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棣斯Ⅰ
释义

朱棣斯Ⅰ:这幅象征淫艳与残忍的主题画面,使人想起欧洲绘画上经常被采用的另一传统题材“莎乐美”。实际上,画家着重刻画这个历史上的淫妇,并与其残忍的行为相联系,描绘人生中的变态心理的幻影。克里姆特在油画中力求摆脱原先那种写实手法,以象征与装饰手段来表达人生某种欲望。《朱棣斯Ⅰ》是以圣经《旧约》中的传说人物为依据:朱棣斯是修利亚城一位美貌的寡妇。公元3世纪时,亚述王国的大将荷罗芬尼斯围攻修利亚城,朱棣斯为援救城市,潜入敌营,以美貌接近荷罗芬尼斯,刺死大将后,即挟其首级进城,从而使修利亚城得以解围。

【名称】朱棣斯Ⅰ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作于1901年

【作者】居·克里姆特

【规格】84×42厘米

【属地】现藏维也纳奥地利美术馆

【简介】

在19世纪末,以奥匈帝国称雄的北欧历史虽告结束,但在艺术上,北欧却经历了一个富有想象力与幻想的缤纷时代,尤其是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为欧洲20世纪开拓了新的表现领域。比如,奥地利音乐泰斗居斯塔夫·马勒尔与阿诺尔德·舍恩贝格,他们的作品就深刻影响了欧洲20世纪的乐坛;在美术上,首先要提到的是居斯塔夫·克里姆特、埃贡·席勒、奥斯卡·珂珂希卡三位巨人。他们关心着人们生活中最敏感的课题,即精神与肉体的矛盾与痛苦。于是他们向欧洲的传统的美术样式提出挑战。在这方面,争议最多而艺术表现最复杂的则是奥地利画家居斯塔夫·克里姆特。

居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7~1918.2)出生于维出纳郊区布姆加特。父亲是兼做金银与铜版雕嵌工艺的工艺匠。克里姆特是家里七个儿女中的长子。由于父亲的影响,克里姆特与其兄弟自小耳濡目染,也爱好绘画并擅长手艺。后来,克里姆特与其二弟恩斯特·克里姆特(1864~1892)都成了油画家和壁画家。三弟乔治·克里姆特(1867~1931)则成为继承父业的金银工艺师。他们三人都从奥地利工艺美术馆属下的一所工艺美校毕业。

1883年起,三兄弟联合了另一个同学组织起自己的画室,承接壁画与装饰画任务,先后在佛伊姆、布加勒斯特、卡尔斯拜德等地的剧院制作过装饰画;1888年,克里姆特为维也纳城堡剧院和艺术史博物馆楼梯道所作的戏剧史壁画,获得了皇帝颁发的金质十字奖章。翌年,又完成美术史博物馆的壁画装饰任务,遂而名声大震。1891年,克里姆特被批准加入维也纳美术家协会。

克里姆特30岁以前的风格既有古典学院主义,也有自然写实主义的特色。这和他年轻时的师承和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如他为城堡剧院所作的戏剧史壁画《阿波罗神坛》、《莎士比亚的伦敦世界剧场》、《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为美术史博物馆所作的《雅典娜女神》、《埃及少女》等,都极富古典艺术趣味。当时有人已推测克里姆特将来一定也是学院派画家。 可是自1897年以后,克里姆特变了。克里姆特及其同道联合反对"维也纳美协"的保守倾向。与此同时,法国与英国也出现了反对旧传统的新艺术活动。象征派诗人为英国的拉斐尔前派运动作了前导;法国的象征派绘画把现实描绘得"就象是虚幻的传奇一般"(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语)。神话与传奇环境、诗的内涵绘画化成了欧洲最时髦的绘画样式。

1897年4月,克里姆特等人退出了"维也纳美术家协会"另组织"奥地利造型艺术协会"。5月,这个组织内部又发生分歧。克里姆特等一伙人退出该协会,组成"维也纳分离派"。克里姆特即成了"分离派"筹委会成员和第一届主席。翌年1月出版了会刊《神圣之春》。3月又举办了分离派第一届画展。他们在宣言中表示:"我们不懂什么是'伟大的艺术',什么是'渺小的艺术';不懂什么艺术是供富人欣赏,什么艺术是为穷人所喜爱的。我们只知艺术是为人们共同享有的一种财富。" 自此以后,克里姆特画了一些声誉日隆的作品,如《舒伯特弹钢琴》等想象力丰富、层次多样的油画,被推认为表达纯真的奥地利感情的"奥地利学派"的艺术代表。可是,克里姆特在欧洲强大的新思潮的诱惑下,没有珍惜这种刚建立的荣誉,他于1894年接受奥地利教育部委托为维也纳大学所作的三幅壁画《法学》、《哲学》和《医学》,却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抛弃被公认的"奥地利学派"风格,以重叠、堆砌的形象、立柱形的构图、迷离惝恍的色彩,在《哲学》中掺入了幻想的主题,用以象征命运与宇宙间的神秘力量;在《医学》中,则以死神和空中悬浮的象征健康的女神海姬娜来比喻"众生相";在《法学》中用章鱼缠绕一老人来象征法律的制裁,并以操蛇的复仇女神和披袍的裸女来代表"真理"与"裁判"。成为一幅阴森可怖的"地狱变相图"。三幅壁画受到社会的猛烈批评。政府只得收回一切成命。克里姆特忍无可忍,便于1905年退还了预收的酬金,辞去了壁画的制作任务。这一"壁画事件"使克里姆特及其"分离派"的名声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人们长期来对于他那些运用象征与寓意形式来描绘的作品提出怀疑。有的说克里姆特是个神秘主义画家,87位教授联名写信抗议,说他的画上那些飘荡的裸体没有姓名,没有方向,没有目的,令人惶惑不解,无法接受;有的说他的爱情主题是"梅毒的寓意画"、"只配放进克拉夫特-伊宾的神庙里去!"更有的人指责他是"下流画家"、"色情画家"。说他的装饰"是一种灾难"和"色情的污染"!近年来,尽管西方已一致肯定他的装饰性绘画的趣味与内涵的哲理性,但对于那些形式怪诞的裸体女性的作品,仍有不少人持有异议,甚至说这是奥地利医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颓废写照,是含有色情内容的。这幅《朱棣斯Ⅰ》即是被这样评定的代表作之一。

1901年,克里姆特在油画中力求摆脱原先那种写实手法,以象征与装饰手段来表达人生某种欲望。《朱棣斯Ⅰ》是流露画家表现赤裸裸的性的欲望的一幅代表作(因同年还画了一幅《朱棣斯》,故称Ⅰ、Ⅱ)。它是以圣经《旧约》中的传说人物为依据:朱棣斯是修利亚城一位美貌的寡妇。公元3世纪时,亚述王国的大将荷罗芬尼斯围攻修利亚城,朱棣斯为援救城市,潜入敌营,以美貌接近荷罗芬尼斯,刺死大将后,即挟其首级进城,从而使修利亚城得以解围。画家没有去强调这个历史人物的英雄行为,而突出了这个妇女放荡不羁的一面。她敞开自己的胸乳,脸色淫荡,周围添加许多装饰纹样。在这个残忍而淫荡的女人手上,还抓着荷罗芬尼斯的头。后来,画家还专门为此画设计了一个金属边框,特意标“朱棣斯"与"荷罗芬尼斯"两个人名。

这幅象征淫艳与残忍的主题画面,使人想起欧洲绘画上经常被采用的另一传统题材"莎乐美"。实际上,克里姆特自己也曾说:"《朱棣斯》最好改名为'莎乐美'!"而在他生前的展览目录中,这幅画已经被改称《莎乐美》了。画家着重刻画这个历史上的淫妇,并与其残忍的行为相联系,无非是想表达欧洲绘画中已经萌生的猎奇与追求时髦:描绘人生中的变态心理的幻影。不论是《朱棣斯》还是《莎乐美》,观者都感到晦涩难懂。而对于所谓性的象征却是一目了然的。克里姆特是最先敢于触及人类性爱生活的一个反理性画家。明显的颓废情趣及其追求性欲的隐喻,正是欧洲世纪末艺术思潮的艺术反映。 还有一个特点是,克里姆特的绘画缺少一种定型的风格和手法。他始终在不满意之中探求着。到了他的创作的"金色时期",他又大量从东方艺术,特别是从中国民间美术与民族装饰中汲取营养,变成一种趣味混合而又神秘的装饰风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