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8月1日)丛书名: “5·12”行动启示录:汶川大地震社会响应研究丛书

平装: 253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301155608

条形码: 9787301155608

产品尺寸及重量: 22.8 x 15.4 x 1.4 cm ; 381 g

ASIN: B002NL8FJC

内容简介

《多难兴邦:汶川地震见证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旨在从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视角,观察和呈现“5·12”大地震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也即通过“5·12”大地震的实例来证明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价值,展示这次突发事件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前景留下的宝贵启示。其中有对“5·12”大地震后中国民众所爆发出来的空前参与热情的描述和分析,同时作者们根据对地震灾区进行实地考察得到的经验事实,尝试对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判断和阐述

作者简介

萧延中,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谈火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师、法学博士。

唐海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师、法学博士。

目录

序言

导论“5·12”与“公民性”的展现

第一章 中国呼唤公民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第二节 成熟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历史视野中的公民社会发展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治理困境与公民社会发育

第二章 公民意识的爆发:汶川地震的启示

第一节 公民参与意识的释放与不足

第二节 企业公民社会责任感的释放

第三章 公民社会组织发育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汶川地震:NGO在行动

第二节 NGO发展的汶川标本

第三节 NGO之间的协调平台建设

第四节 汶川地震中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

第四章 媒体与地震后公民社会的发育

第一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概述

第二节 地震后中国媒体的出色表现

第三节 媒体与公共空间的建构

第四节 媒体与公民意识的发展

第五节 媒体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五章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 中国政治传统与公民社会发育

第二节 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外部制度环境

结语 合作——汶川地震留给我们的制度遗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距今已经一年有余,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新的做法和新的现象的深层思考方兴未艾。一场汶川大地震结束了中国到底有没有公民社会的争论,同时它也结束了人们对公民志愿行动的规模和效力的质疑。有人称,2008年是中国公民社会元年,是中国志愿行动元年。大地震的巨痛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催生出了一个现代公民社会的新生儿。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中国民众的公民意识被有力地唤醒,出现了志愿者“井喷”现象,出现了企业公民的自发捐赠热潮,出现了非政府组织大量奔赴灾区与政府齐心协力从事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感人场景,出现了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勇于挖掘事实真相敢于进行舆论监督的亮丽表现。以汶川大地震为切人的视角,通过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表现突出的一些志愿者、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进行切片式案例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公民社会的一些基本构成成分的横断面状况,总结成就,分析问题和不足,进一步规划未来的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