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窠蓑蛾 |
释义 | 学名 Clania minuscula Butler,属鳞翅目蓑蛾科。别名小袋蛾、茶袋蛾、茶避债蛾。分布在我国南方;日本、越南。 寄主 莲藕、梨、苹果、桃、李、杏、柑橘、石榴、柿、枣、葡萄等10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低龄啮食叶肉残留叶面或叶背表皮成透明斑点,3龄后食叶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常将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无足无翅,蛆形,体长10~16mm,黄白至黄色。头甚小,褐色。胸部略弯,有黄褐色斑。腹部肥大,末端尖,第4~7腹节周围有黄色茸毛。雄有翅,体长10~15mm,翅展22~30mm,褐至深褐色,体密被鳞毛。触角羽状。胸背有2条白色纵纹;前翅翅脉两侧色深,外缘近中部M3与Cu1间较透明,呈1长方形透明斑,外缘顶角下尚有1个近方形透明小斑。卵 椭圆形,长0.8mm,米黄至黄色。幼虫 体长20~35mm,头淡褐至深褐色,布有黑褐色网状斑纹。体米黄色,背面中央色较深,略带紫褐色。胸部背面有2条褐色纵带,各节纵带外侧各具1褐斑。各腹节背面有4个黑色突起,排成“八”字形。 生活习性 浙江、苏北年生1代,湖南、江西2代,台湾2~3代,广西3代。均以幼虫在护囊内附挂枝干上越冬。一代区以中龄幼虫越冬,翌年3月间气温10℃开始活动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化蛹期,蛹期13~29天。成虫发生期6月中旬~7月上旬,成虫寿命:雄1~2天,雌12~21天。6月下旬开始产卵,卵期7天左右。广西年生3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2月中旬化蛹,3月上旬羽化,第一代幼虫3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第二代幼虫6月下旬孵化,8月下旬化蛹,9月上旬羽化。第三代幼虫9月中旬开始孵化,为害到11月中旬陆续老熟越冬。雌虫羽化后头伸出蛹壳外,虫体仍留在蛹壳内,不从蓑囊脱出,在排泄口外有许多黄色茸毛;雄蛾羽化后由蓑囊下方囊口脱小,次日清晨或傍晚交配。交配前雌蛾头部伸出囊外,许多雄蛾找到雌蛾后,即伏在雌蛾蓑囊上,腹部插入雌蛾的蓑囊内进行交配。雌蛾交配后即在囊内产卵,每雌可产卵100~3000粒,平均676粒。产卵后体缩小,常从排泄口脱出。初孵幼虫于囊内先取食卵壳,然后从排泄口爬出,迅速爬行分散,有的吐丝下垂借风力分散。分散后吐丝作蓑囊并将咬碎的叶片缀连在一起,然后开始为害,取食时头胸部由蓑囊上端开口伸出,腹部留在囊内,虫体长大蓑囊也随之增大,幼虫爬行时蓑囊挂在腹部,头胸伸出囊外,取食多在清晨、傍晚或阴天,晴天中午前后很少取食。蜕皮前吐丝将蓑囊结在枝、叶上,并将头端囊口吐丝封闭,经2天后蜕皮。老熟后于蓑囊内化蛹。分散传播靠幼虫借风力和其他动物携带。天敌有桑蟥聚瘤姬蜂、蓑蛾瘤姬蜂、黑点瘤姬蜂、脊腿姬蜂、大腿小蜂、小蜂及寄生蝇。 防治方法 (1)人工摘除蓑囊,采摘的蓑囊应放天敌保护器中,以利天敌回归田间冉行寄生。(2)药剂防治在幼虫为害期喷洒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2500倍液或5%氟虫腈悬浮剂2000倍液,使幼虫不能正常蜕皮、变态而死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