词条 | 阎祟年 |
释义 | 个人简介阎祟年,著名清史学家,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至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 主要著作主要著作有:论文集《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和《燕步集》等4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天命汗》、《清朝皇帝列传》、《清朝通史?太祖史》、《清朝通史?太宗朝》、《袁崇焕传》、《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清朝皇帝列传》、《古都北京》(中、英、德、法文版,获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中国古都北京》等37部。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主编《满学研究》、《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等15部。 活跃讲坛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和《康熙大帝》,在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栏目主讲《清宫疑案正解》。 曾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讲学。 评论清朝概述清朝历史可用4句话来概括:天天顺兴,康雍乾盛,嘉道咸衰,同光宣亡。清朝12个皇帝,天命(努尔哈赤)、天尊(皇太极)、顺治,三个朝代“兴”;康熙、雍正、乾隆期间“盛”;嘉靖、道光、咸丰期间“衰”;同治、光绪、宣统走向“亡”。 康熙盛世康熙盛世称其为盛世有五个理由: 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康熙时代中国的版图,东到大海,东北到库页岛,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外蒙古,西到贝加尔湖,南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国土面积有13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最强盛的帝国。 民族多元和谐统一 外蒙古三个部之间闹矛盾时,康熙就把三个汗请到内蒙古给他们调停,三个汗心悦诚服。清朝还与外蒙古通婚。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外蒙古都一直没有闹事。因此,康熙有句话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过去秦始皇大兴土石修筑长城来防御蒙古,我朝与外蒙古交好,外蒙古俨然成了中国北部的“长城”,比事实上的长城更为坚固。沙皇俄国和清朝打仗,外蒙古就派兵援助。雍正、乾隆解决了新疆问题,光绪时代,新疆成为清朝的行省。西藏也是清朝领土的一部分,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并在西藏派驻藏大臣,在西藏驻军。西藏用清朝的货币,并与清朝政府搞贸易。康熙会蒙古语。乾隆会藏语、维吾尔语等,班禅进京,乾隆就用藏语和他讨论佛经。 促进文化融合 中国文化可以概括为东北森林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中原农耕文化。蒙古人创立元朝后,到了中原为了推广他的草原文化,要求中原人不能种麦子,必须种草、放马、打猎。而康熙时代,这三种文化可以交融在一起共同发展。比如康熙到了曲阜之后,不坐轿子,进入孔庙大成殿,对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礼,写匾“万世师表”挂在孔庙大成殿正中。康熙学习《论语》,15678个字,康熙每篇都要念120遍,背120遍,直到老年他都一字不忘。甚至,《四书》、《五经》等,他也都会背。一个满人的皇帝膜拜孔子,表明他的政治态度——尊重汉族传统文化。到了绍兴大禹陵,康熙也要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尊重汉族“知识分子中的名士”,对于博学鸿儒,只要有人推荐就可以入朝做官。比如山西的傅山,不愿入朝,他就抬轿子请来,并在太和殿设宴款待,傅山不去,他就宽容地不再勉强了,而是派人送傅山回山西,后来傅山被软化了。康熙的母语是满语,但他能用汉语来写诗写文章。康熙每天至少要写1000个汉字,他写的《岳阳楼记》书法作品,许多书法家都比不上。康熙时期,还修了《四库全书》、《康熙字典》。可以说,康熙促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经济共同发展 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时,整整100年战火不断,中原地区经历了战争、灾荒、瘟疫、地震,中原地区的经济可以这样概括“村无犬吠,户无炊烟。路有枯骨,满目荒凉”。 康熙重视水利,治理黄河很有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大臣建议康熙出本集子,但康熙不出“康选”,他认为,每条河水各不相同,每年的水情也不一样,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战争不打了,黄河不修了,康熙开始加快清朝经济的发展,到他晚年时,清朝户部的钱多得花不完,他就给老百姓免税,藏富于民,免了一万万五千二百两白银。 社会比较安定 (1)康熙20年至61年,41年间中原地区无战事。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满40年历史的只有6个皇帝:汉武帝、唐玄宗、明嘉靖、明万历、清康熙、清乾隆。但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天旱时发生过民变;唐玄宗在位期间,发生过安史之乱;明嘉靖年间,发生过蒙威之变;明万历年间,发生过40 多万人的大战;乾隆年间,发生过中原亡民起义。中国从秦始皇开始至清朝的皇朝历史中,满40年以上的这6个皇帝中,只有康熙年间,中原地区没发生过战争。这是康熙盛世的一个重要标志。 (2)康熙年间社会稳定。刑部、督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每年秋后问斩,全国18个省,共杀多少人?康熙十几年时,一年杀80个人,后来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每年杀40多个人,再后来,一年杀20多人,最后,一年杀10多个人。平均一个省,一年杀不到一个人,从一个侧面说明康熙年间社会比较稳定。 (3)康熙6次南巡,3次东巡,5次西巡,48次到木兰围场,53次到承德避暑山庄。以康熙南巡为例,从运河坐船,走山东、江苏、浙江,沿河两岸百姓夹道迎送,开始是跪迎,后来是追着船欢呼。史书记载,夹道迎送者数以十万计。 以上五点说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这40年应该是一个盛世。 康熙弊端康熙年间也存在着问题 康熙年间也有问题,主要是五点,这里只讲其中三点: 八旗制度没有彻底改革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皇太极完善,多尔衮又做了补充。二祖一宗前三代主要是打天下,康熙是坐天下,八旗制度是打天下时的制度,坐天下时应该改革,出则为兵,入则为民,亦耕亦战。康熙在位61年,威望较高,有条件改革八旗制度,但他没有做,一直到清末,权力还是集中在上三旗几个人手中,说明康熙不是个改革家,如果把全国最优秀的人才都集中在最高机构里,国家就是又一个样了。 皇位继承制度没有章法 太子立了再废,废了再立。一直到他去世时,皇子们还在争夺皇位。雍正立储,写好了圣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后边,独裁而又专制。到慈禧太后时,选皇储要在爱新觉罗和叶赫纳拉交叉点上找,结果6岁的同治,4岁的光绪,3岁的宣统,加上一个寡妇慈禧,治理当时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大国家。慈禧不懂工、不懂农、不懂商,不懂军,不懂国际知识,他们的对手却是日本的伊藤博文,美国的林肯。清朝能不灭亡吗? 西学、中学没有形成互动 康熙精通数学、物理学、医学、化学、光学、测绘学、地图学,他的数学水平甚至达到了专家的程度。但是,他只是凭着个人兴趣在学,没有形成政治制度让全社会都来学。康熙在世时,与西方的法国等许多国家都有往来,对欧洲、美洲等都有所了解,但是,他的后代就不行了。道光甚至荒唐地问大臣,从大清国骑马到英国得走多长时间?他根本不知道,英国和大清国之间还隔着一个大西洋。 清朝在康熙之后,经历了雍正,到乾隆年间,已经积重难返。因此,我认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 康熙盛世的历史经验 第一是“天合” 康熙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天时,处在西方大国崛起的两个高潮之间。西方大国第一个崛起的高潮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第二个高潮是英国、美国、法国。康熙王朝的发展正好处在这两个高潮的夹缝中,因此,康熙王朝的发展没有受到外国的干扰。 第二是“地合” 康熙王朝不仅“天合”,而且“地合”。当时清朝周边的国家,东邻朝鲜,西邻哈萨克,南邻越南,越南国王是清朝皇帝册封的,北邻日本,当时日本尚未崛起,而俄国的彼得大帝又将主要精力放在西方。因此,在康熙王朝时,清朝周边国家基本贫、弱、小,而康熙王朝并不恃强凌弱,与邻国都能和睦相处。 第三是“人合” 康熙能做到“人合”,与大臣能够和气相处,君臣和谐,朝中基本没有朋党之争。 第四是“己合” 康熙做到了“己合”,而“己合”的关键是读书。他一生酷爱读书,他说,“圣人贤人”与“庸人俗人”的差异就在于读书。康熙的大过人之处,在于有大过人的思想,大过人的思想是因为他有大过人的学习精神。他注重修身,不抽烟,不喝酒,讲究养身。 他说,“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就是要顺天应人,主动和天、地、人相适应,相融合。” 研究康熙盛世历史经验,目的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增长民族志气,同时教育人们做到心理、生理、伦理平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我们要向康熙学习,努力去丰富知识,提高素质,与时俱进,为时代发展做出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