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海水氯度 |
释义 | 定义海水氯度简称“氯度”。早期定义为:一千克海水中所含的溴和碘由等当量的氯置换后所含氯的总克数。单位为“克/千克,符号为Cl‰。从定义本身来看,显然它含有氯当量的概念,它将随着参与滴定反应的元素原子量采用值的变更而相应改变,因此同一海水的氯度测定值会失去永恒性。为了使氯度值保持永恒性,便于相互比较, 克努森和雅科布森在1940年提出新的定义:沉淀0.3285233千克海水中全部卤素所需银原子的克数,即为氯度。这样,氯度值就不会因原子量改变而改变。氯度和盐度的关系式为:S‰=1.80655Cl‰。 详解海水中卤素离子(Cl-,Br-及I-)含量的标度。使用银盐容量滴定法测定海水中氯离子时,除氯离子与银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外,溴和碘离子也同时生成溴化银和碘化银沉淀。实用上把海水中能与银离子发生沉淀的离子全部当作氯离子。据此,1902年建立了海水氯度定义: 1 千克海水中,以氯置换溴和碘后氯离子的总克数,称为氯度。以符号“Cl‰”表示之,单位为“克/千克”。 氯度和盐度的定义及盐度和氯度的关系式(见海水盐度),是1902年同时建立的。当时因为盐度的测定方法复杂而费时,无法应用于实际海洋调查中,而氯度的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又可得到较准确的结果,适用于船上分析,所以通常先测定氯度,然后根据盐度公式,将氯度的测定值换算成盐度。1966年后,此法已为电导法所代替。在1978年建立了实用盐度标度之后,才使盐度和氯度分别成为海水的两个独立参数,它们在海洋水域中的分布和变化的规律是一致的。 为了使各国测定氯度的资料统一,在建立氯度定义时,规定摩尔-克努曾法为海水氯度的标准测定法。此法用M.H.C.克努曾设计的专用滴定管和移液管,采用已准确测定过氯度值(准确度为 0.001Cl‰)的一种天然海水为标准海水,用它标定硝酸银标准溶液,制成数据换算表。滴定到终点时,从滴定管的读数,可查表求出试样的氯度。 标准海水封装在安瓿中保存,由国际专门机构制备并分送各国海洋研究机构使用。一些国家为满足本国海洋研究工作的需要,根据国际标准海水,又制备了本国的标准海水,中国也生产出“中国标准海水”。 1937年J.P.雅科布森和克努曾制备了一批基准标准海水,称为“1937基准”,用它标定原子量银(已准确测定原子量的纯银),建立两者之间的当量关系。在测定海水的氯度时,用原子量银代替标准海水。因此,于1940年对氯度重新定义如下: 沉淀 0.3285234公斤海水中全部卤素所需纯银的克数,其值等于海水氯度值。 与此同时,制备了部分“原子量银”作为海水氯度的基本标准。 1979年,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所属的“物理海洋学符号、单位及术语工作组”建议将上述定义改写为“海水样品的氯度为:沉淀海水样品中含有的卤化物所需纯标准银(原子量银)的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值的0.3285234倍”,以符号“Cl”表示氯度,用“10-3”代替“‰”符号。上述建议已为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采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