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乡渔鼓 |
释义 | 渔鼓,汉族曲艺曲种。传说源于道教徒吟诵,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道情,固而有“道情”之称。 渔鼓流行较广,有广西渔鼓、湖北渔鼓、湖南渔鼓等。其中湖南渔鼓中又有衡阳渔鼓、常德渔鼓、临澧渔鼓、安乡渔鼓之分。 安乡渔鼓据县文学史所述,它在唐代就已传入县境,宋、明两代得以发展,清朝盛行,沿自今天,已有千多年历史。据调查统计,目前仍有四十多台渔鼓艺人分布在黄山头镇、焦圻镇、官垱镇、大鲸港镇、深柳镇、安康乡、安障乡、安全乡、安福乡、安凝乡、安生乡、安裕乡等地从事演出活动。 安乡渔鼓截竹筒三尺许为鼓腔,一端蒙以皮革或油膜。左手抱鼓、钹,简板靠肩,右手下三指击鼓,上拇食指执竹竿敲钹,配合简板击节为拍,自唱自伴。 安乡渔鼓是典型的民间口头创作的说唱文学(因为安乡渔鼓盲人从艺较多,口头传授本唱文),俗称安乡渔鼓派。 安乡渔鼓以唱主为,“念”、“表”、“白”皆俱。唱词多系整齐的七字句,首句起,双句押韵,有的一、二、四句押韵,有的分段转韵,也有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安乡渔鼓在曲调调式上,除沿用口头传唱的渔鼓老调外,周裕元老艺人又吸收荆河戏音乐、花鼓小调及民间小曲之营养,形成了安乡渔鼓三种曲调,以表现人物激昂欢乐情绪时,用正调。根据节奏快慢其中又分一流(原板)、二流、三流三种。以表现悲伤情绪时用悲调,其中又有长悲短悲之分,表现丑恶或导恢谐时用丑调。其中又有正丑、反丑之别。此外还有五字板、哭头腔两类,使单一的渔鼓曲调变为了十多种演唱曲调。 在演唱内容上,传统历史书目有《粉桩楼》、《绿牡丹》、《天宝图》、《地宝图》、《包公案》、《施公案》、《杨家将》、《呼家将》、《水浒》等,现代长篇书目有《破晓记》、《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配合宣传教育小孩子的有《母女会》、《打碗记》、《计划生育好处多》、《多子多孙不是福》、《全家一心奔小康》、《农村处处新气象》等,此外还有即兴起唱,“沿门上户,见子打子”的口头创作唱词。 渔鼓在安乡县流行较广。八十年安乡县建立民间艺人协会,登记发证的渔鼓演唱艺人达108人之多,那时,全县以渔鼓作为主要演唱形式的民间曲艺茶社达50余家,为安乡渔鼓的鼎盛时期。 现在,安乡渔鼓仍是安乡民间曲艺的主要表演形式之一。2009年安乡渔鼓被安乡县人民政府公示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楮宏鉴公示为安乡渔鼓传承人。 (全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