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蔡林记 |
释义 | 蔡林记是一家经营热干面系列小吃为特色,近百年的老字号小吃面馆。其热干面,晶洁爽口,味道鲜美,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赏,享有武汉名小吃的美誉。而今,热干面已遍及江城,历久不衰,武汉人吃早餐,更是离不开这一种具特色的面食。 中文名:蔡林记 主要原料:面条、酱油、香醋、芝麻酱 是否含防腐剂:否 主要食用功效:过早 适宜人群:男女老少 副作用:无 储藏方法:即食 发展历程1930年,家在汉口满春路口的蔡明伟夫妇打出“蔡林记”的招牌经营热干面,店名的由来是因蔡家门前有两棵葱郁的大树,取名“蔡林记”喻意蔡家生意兴隆。正如他们夫妇所期盼的那样,“蔡林记”因面好、味正,吃法独特而声名大噪。1955年夫妇俩将“蔡林记”迁至更加繁华的中山大道726—728号,240多个平方米的店堂生意红火,每天卖出的400—500公斤热干面。1974年店堂再次迁移至佳丽广场正门下,营业面积扩至560平方米。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计划经济年代,“蔡林记”步入发展高峰期,1天卖出1200公斤左右热干面已不是“稀奇事”。1993年11月,因老城区改建开始,“蔡林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拆迁,等候还建。 1996年6月,“蔡林记”与厚生理餐馆合并,改造后的厚生理餐馆在中山大道上挂出了“蔡林记”的牌子。仅2.8米宽的门面如犹抱琵琶半遮面。重张后的“蔡林记”营业面积(1—4层)达490平方米,最高峰日销售热干面达450公斤。 “蔡林记”热干面的品种的变化:1983年前为三个品种,即叉烧热干面、全料热干面、虾米热干面。1996年6月18日重张后的扩大为8个品种,即为:全料热干面、虾米热干面、虾仁热干面、雪菜肉丝热干面、炸酱热干面、财鱼热干面、三鲜热干面、果味热干面。今年拟推出滋补型的二个热干面新品种。如今,在保持拳头产品热干面的同时,“蔡林记”增加小吃品种达4大类40余种。而经营热干面销售额占小吃品种的46%。 2001年,又因大连万达广场项目拆迁。经过两度拆迁,蔡林记元气大伤,从此淡出江湖。 2009年2月,蔡林记进驻户部巷,店面有上百平方米,店堂宽敞洁净。店家介绍,自开业以来,几乎每天都能卖出3000-4000碗面,许多顾客从青山、汉阳赶来,只为品尝一下原汁原味的蔡林记热干面。就在这一年,蔡林记被评为户部巷优秀经营户。有了在户部巷的市场试探,它随后挤入武广、光谷等商圈,目前每家店日卖热干面3000碗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蔡林记一改过去80年单纯靠卖热干面过日子的传统,目前已扩大产业链,涉足产品工业化生产。如生产的筒子热干面、芝麻酱等,已打入中百仓储、中商平价等大卖场,销售行情逐日上涨。 重返江汉路2010年2月19日,蔡林记热干面又重返江汉路,坐落在江汉路统一街路口,距武汉工艺大楼200米处距10年前蔡林记的老店不到50米。 蔡林记公布百年配方2010年10月13日,“蔡林记”热干面创始人蔡明伟的长子蔡汉文公开传统蔡氏热干面的配方,并公开向社会征集传承人,无偿传授蔡氏热干面的制作技法。 制作工艺简介 一、和面:面粉中要加入食盐和碱,比例为250∶2∶1,碱使用前先化水存放一天,面条直径控制在1.5~1.6毫米之间。 二、掸面:掸面要用大锅、大火,每次下面2公斤,煮沸后加生水,用长筷子上下翻动,防止面条成团。上盖再煮沸,待面条出现透明质感,即八成熟后起锅。快速淋生水一次沥干,摊在案板上淋上熟油拌开。一般25公斤面淋1.5~2公斤油。 三、烫面:水沸后,用笊篱盛面在沸水中来回浸烫数次,待熟透滚热后迅速盛入碗中。 四、配料:上好酱油10克、香醋4克、胡椒0.5克、味精0.5克、芝麻酱15~18克,小麻油5克、酱红白萝卜丁各4克、香葱5克,另外,酱油中要按50∶1的比例溶入绵白糖。 五、芝麻酱制作:白芝麻或黄芝麻中火炒熟,炒至有香味,口感脆爽时起锅,再用搅拌机打碎,石磨研磨成芝麻酱。最后在芝麻酱中加入四成小麻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