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虬桥村 |
释义 | 虬桥村简介虬桥村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是工业区的“明珠”,是经济最富裕的村,但是随着村级经济的快速壮大,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已所剩无几,如今正面临着“无米可炊”的困境。但是,村党总支并没有一筹莫展,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跳出老框框,确定了“走出虬桥,携手共富”的发展新思路,就是想方设法到外面去寻找资源,寻找机会,与其他村和地区携手联合,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 8.7亿元,比去年增长 2.3%,税收 7180万元,比去年增长 19%,可支配资金 3000万元,比去年增长 7.1%,实现虬桥经济的新突破。 虬桥村发展走向北区,置换土地再发展。虬桥村抓住嘉定新城建设的机遇,在北区置换出 78亩土地,利用“小糸车灯”配套物流公司动迁的契机,先定“婆家”,再度身定制,投资 5000 万元建造 3.5 万平方米物流厂房,目前已预收小糸公司 100 万租金,预计该工程建成后,将有年租金 600万元的回报,将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重大增长点。 牵手他村,共享资源同致富。投资80 万元与草庵村共建 300亩蔬菜基地,今年已经实现了 20万元的利润产出;接下来100亩的水面养殖鱼塘也将准备立项改建,旨在建立嘉定一流的专业鱼塘。与三里村协作,投资 400 万元将三里村路基厂改制为租赁企业,一年可净收入50多万元。 二、“一分要算,十万要用”,实现农村民生新发展 面对经济上的成功,如何切好“蛋糕”,用好发展的成果,是实现村富民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虬桥村领导班子并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及时解答命题,提出了“一分要算,十万要用”的指导思想。就是在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短期行为以及党员干部招待费用等方面“一分要算”,要让党员干部受教育;在符合科学发展的项目以及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项目上 “十万要用”,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今年村全面完成为民实事工程 12 项,发放各类社会保障福利费用 500多万元。 从细节入手,为民扎好钱袋子。在此次学实活动中,村党总支从细节入手,计较起村干部的招待费用来,不该用的钱不用,不该抽的烟不抽,不该喝的酒不喝。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以减少香烟支出为抓手控制招待费用,一分都要算,树立起了村干部节俭、清廉、务实的形象,扎好了群众的“钱袋子”,保障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 从大处落笔,为民办好幸福事。在党总支领导下,虬桥村在社会民生方面,大手笔,大投资。投入 500 万元建造了下沉式立交隧道,疏通了出入交通;投入 2000万元建造了虬桥社会福利院,实现了老有所养;投入 300 多万元增加变压器和改造供水管道,保证了村民出租房屋的用电用水;投资 300 万元增设回城路排污工程,解决了生活污水纳管问题;投资 100 万元建造姚泾河东桥和疏通姚泾河河道,改善了河道水质;投资50万元左右,解决 500多人次的社会保障;配备了2 辆汽车和专职驾驶员接送村民到嘉定或上海就医。 在村级经济发展中,想方设法增加就业。虬桥村在招商过程中,宁愿放弃一些经济利益,降低企业的租金,都要要求入驻企业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加快餐饮、物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实现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扩大村民的就业渠道。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发展综合经营,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解决劳动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村民还可免费享受到鱼、鸡、蛋、新鲜蔬菜。 在公共事业发展中,千方百计解决就业。虬桥村投资 400 多万兴建了中心食堂,搭建工业园区的餐饮服务平台,不仅解决了园区职工就餐困难,还解决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完善敬老院的设施,规范敬老院的管理,实施优惠政策,提升服务水平,力争用三年时间把村里的老人全部养起来,这既解决了村里的养老问题,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村里还组织了“老妈妈日防队”,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又让老妈妈们有事可做,增加些收入。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815.9亩(其中:田254.00亩,地561.9亩),人均耕地3.8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3091.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66.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2.6亩,主要种植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0.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0.00亩;荒山荒地0.00亩,其他面积30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无路灯。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2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47.2 %)。有53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 0%和45.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户(分别占总数的 18.9%和11.3%)。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 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9.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9.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 1辆,农用运输车1辆,摩托车1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8.50亩,有效灌溉率为45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8.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4 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其他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4.2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92万元,占总收入的 47.2%;畜牧业收入8.17万元,占总收入的18.4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9头,肉牛9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0.00万元,占总收入的 0%;林业收入1.57万元,占总收入的3.5 %;第二、三产业收入0.85万元,占总收入的2 %;工资性收入3.9万元,占总收入的8.8 %。农民人均纯收入1579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4人(占劳动力的32.7%),在省内务工17人,到省外务工17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8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7.2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6.4%。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茶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53户,共乡村人口215人,其中男性113人,女性102人。其中农业人口215人,劳动力104人。该村以佤族为主,其中佤族215人,拉祜 族0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人,占人口总数的%(人员名单附后);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60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74.4%;享受低保142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1公里,距离镇卫生院9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无)0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否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20户,占农户总数的37.8%。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糯掌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勐角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40公里,距离中学9.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9 人,其中小学生29人,中学生10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33.9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议筹劳710个(劳均7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58万元,有固定资产1.7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 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10人,党员中男党员10 人,女党员0人。该村党小组 年被评为 先进基层党小组; 年被评为 先进集体等等。该村设有团支部1个(设在村委会),团员0人。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交通不便,雨季天无法正常通车,资金短缺,物力有限等困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调整当前产业结构,逐步发展经济型产业,如:核桃、茶叶、甘蔗。(如发展核桃特色产业,种植面积300亩;发展养殖业,发展猪30头、牛15头;发展劳务经济,每年转移劳动力19人)。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579元增加到159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