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庄遗址 |
释义 | 武陟县赵庄遗址 位于武陟县西南30公里处的大封乡赵庄村南。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曾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西周战国文化。遗址西部主要为二里头文化区,出土有大量拟质灰陶细绳纹陶鬲、大口尊、平口瓮和骨针等。中部为仰韶文化区,曾出土有完整的泥质红陶瓮棺葬具和彩色陶罐、红陶瓮红陶鼎 等。东部为龙山、旱商和东周文化区,出土有筒瓦、板瓦、空心砖等。 1986年1 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泗洪县赵庄遗址概况在泗洪县城西北约二十公里的重岗山西麓,有一块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古遗址,该遗址坐落在重岗山西部平原上,其主体部分被现代梅花镇赵庄村所覆压,主体部分的东部在赵庄村东面的田野里,因其主体部分在赵庄,故被考古学家们命名为赵庄遗址。 赵庄遗址,东凭重岗山小丘陵,西滨古代湖泊或古河流,遗址有超过2米厚的冲积黄土。专家们认定该遗址为黄淮地区大型古人类生活聚落遗址,它反映了6000年以来人们生产生活的状况。 赵庄遗址以其面积大、堆积厚、内涵丰富、所处地域重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即引起考古研究单位的注意。当时,南京博物院考古学家尹焕章、张正祥对赵庄遗址进行了调查;八十年代初,周晓陆、尹增淮对赵庄遗址进行了复查;1982-1983年,南京博物院派周晓陆、车广锦对赵庄遗址进行考古学试掘。通过调查与试掘,增加了人们对赵庄这一重要古遗址及文化内涵的认识。 文化层赵庄遗址最突出的部分称作"龟墩",该墩位于赵庄村西北部,为一穹状隆起土墩,高4-6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1982-1983年,南京博物院在全面对赵庄遗址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派员对龟墩进行考古学试掘,除发现有墓葬和居住遗址外,出土了大量器物。经考证,时间跨度很大,从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历时3500年之久。 经过考古学试掘,赵庄遗址从下而上可分为四大文化层:一是大约相当于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晚期文化层;二是大约相当于龙山文化的文化层;三是大约相当于商文化文化层;四是大约相当于西周文化文化层。每个文化层的厚度不一,总的文化堆积厚度均超过2米,东部偏薄而西部偏厚,最高的龟墩处文化堆积厚度达6米以上,这在黄淮地区古遗址中是不多见的。 第一层经过试掘,在赵庄遗址的第一层,即相当于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晚期的地层中,发现了十数座墓葬,其葬式非常特别,有孩童的"翁棺葬",有仰身直肢葬。在孩童的"翁棺葬"中,用大型夹砂陶鼎作为葬具则独具特色,这是别处没有的;在仰身直肢葬中,有的有浅墓穴,有的没有墓穴,平地陈尸,再堆以坟冢,这是比较特殊的葬式,尤其是男女合葬墓的发现,说明了这时的社会形态早已超越了母系氏族社会。墓葬中都有众寡不等的随葬品,其中有夹砂陶鼎、泥质陶壶、罐、盆、钵、穿孔石斧、玉石质或骨质装饰品,等等。从墓葬看,当时社会成员之间,已有贫富之别。 在这层中,发现柱洞、小沟等构成的木柱、草骨涂泥式的建筑遗址,草骨可能是芦苇或灌木枝干等。完整的房屋遗迹的外形平面为长方形人字坡顶,不但形状与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晚期的村落遗址)、半坡遗址(陕西西安市东郊十余里处半坡村北面)的房屋形状不同,同时,每座房屋的面积也比半坡遗址的房屋大一些。 出土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其它器具,其中生产工具有:穿孔石斧、柱状石斧、石锛、有段石锛、石刀、石镰、鱼钩、骨簇、陶纺轮、石纺轮等等;生活用具有陶器,其中有夹砂陶、泥质陶,陶器的颜色有红、褐、灰、黑等,陶器的品种有鼎、罐、豆、壶、碗、盆、钵、背壶等,比较齐全。同时,还发现少量彩陶片;其它器具类有玉石、绿松石、骨质小装饰品等。 出土大量动物骨骸:水生类有龟、鳖、蚌、螺等;禽类骨骼较多,主要为鸡、鸭,这些鸡、鸭可能为人工饲养;哺乳类动物很多,其中有麇鹿、梅花鹿、牛、犬、猪、兔、鼠等等,其中牛、犬、猪为人类的饲养物。 发现有陶窑遗址。在这层的东部,发现石堆和三体陶窑鼎呈"品"字形放置的遗迹,有可能是进行某种宗法活动的祭祀场所。 从这一层的试掘和研究中,专家们认定赵庄遗址这一层的时间,相当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已超过5000年;从这层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动物遗骸及建筑遗迹看,说明五、六千年前,泗洪地区水草丰茂,植被良好,鱼翔禽跃,走兽出没,当时已有较高的农耕生产水平,同时已有了畜牧业。住房虽简陋,却满足了人们的基本定居之需。当时已有成熟的制陶业、骨石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宗法生活。 第二层在赵庄遗址的第二层,即相当于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县城东三十多公里的龙山镇遗址)文化层。在这一层中,墓葬极少见,发现的个别墓葬,均为平地坟冢,且无随葬品。这层中的房层结构较第一层有所进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京博物院金琦、周晓陆曾在这层柱洞之下,发现有横置木柱础的遗迹。 在这一层中,也出土了不少夹砂陶和泥质陶,但黑陶数量多,其它陶色则较少见。陶器品种有:鸟啄足鼎、盆、豆、钵、罐、壶、瓶等。在这一层中,出土的生产工具有柱状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纺轮、骨针、骨刀、骨匕、骨鱼钩、蚌刀、蚌镰等等,其中骨、蚌制工具的出现特别醒目。 经过试掘和研究,专家们认为这一层的文化面貌为典型的龙山文化层,它反映的龙山文化时期文化共性比较多,时间约为公元前3000-2000年,距今约4000-5000年。 第三、四层赵庄遗址的第三层、第四层,即相当于商文化、西周文化层。这两层遗址的面积,较前两层有所紧缩和变小,但形成了有利于防御与建筑的"墩台形"遗址。 在这两层中,墓葬尚未发现,房屋柱洞很多,基本是木柱加草拌泥墙式建筑,因建筑密度很大,具体建筑式样与建筑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在这两层中,出土的陶器以夹砂陶或泥质陶为主。器物表现多饰,其中有绳饰、篮饰、弦饰等。陶色以黑、灰为主。陶器种类有鬻、簋、豆、壶、盆、杯、钵等,与新石器时代相比有很大变化。这段时期的工具与第二层的龙山文化时代大体相同,尚未发现青铜工具或武器。 在这两层中,发现了宗法占卜用的卜甲与卜骨,但尚未发现甲骨文字。在少量陶器的口部、上腹部发现有刻划符号,与商周文字是否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赵庄遗址第三层和第四层中出土的文物,与中原地区出土的文物相比,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南京博物院考古学家尹焕章先生等推测,赵庄遗址商周文化层与江淮地区一支古文化--"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影响总之,赵庄文化遗址,是一处涵盖了新石器晚期直至商周时期的重要古文化遗址,它的古文化堆积达2000年以上。如果能够进一步大规模考古发掘,一定能够对黄淮地区古文化历史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资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