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铿若 |
释义 | 郭铿若(1897~1987)号颐堂,西天尾镇上郭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生。4岁时,父母把他送给城内书仓巷郭家为子。 光绪三十二年(1906),铿若进砺青小学读书。民国2年(1913),考入省立第十中学。6年,以成绩优异被保送至福建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从事工程建设工作。14年,评上工程师。 民国19年,福建省政府决定改建福州大桥。当时,铿若任省公路局工务课课长,参加改建设计方案的讨论,从多方面进行论证,并提出改建的建议,使工程节省资金、缩短工期,受到行家的好评。次年,他接任福州市工务局局长,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大桥的改建工程,并扩建了几条街道。 民国27年,铿若任甘肃省公路工程总队长兼总工程师和定陇甘、洮天、定岷诸路工务所主任工程师。时抗战军兴,他奔走于兰州和陇西各地,检查公路工程的质量、进度,解决施工中的困难问题。在他的努力下,至31年春,公路全面完成了通车任务。同年,他调至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水利部任工程师。不久,又调任永丰渠工程处主任工程师,兼管永丰渠管理处。 民国35年,铿若回兰州,任河西水利工程总队工程师,因父丧返里。次年,在莆田东山土木工程学校任教,兼任莆田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任职期间,测量南、北洋渠道,整修东埔防洪堤,修理洋埕和荔浦两个陡门,设立木兰、泗华两个水文观测站,并协助地方修建多个涵洞。37年,省水利局计划兴修三江口码头,任他为涵江港埠工程处工程师兼主任。 建国后,1949年底,莆田县人民政府特邀铿若为县人民代表。1950~1951年,他历任县建设科副科长、科长、筑路辅导处副主任、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县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与秘书长等职。1952年10月,抢修莆城至石城的战备公路,他到工地督修和进行技术指导。11月,当选为副县长。在任上,组织群众修复公路,修建海堤,扩建并增设南、北洋的陡门和涵洞。 1953年7月,技术人员归队后,铿若历任福建省建工局、城市建设局、基建局、建委、工交办、计划委员会等机关的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和工程师。1955年,赴沪参加华东区定额会议,又晋京参加全国性建筑施工技术交流会议。 1957年,铿若被错划为右派,受监督使用的行政处分。1962年摘帽,筹建民办荔城中学时,他被推选为董事长。同年退休。1978年,彻底平反。 1980年12月,铿若当选为政协莆田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受聘为莆田县土木建筑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继续为全县土木建筑事业做贡献。1987年,病逝,终年90岁。 铿若严于操守,勤于著述。所著有《莆田水利施工规范》、《莆田水利工程建设概要》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