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下) |
释义 |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下)》包括三篇。第一篇专论周秦诸子之道,从孔子之仁道,到《易传》之神道,凡二十五章,重要之先秦诸家思想,均已遍兴无遗。第二编为论两汉经子之哲学之道,首由即阴阳家开始,继论汉代学术之道、人物品鉴之道、道教炼养之道、易学象数之道等等,——见共博大而更通于后世中国文化之不同领域;然后以其中西哲学之造诣,直接消化佛典,不但有开山之功,而且有典范之义,值得治中国哲学与佛教思想史者注意。 版权信息作者:唐君毅 ISBN:10位[7500451911]13位[978750045191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定价:¥96.00元 内容提要“道”是思想的方向,依其不同层次与关怀即有不同的人伦世界与文化世界,人类文化虽展现不同,但其所开展“道”,内里却互相交涉而不相障碍,互成一历史文化的大道。唐先生即本此慧识,继(原性篇)之后再写,见中国哲学之出,原从生命之活动来,由此以成种种“道”。 编辑推荐《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专论中国哲学中最根本具统摄性的道之范畴。先秦哲学,儒墨老道法诸家之道;魏晋神仙炼养,公羊春秋褒贬善恶,汉易、五行、谶纬等诸杂道;汉唐以下,种种佛家教义:般苦学、佛性论、天台华严判教、智者圆顿止观、法藏法办玄门,慧能的心佛不二,都有深刻精当剖析论述。 目录第一编 第一章 孔子之仁道(上)第二章 孔之之仁道(下)第三章 墨子之义道(上)第四章 墨子之义道(下)第五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上)第六章 孟子之立人之道(下)第七章 道家之起源与原始型态第八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上)第九章 老子之法地、法天、法道,更法自然之道(下)第十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上)第十一章 庄子内篇中之成为至人神人真人之道(下)第十二章 综述庄子外杂篇之义,并附论韩非子及管子中之道家言第十三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上)第十四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中)第十五章 荀子之成人文统类之道(下)第十六章 韩非子之治道(上)第十七章 韩非子之治道(下)第十八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上)第十九章 周秦诸子对“名言”之道(下)第二十章 庄子天下篇之内圣外王之道与大学之明明德于天下之道第二十一章 中庸之诚道第二十二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上)第二十三章 礼记中之礼乐之道与天地之道(下)并论孝经之孝道第二十四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上)第二十五章 易传之即易道以观天之神道(下) 第二编第一章 阴阳家与秦汉学者顺开应时之道及其历史演变意识 第二章 秦汉学者之言学术之类别节度,以形成学术人文之领域之道 第三章 秦汉至魏晋学者之法天地以设分职之道,及对人之才性之品类分别与物之品鉴之道 第四章 秦汉之神仙思想与炼养精气神之道,与道教思想之发展 第五章 春秋学中之对善晋是非之褒贬之道 第六章 汉代易道及其得失与流变 第七章 五行之义、六十甲子义、及其用于易学之得失 第八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过老学之道(上) 第九章 王弼之由易学以通过老学之道(下) 第十章 郭象庄子注中之言自然独化与玄同彼我之道 第十一章 魏晋之玄理与文学艺术中之道 第三编第一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上) 第二章 中国固有哲学中之道与佛道之交涉(下) 第三章 成实论、中论,至成实宗之中道论 第四章 般苦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上) 第五章 般苦三论宗之二谛义与吉藏之中道义及佛性义(下) 第六章 智(岂百)在中国佛学史上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上) 第七章 智(岂百)在中国佛学史上之地位与其判教之道(下) 第八章 智(岂百)之圆顿止观论 第九章 法相唯识宗之佛学道路 第十章 大乘起信论之佛学道路 第十一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上) 第十二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中) 第十三章 华严宗之判教之道及其法界观(下) 第十四章 宗密论禅原与禅宗之道 第十五章 湛然以后之天台宗之佛道与他宗佛道之交涉 第十六章 略论佛学以外之南北朝至隋唐学术中之道,及宋以后学术中之重守道及辨道 附录 本书作者其他著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