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建章
释义

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简历

赵建章,男,生于1969年11月,山东昌邑人,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青岛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专业中国美学与现代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9年9月――2002年7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1996年9月――1999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1991年4月――1993年10月: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

1986年9月――1989年7月:青岛卫生学校口腔技士专业

论文

《王国维的美的本质观》,烟台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

《论方苞的义法说》,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

《以文论诗――方东树诗学的理论特征》,中文学刊 2003年总第三期。

《刘大櫆古文理论的诗论化》,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3期。

《古代文论教学刍议》,载《新型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5月。

《从诗品鲍照条看钟嵘的审美理想》,载《文艺学与美学的整合研究和多元推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姚鼐以妙悟论文》,文学前沿,第十二辑。

《后期桐城派的文道观》,时代文学,2006年第六期。

著作

《古诗名家诵读本?杜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4月。

《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9月。

项目

《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人才引进项目(大文学基地资助项目),1万元,2003年――2006年,独立主持。

《魏晋南北朝大文学史论》,青岛大学重点项目,参加。

大连理工大学教师

主要经历

1996-2000年, 吉林大学化学系工作;

2000年, 吉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0-2001年, 韩国国立智能超分子创新研究中心(浦项理工大学),博士后;

2001-2003年, 德国马普研究所(蛋白质折叠的酶学),博士后;

2003-2005年, 英国巴斯大学化学系,高级研究人员(Research Officer);

2005年7月起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工作。

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基金以及面上项目(20634040, 20972024, 2107302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077),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1410004), 英国皇家学会(RS)-NSFC联合资助项目(21011130154), 英国皇家学会(RS)-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资助项目; 瑞士-中国科技合作项目(EG21-092011), 爱尔兰科学基金会E.T.S. Walton访问学者(11/W.1/E2061)等项目的资助。

社会兼职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特约编委。曾为J. Am. Chem. Soc.等期刊审稿80余篇(部分为仲裁审稿人)。此外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博士点基金申请等40余项。

研究领域及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是分子光化学与光物理,主要从事荧光分子探针和磷光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曾研究了基于2,4-二硝基磺酰基的巯基化合物荧光探针,以及用于检测葡萄糖、酒石酸和扁桃酸等的硼酸探针。此外设计并制备具有强可见光吸收能力、长激发态寿命的Ru(II), Pt(II) 和Ir(III) 等过渡金属配合物,这些金属配合物可用于光伏、光催化、光动力治疗等领域。研究结果被Dalton Trans. 选为内封面论文(两篇),被Eur. J. Inorg. Chem. 选为封面论文,被Chem. Comm., PCCP以及J. Mater. Chem.等期刊选为封底论文(Back Cover,共6篇封面、封底论文),部分研究成果已被Nature China、Chem. Eur. J. 进行了专题介绍。国际知名科技网站对设计合成的具有强可见光吸收、长三重激发态寿命的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做了介绍。

研究工作涉及合成化学、光谱测试与应用研究。主要使用各种稳态与瞬态光谱对所制备的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表征,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子荧光以及磷光光谱,低温光谱(77 K), 以及纳秒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激光闪光光解)。此外,系统将理论化学计算(DFT方法)用于化合物光物理性质的研究(如预测发光性质)。所制备的化合物可用于葡萄糖、酒石酸、扁桃酸、半胱氨酸等的检测,以及发光法氧传感、三重态-三重态湮灭上转换、光动力治疗等。

在研工作

1、提出了硼酸荧光探针的d-PET机理。与常见的a-PET机理的硼酸荧光探针不同,在d-PET机理的硼酸探针中,荧光基团做为光诱导电子转移的电子给体。d-PET机理的荧光探针的荧光性质与传统的a-PET探针的性质有很大不同,克服了传统a-PET探针的某些局限、缺点;

2、系统地将理论化学计算应用于荧光探针的研究,预测、解释荧光探针的荧光变化;提出用“态”的概念,而非分子轨道的概念,来解释荧光探针的荧光性质,并已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概念;

3、提出使用“暗态”的概念来解释荧光探针的荧光开关效应(OFF-ON)。不发光的探针往往具有暗态(通常指S1激发态,S1->S0为禁阻跃迁,为非辐射跃迁),所以无荧光;探针与底物作用后,第一激发态的性质发生变化,S1态转变为发射态(emissive state), 所以会观察到荧光增强。暗态和发射态的判断依据是DFT计算的结果;

4、初步提出了具有强可见光吸收能力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原则,即配体的能级必须与金属配位中心的能级(MLCT激发态)匹配,并已通过实例验证;

5、提出使用具有较长寿命的3IL激发态用于三重态-三重态湮灭上转换,与传统的MLCT激发态相比,提高了上转换量子效率;此外,我们提出使用具有暗态的配合物进行上转换,而现有的三重态敏化剂大多是发磷光的配合物。实际上敏化剂的磷光对上转换不利。这些新的概念将提高TTA上转换的效率、拓宽三重态敏化剂的选择范围;

6、提出使用有机三重态敏化剂取代传统的、价格较贵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三重态敏化剂,进行上转换研究,并已通过制备BODIPY衍生得到敏化剂库(library)予以了验证。该敏化剂库的合成,开启了TTA 上转换的三重态敏化剂由金属配合物到有机化合物的转变,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Cs)中使用的敏化剂的发展所经历的转变类似,但更具挑战性,因为对于TTA上转换的敏化剂来说,敏化剂的三重激发态必须能高效布居,而不是DSCs敏化染料的单重态。目前正研究新型的纯有机三重态敏化剂。

硕博研究方向

分子光化学与光物理(涵盖合成化学,稳态与瞬态光谱,理论化学计算,基础应用研究等)。

工作成果

所培养的学生曾获得教育部博士生学术新人奖(籍少敏,2010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特等奖(学术论文类,2011年,籍少敏);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学术论文类,2011年,张欣);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2011年,籍少敏);辽宁省优秀毕业生(3人次);大连理工大学优秀研究生(20人次);大连理工大学中凯化学奖学金(2人次)、大连理工大学昭和电工奖学金(2人次);大连理工大学赢创奖学金(3人次),等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