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北京堂会 |
释义 | 一、概述堂会是过去老北京人办生日等活动时,为增加喜庆气氛、招待来贺的亲友办的,主要是请艺人们演些戏曲节目,老北京人谓之“玩艺儿”。 二、堂会的起源堂会起源很早,在中国戏曲诞生之前,官民上下即有类似的演出活动,但堂会的称谓则约在清中后期才逐渐被梨园界人士叫开。“堂会”一词是艺人自我命名、自我叫开的,并非行外人、局外人给强加的。 三、堂会的种类庆祝结婚的堂会、庆祝小孩出生的弥月堂会、寿庆堂会、庆祝乔迁的堂会等等。 四、堂会上的剧目从剧种上来分,有京剧、地方戏(如河北梆子)、皮影戏、全堂八角鼓、什样杂耍、识不闲、莲花落等等。从演出时间来分,有演整整一天的,有从中午坐完席起至深夜一两点钟的。演至天亮的谓之“全包”堂会,演半天或只演一晚上的谓之“分包”堂会。 五、堂会的由来堂会并不是什么“官俗”,它不是从封建时代国家典制脱颖出来的,堂会乃是地地道道的民俗。当年,民俗官用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正是民俗得以“合法”流传的条件。堂会也不是有钱有势人家的专利品,也就是说,堂会不是什么资产阶级、官僚阶层才能举办的活动。有人说,在喜寿事上办堂会是富人的举动,但这并不是绝对的,虽然办堂会会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但民间的喜寿庆典一向是富有富的办法,穷有穷的办法。 作为堂会来讲,富户唱大戏(京剧、昆曲),小康之家唱小戏(评戏、河北梆子)或大鼓、单弦加上杂技,谓之“什样杂耍”,中下等的平民阶层唱十不闲———莲花落或演场影戏,贫苦市民则可以从街头请两位盲人,唱上半天小曲。所有这些通称为“堂会”。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渲染、烘托喜庆气氛,为被祝贺者讨“口彩”、取吉利。其次是招待前来祝贺的亲友,让他们尽情娱乐,对他们的盛情表示答谢,以敦睦感情,以利于日后在事业上共同开拓进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