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廉贻 |
释义 | 朱廉贻,字伯轩,江苏省丹阳县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有声望的开明士绅家庭。其父朱渊为前清廪生,曾参加辛亥革命,后任江苏省参议院参议员。“幼承家教,精诗文、工书法,待人谦和,关心农民疾苦,深得乡里称道。”朱廉贻极具领导才能,曾先后担任丹阳抗日自卫总团的秘书长、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部秘书长和第六支队队长、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等职;参加攻打扬中、保卫郭村、黄桥决战等战斗,歼灭过上千敌兵。 1928年,考入北平朝阳大学,攻读政法专业,后因其父被人诬陷入狱而中途辍学。此后,他随国民党官员尹志仁到浙江桐庐县谋职,先后任县政府第一科科长、代理县长等职。任职期间,为人正派、廉洁奉公,终因不趋炎附势而屡受排挤,便毅然弃职还乡任小学教员。任教期间,曾发动当地乡民执旗到县政府请愿,敦促当权者关心人民的疾苦。 1938年2月,丹阳沦陷,目睹日军的残暴,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积极会同社会名流商讨抗日救国保家的谋略。和韦永义等人在家乡的都观、白鹤、司徒3乡组织起观鹤抗日自卫团,被民众推举为团长。1938年5月,与韦永义率部加入管文蔚在丹阳地区组织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被委任为“总团”秘书长。7月,随同管文蔚至丹阳延陵会见了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共商茅山地区抗日斗争大事。9月,新四军改编“总团”,命名为“新四军挺进纵队”,他受“挺纵”司令管文蔚的委派,兼任“挺纵”第六支队支队长,使六支队迅即发展成为一支拥有200余人的抗日武装力量,控制了丹阳西南一带的抗日局势。同时,他非常注重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认真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并写了题为《源泉》的体会文章,在“挺纵”中广为传阅。 1939年,“那年春天他随新四军挺进纵队北上,进入苏北地区。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北上、东进的方针,他随“挺纵”渡江挺进苏北并参加了郭村、黄桥等一系列著名战斗。黄桥决战后,奉调任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秘书长。 1940年10月,他前往东台任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秘书长。 1941年春,被任命为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积极领导组织县政府的80余名工作人员和中共兴化县委一起,配合新四军主力部队,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织武装、肃清土匪、打击敌伪,为创建兴化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很大贡献。是年2月22日,驻在唐子镇附近的中共兴化县委、县政府和新四军一师二旅六团团部,突遭日军袭击,他率县政府留守人员迅速转移。次日晨,在陈家舍(今属东台市廉贻镇)被日军追上,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不利情况下,率部一面阻击,一面撤退,因地形不熟,陷入三面是河的“和尚圩子”。在涉水过河时,因河宽水深,天气寒冷,不幸溺水牺牲。 这是以革命先烈原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朱廉贻英名命名的乡。 朱廉贻烈士在兴化以身殉职,永远为水乡人民所景仰、怀念。1944年兴化县政府为纪念朱廉贻、严昌荣二烈士,建立了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朱严师范。 1945年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兴化县梓辛区和廉贻区举行了上千人参加的追悼大会,沉痛悼念朱廉贻烈士。会后,在梓辛河边的乌金垛(现属兴化县陶庄乡),建造了一座六角型的烈士纪念塔,供人们瞻仰。 从1945年10月10日起,朱廉贻烈士牺牲所在地,被正式命名为廉贻乡(现在为廉贻镇),陈家舍更名为廉贻村,村上还为他建了一座纪念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