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特鲁斯宝库 |
释义 | 【名称】阿特鲁斯宝库 【类别】建筑、石刻 【年代】公元前1300-前1250年 【原属】希腊·迈锡尼 【简介】 克里特岛与迈锡尼的居民,究竟属于何种人种,历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迈锡尼的居民大概是亚该亚人,他们曾受别的部落的排挤,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迁居到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土著居民可能是卡里亚人或伯拉斯革人,其中一部分则与外来者合流。所以迈锡尼的文化应该说是多人种合流的文化。在迈锡尼,建筑占据着领导地位。 这些建筑大都分布在高地,这和不设防的克里特宫殿不同,在梯伦、迈锡尼的宫殿都有巩固的防御工事。在敌人侵略时,所有近郊居民可以受到宫殿城墙的保护,宫殿建筑群的结构,与克里特的宫殿有若干共同性,那就是不对称,带有透光孔等。这里要欣赏的是保存至今的一座有穹顶的陵墓,它建于公元前14世纪,这座墓是谢里曼在迈锡尼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给它起名为阿特鲁斯宝库。 阿特鲁斯是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亚该亚人的领袖和国王阿伽门农的父亲。在公元前15世纪后半叶,迈锡尼的王陵开始从竖井式改为圆顶式(又称蜂巢式)。到公元前13世纪,其建筑达到了顶峰。而且改用石块砌造了。那些从北方来的后来成为希腊古典社会创造者的希腊人,最初发现这种王陵时,以为是传说中的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所建造的(因神话里曾这样提到)。这座阿特鲁斯宝库的入口上的三角小窗使他们联想到巨人的那只独眼。后来从里面发现许多金银珠宝,希腊人就称它为宝库。考古学家们用迈锡尼一位古代国王的名字称呼它,是为了与时代相吻合。 这座墓高13.2米,直径为14.5米,穹顶是用集中堆砌的34块圆石构成的,墓长45米,走廊的长度为36米,墓穴的隧道宽6米。陵墓的入口是用整齐的方石块建成的,略略向上收缩的门洞,盖上一块庞大的石板,这块石板约重120吨。在石板上继续堆砌,筑成三角形的窟窿,以减轻墙垣在横石梁上的分量。这在我们欣赏迈锡尼卫城上的所谓狮子门浮雕时,可以看到同样的结构。 迈锡尼的墓葬样式与埃及很接近。据历史学家们推测,约在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580年间,埃及人曾遭受过海上民族海克蒙斯人的侵略与奴役,迈锡尼人可能参与此事件,所以得到了大量的黄金,吸收了埃及的风俗。而担任输送迈锡尼人的航海任务的,却是克里特人。可见,埃及、克里特和迈锡尼之间的文明彼此早有了往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