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地洼型造山运动
释义

地洼型造山运动(orogenic movement of diwa type)又称活化型造山运动、活化造山作用、二次造山作用。地洼说认为是造山型地壳运动的新类型。是促使地台区或地槽褶皱完成区发生活化,形成活化区型山系(即地穹与地洼相间、出现盆岭构造地貌),并形成地洼区的一种造山作用。它与地槽型造山运动的不同点在于:①不是直接继在地槽发育之后,而是在地台或地槽褶皱完成之后出现;②缺乏地槽区发展前期的地壳拉张沉降形成海盆的预备阶段,而是在地壳挤压地面隆升的背景上发生的;③从地洼阶段一开始就有造山作用,而不是只出现于地槽区发展阶段的后期;④在地洼活动过程中虽也以造山脉为特色,但主要为块断、褶皱、拱曲,也有逆掩及推覆构造造山的构造作用,所形成山系多以区域性负重力场占优势,山脉愈高负值愈大,且多呈短带状;⑤在地貌上常为短线状山脉,多受断块构造控制,并使高原型山地与断陷盆地相间出现,构成盆地—山脉地貌区,以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山脉以及台湾岛西部的新生代山脉最为典型;⑥其伴生岩浆活动主要为酸性至中性的侵入和陆相喷发,岩石化学特征一般为高硅、高碱(通常K2O>Na2O)而贫铁镁,多碱性岩,岩浆活动顺序大体上为酸、中性至基性,变质作用主要为接触变质及断裂变质,而以后者最具特色;⑦往往具有重要的成矿作用,除地洼盆地中形成的油、煤等沉积矿产外,还有以各种有色金属为主的内生矿产。地洼型造山作用发生在地槽阶段造山之后,是第二次造山运动(非地槽造山运动),因此所成的山脉是第二代山脉。如天山、昆仑等地区的海西造山运动为地槽型的,白垩纪以后的造山运动则为地洼型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