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峨眉崖豆藤 |
释义 | 基本信息种中文名:峨眉崖豆藤 种拉丁名:Millettia nitida Benth. var. minor Z.Wei 科中文名:豆科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属中文名:崖豆藤属 属拉丁名:Millettia 国内分布:浙,赣,川,黔,闽,台,粤,桂,滇 海 拔:1000 命名来源:[Acta Phytotax. Sin. 23(4): 288. 1985] 中国植物志:40:179 形态特征与原变种区别在于:小叶较小而窄,先端渐尖,非骤尖,叶轴细;花较小。 地理分布产浙江(南部)、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于山地疏林与灌丛中。海拔达1000米以上。 医用价值茎入药,可活血行经。 相关信息原变种(亮叶崖豆藤)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茎皮锈褐色,粗糙,枝初被锈色细毛,后秃净。羽状复叶长15-20厘米;叶柄长3-6厘米,叶轴疏被短毛,渐秃净,上面有狭沟;托叶线形,长约5毫米,脱落;小叶2对,间隔2-3厘米,硬纸质,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9(-11)厘米,宽(2-)3-4厘米,先端钝尖,基部圆形或钝,上面光亮无毛,有时中脉有毛,下面无毛或被稀疏柔毛,侧脉5-6对,达叶喙向上弧曲,细脉网状,两面均隆起;小叶柄长约3毫米;小托叶锥刺状,长约2毫米。圆锥花序顶生,粗壮,长10-20厘米,密被锈褐色绒毛,生花枝通直,粗壮,长6-10厘米;花单生;苞片卵状披针形,小苞片卵形,均早落;花长1.6-2.4厘米;花梗长4-8毫米;花萼钟状,长6-8毫米,宽约5-6毫米,密被绒毛,萼短于萼筒,上方2齿几全合生,其余呈三角形,下方1齿最长;花冠青紫色,旗瓣密被绢毛,长圆形,近基部具2胼胝体,翼瓣短而直,基部戟形,龙骨瓣镰形,瓣柄长占三分之一;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离生;花盘皿状;子房线形,具柄,密被绒毛,花柱旋曲,柱头下指,胚珠4-8粒。荚果线状长圆形,长10-14厘米,宽1.5-2厘米,密被黄褐色绒毛,顶端具尖喙,基部具颈,瓣裂;有种子4-5粒;种子栗褐色,光亮,斜长圆形,长约10毫米,宽约12毫米。花期5-9月,果期7-11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