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制海权 |
释义 | 制海权(command of the sea)是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对一定海区的控制权。目的是确保己方兵力海上行动的自由,剥夺敌方兵力海上行动的自由;保护己方海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阻止敌方的海上交通运输,亦即使该海洋区域为己所用而不为敌所用。 简介制海权(command of the sea) 交战一方在一定时间对一定海区的控制权。目的是确保己方兵力海上行动的自由,剥夺敌方兵力海上行动的自由;保护己方海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阻止敌方的海上交通运输,亦即使该海洋区域为己所用而不为敌所用。根据控制海洋区域的目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分为战略制海权、战役制海权和战术制海权。制海权不是绝对的,在优势一方取得总的制海权的情况下,劣势一方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局部海区取得制海权。在现代条件下,夺取和保持制海权还包括夺取该海域上空的制空权,并需综合使用海军各种作战兵力兵器和多种作战样式才能达到。 分类根据控制海洋区域的目的、范围和持续时间,分为战略制海权、战役制海权和战术制海权。制海权不是绝对的,在优势一方取得总的制海权的情况下,劣势一方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局部海区取得制海权。在现代条件下,夺取和保持制海权还包括夺取该海域上空的制空权,并需综合使用海军各种作战兵力兵器和多种作战样式才能达到。 战略制海权是指对一个或数个海洋战区,在整个战争期间或某一战略阶段,为便于实施战争或战略性战役而占有的控制权。 战役制海权是指对海洋战区的一定区域,在较长时间内,为顺利实施某次战役而取得的控制权。 战术制海权通常是指对有限海区,在较短时间内,为顺利进行战斗而夺得的控制权。制海权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造船技术、武器装备以及海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海权理论自海权理论权理论创始人塞耶·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及相关著作发表近百年来,海权问题成为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汉一生致力于海权理论的研究,留有20多部专著和130余篇论文。 主要著作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1793-1812》,《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海军战略》等。 其中,《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0-1783》一书是马汉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全书共14章,外加1个前言,第一章论述了海权的诸要素,以后各章分别探讨了1660年至1783年间西方世界与争夺海权相关的历次斗争。诸如1665年至1667年的第二次英荷之战;1672年至1674年英法同盟对联合省的战争;1702年至1713年西班牙继承王位战争;1715年至1739年的英西战争;1740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4年法国和两班牙的对英战争;七年地争;1778年至1781年北美和西印度群岛的海战;1779年至1782年的欧洲海战等。 马汉论制海权形态要素墨西哥湾沿岸的显著特征--刚才已暗示过--可以典型地列于国家的形态构成这一标题之下。在影响海洋霸权成长诸条件的讨论中,形态构成这一因素可说位居第二。 一个国家的海岸就是它的一道边界。这道边界越是能够方便地提供通向外部地区的途径--在本书中是指海港,一个民族就越是倾向于通过此与世界的其他部分进行交流。在一个假定的国家中,如果只是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却完全没有一处港口,这种国家就不可能拥有自身的海洋贸易、海洋运输以及海军。 宽大与水深的良港是力量与财富的一个来源,如果他们还是可供航运河道的出海口的话,那就更是如此了。这会便于一个国家的国内贸易集中于它们。然而,由于它们十分易于接近,如果不加以适当防卫的话,在战争中,这将成为薄弱环节。 除了海岸轮廓外--包括通往海洋的方便之道,导致人们走向海洋或使他们与海洋隔绝的种种条件,还有其他物质因素。尽管法国位于英吉利海峡的军港十分缺乏,然而,除了地中海外,它还在那里和大西洋都拥有深水良港,其所处位置十分有利于进行海外贸易,并且这些港口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出海口处,对于促进内部贸易与沟通大有裨益。在物质条件中,表面上可以找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那些条件使得法兰西成了一片乐土,具有宜人温和的气候,国内生产始终供大于求。另一方面,英国从上帝那里获得的赐予却微乎其微,并且直至其生产能力被开发出来之前,还没有多少东西可供出口。他们的众多需求,加上他们不知疲倦的活动与其他适宜于从事海洋事业的条件,驱使其人民向海外不断扩展;他们发现的岛屿比他们自己的故乡更加迷人与富有。他们的追求与天才使得他们成为了商业与殖民者,随后又成为制造者与生产者。在产品与殖民地之间,航运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他们的海上实力日渐看涨。 权力的中心不再立足于海边。各种书籍、报刊竞相描述内陆地区辉煌的发展以及仍有待于开发的财富,资本在那里可以找到其最佳的投资对象,利用其最大的开发机会。海疆地区则被忽略了,在政治上毫无生机,墨西哥湾与太平洋沿岸的确就是这样,大西洋海岸则相对接近于密西西比河谷的中心,当航运业财源滚滚再度崛起的日子来临之时,当三大海疆发觉它们不仅在军事上不堪一击,并因缺乏国家航运业而更趋贫困之时,它们齐心协力或许有助于再度奠定我们的海上霸权的基石。直到那时,以前那些因法兰西业绩而无视海上实力局限性的人们或许会产生一些反省,不能由于国内财富的充足就忽视了开拓海洋的意义。 在各种限制性自然状况中,或许可以注意到类似于意大利的那种形式--一个长长的半岛,中央山脉将其一分为两条狭长的地带,联结不同港口的道路蜿蜒其上。只有对于海洋的绝对控制才能完全确保这类交通线的安全,因为根本无法知道,一支来自可见视野以外的敌军在什么地点可能展开攻势。然而,只要在中央部分驻扎一支足够份量的海上力量,就能指望在被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之前,攻击那支逼近其基地与交通线的舰队。狭长的佛罗里达半岛上,其底端就是基维斯特,尽管半岛地势平缓且人烟稀少,然而,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其呈现的状况类似于意大利。这种相似性或许还仅仅是表面上的,可能的是,如果墨西哥湾成了一场海战的主要战场,由陆地通往半岛底端的交通线或许将事关重大,十分容易遭受攻击。 制海权当海洋不仅成为边界,或者四面环海,而且还将一个国家隔开成两个或更多的部分,那么对于它的控制就不再仅仅是众望所归,而且也是绝对必需的了。这样一种自然状况要么产生和增强海上霸权,要么就使得国家变得软弱无力,这就是目前意大利王国连同其撒丁岛与西西里岛的状况。因此,还在其年轻并且依然存在着财政窘困时,他们却能发现这点并做出富有勇气与眼光的努力,建立起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海军。他们甚至认为,一旦拥有一支决定性地优于其敌手的海军,意大利就能比起其本土来,更好地将其霸权树立在各岛屿之上。正如所指出的那样,半岛交通线的不稳定,必将十分严重地使一支为对立民众所包围且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的入侵军队陷入困境。 除去阿拉斯加,美国并没有外部的占据之地没有一英寸土地不能从陆地上到达,从特征上看,其轮廓到达了并没有呈现出多少特别薄弱之处的地步,边界地区所有的重要地段都能迅速到达--通过水路时,成本低廉;通过铁路时,快速敏捷。防御最为薄弱的太平洋地区,则距离潜在敌手中最具危险性的攻击手段十分遥远得多。与目前的需求相比较,美国国内的资源可谓无穷无尽。我们可以无限期地在"我们的小角落里"傲然独尊--这是一位法国军官对于作者表述的想法。然而,一旦通过地峡,一条新兴的商业驿道侵入这个小角落,或许美国就应该猛然警醒,面对那些挤掉了美国在所有民众、海洋之中共同分享与生俱来的权利与份额的人。(马汉《海权论 第一部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与制海权的区别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建立在西方历史经验之上的seapower不能概括“海权”一词的全部语义。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海洋是地球上除陆地资源外的最重要的资源,这样就引申出“海洋权利”(searight)的概念;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但是,权利永远是要有力量来捍卫的,这样便从主权的“自卫权”概念中引申出具有自卫性质的“海上力量”(seapower)的概念。马汉说:“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海上力量是海洋权利自我实现的工具。作为国家权利的海权,是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享有的海洋利益。权力,特别是海上权力,则是一种强制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只有联合国或联合国授权国家和机构才具有资格使用这种力量。 这里需要区分“海权”与“制海权”(commandofsea)两个概念。 二者虽都与汉语“权”字相联系,但意思大不一样。海权是一种属于法权范畴的概念,而“制海权”中的“权”则是指一种由“权势”引申出的“有利的形势”的意思,不能将二者混用。 产生背景夺取制海权的斗争公元前6世纪末5世纪初,雅典为了控制爱琴海上的商路和通往黑海的重要航线,开始认识到必须与波斯帝国争夺爱琴海的控制权。其著名统帅地米斯托克利曾提出谁掌握制海权,谁就能左右局势的观点。经过多次战争,到公元前394年,雅典终于完全掌握了爱琴海的控制权。其后,罗马把制海权扩大到了整个地中海,并保持达400年之久。当时舰船以桨为动力,吨位小(数十至数百吨),用人力推进,航速低(6节以下),航海性能很差,争夺制海权多在沿岸或狭窄水域以海上决战形式进行,有时也采用海上封锁。以后,船只吨位虽有增加,也开始装备少量滑膛炮,但由于装备发展缓慢,制海权斗争基本上仍限于地中海。 人类处于制海权时代制海权曾经统治世界几个世纪,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都为此费尽心机,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这些国家也因为在海上的优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在全世界称王称霸,攻城略池,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它们都曾经先后取得过自以为“辉煌”的战绩,特别是英国达到极限,到20世纪初建立起一个“日不落帝国”。在此期间,中国虽然也曾经有过辉煌的“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在制海权时代取得重大业绩,反而沦为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 16世纪,殖民主义国家为掠夺殖民地和输出商品,企图夺取和保持更大范围的制海权。在长期斗争中,英国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海军,于18世纪中叶成为海上霸主。这一时期,军舰虽仍为木船,但吨位大大增加(达数千吨),推进力由人力改用风帆,加上罗盘的使用,可以远洋航行,舰船已装备火炮,作战威力增大。争夺制海权仍以海上决战为主。由于帆船海上活动时间长,海上封锁尤其是逼近封锁得到了广泛运用。 17世纪英国工业发展出由经济扩张必然产生的世界贸易。世界贸易的前提条件是安全的海上贸易线。这样便产生了以远程海军为主要作战手段,以控制海上关键岛屿为军事目标的海权国防理论。这时国家防卫概念已从以前的本土防卫转化为海上防卫。把战场推向敌国边界是海权国防观念的重要特征。而蒸汽机及由此产生的远程航海作战技术的出现,又使这种国防观念得以实现,并使西方海军有了比东方陆军更为机动的从敌国海岸任意一点实施军事切入的攻击能力;火炮在海战中的大规模运用又使海军有了近海纵深打击敌国的沿岸防卫力量的优势。海上机动性和远距离纵深打击能力使东方陆军及其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冷兵器失去了优势。新的军事作战方式的变革,使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在东方战场上获取了包括鸦片战争在内的一系列胜利。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争夺和重新瓜分殖民地及竞相进行资本输出,使制海权斗争空前激烈。潜艇和航空兵开始在海军中出现,海上决战主要由战列舰进行,往往通过一次大的海战就可以夺得制海权。海上封锁仍被采用,但因受水雷、鱼雷、潜艇的威胁,封锁兵力与被封锁港口之间的距离增大。这一时期,随着海军装备的大发展和帝国主义各国之间争夺制海权斗争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关于制海权的理论,如英国的P.H.科洛姆和J.S.科贝特等人,认为制海权是英国的国策,是保护国土、防止大规模入侵以及保护与英国生命攸关的海上运输的最佳途径,争夺制海权的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则是用绝对优势兵力进行海上决战或封锁敌方港口。与此同时或稍后,以法国、德国的一些海军战略家为代表,提出以相对劣势的海军,建立"存在舰队"以夺取有限制海权的思想,主张建立具有相当实力的舰队,主要采取防御作战,力避主力决战,同时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进攻和牵制行动,与优势敌舰队周旋,分散敌方兵力,以实现和保持局部制海权。当时影响最大的美国海军理论家A.T.马汉,创立了海权论(亦译"海上实力论"),认为全面制海权是国家战略的目标,是海军的主要和最终目的,进而提出了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陆地的观点,并主张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是建立优势的战列舰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和海上封锁,尤其重视海上决战。在马汉思想影响下,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海军强国把巨舰大炮看成是夺取制海权的主要武器,竞相建造战列舰。 世界大战检验了制海权大战中潜艇和航空兵迅速发展,无线电通信和技术观察器材得到广泛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与英美反潜舰艇争夺海洋交通线控制权的斗争,使英国丧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西洋争夺战主要表现为潜艇战与反潜战,而太平洋上的制海权斗争则主要是美日航空母舰编队的多次决战和美国进行的海上封锁。战争实践表明:制海权斗争已成为多维空间的斗争,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争夺制海权的主力,没有海上的制空权就没有真正的制海权;潜艇在争夺制海权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著增长;一次决战并不能夺得整个制海权,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斗争才能形成定局。 20世纪50年代以后,潜艇、航空母舰和巡洋舰开始使用核动力推进系统,海军诸兵种装备了多种导弹,飞机采用喷气推进,先进电子技术和电子对抗器材得到普遍应用,对现代条件下争夺制海权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海战特点海战空间增大,情况变化迅速,斗争紧张激烈,武器装备损失率高,制海权在海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提高;制海权易得而复失,保持制海权的时间相对缩短;航空兵作战能力的提高,导弹和电子斗争的普及,使海上制空权和制电磁权成为制海权斗争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与航空母舰成为争夺制海权的主要力量;海军武器装备性能的改进,使相对弱小的海军在本国近海海域阻止敌方夺取制海权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遵循要点①正确处理战略制海权与战役、战术制海权的关系。战略制海权虽对海上作战全局起重大作用,但不能代替每次海上作战所必需的战役、战术制海权。在没有掌握战略制海权的情况下,通过主观努力,形成局部优势,仍有可能夺得战役、战术制海权。 ②正确处理夺取制海权的作战与其他海上作战的关系。制海作战是争夺制海权斗争的重点,但其他作战也对制海作战起积极配合作用。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多次岛屿登陆和德军攻占挪威及法国沿岸时,就首先为海军、空军夺得许多前进基地,为夺取制海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正确处理制海权与制空权、制电磁权的关系。现代海上作战,制空权和制电磁权已与制海权融为一体,没有海上制空权、制电磁权的确实保证,就不可能取得可靠的制海权。 ④正确处理平时准备与战时需要的关系。夺取制海权是在战时实施的,需准备好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实现,因此平时应针对敌方的可能企图、本国海军在战争中需要完成的控制海洋的任务和未来作战海区的特点,做好各种作战准备。 ⑤处理好控制力量与控制程度的关系。现代条件下争夺制海权必须正确合理地使用各种兵力,周密组织诸军种、兵种之间的协同动作,发挥整体威力,以保证制海作战的成功。对不同海域的控制要量力而行,采取不同程度的控制方式。例如海上力量较弱的国家,在近海确保制海权,在中海力争局部制海权,在远海则破坏或削弱敌方制海权。 ⑥正确解决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制海权的争夺贯穿于战争的始终,稍有不慎就有失去的可能。积极争夺和保持制海权应与阻止敌方夺取制海权结合进行。 夺取制海权的主要方法①消灭敌方海上战斗舰艇编队。这是夺取制海权的基本方法。通常在占有兵力优势,战机、态势有利时采用。根据敌对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可通过一次大的决战完成,也可通过多次战役、战斗实现。 ②摧毁敌方基地、港口及岸上重要目标。采用这种方法应根据己方当时的兵力、武器及部署情况决定。袭击目标有敌基地、港口内的作战兵力及重要设施、岸上指挥中心、造船中心、交通枢纽等。随着海军武器装备的改进,大威力、高精度、远射程兵器大量使用,这种作战方法的效果更加显著。 ③封锁敌方基地、港口及敌方兵力必经的海峡和要道,阻止其海上兵力进出基地或进入预定海域。主要手段是使用兵力进行海空巡逻和突击,还可广泛使用各种障碍器材和监视器材。 ④实施登陆或陆上作战,夺取对制海权有重要意义的基地、海峡、交通要道或岛岸,改善或创造控制海洋的有利条件。 以上作战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在作战过程中都必须积极地进行防空、防潜、防水雷和电子对抗作战,以确保夺取制海权的作战能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 在未来战争中,由于新技术、新装备在海军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远射程、大威力的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的发展及新型舰艇不断出现,夺取制海权的斗争将更加紧张激烈。在争夺制海权的作战中将更加强调综合使用海军各种作战兵力、兵器,强调海、陆、空整体力量的发挥;作战方法更加灵活多样;高技术将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斗争将反复进行,一方保持制海权的时间可能愈来愈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