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至成
释义

杨至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他抓后勤工作的突出成绩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曾当面对杨至成说:“我们国家底子薄,还要建设。你是老后勤,搞建设,你是行家,你要在这方面多想点办法,出点点子。”

中文名:杨至成

外文名:Zhicheng Yang

别名:杨至成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侗族

出生地:贵州省三穗县

出生日期:1903年

逝世日期:1967年2月3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

人物概述

杨至成(1903-1967),贵州省三穗县人,侗族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和重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生平概况

贵州省三穗县人。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连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十八团一营连长,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四军、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一九三八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一九四六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大事年表

杨至成1903年出生在三穗县城郊的一个侗族家庭。

1919年在贵州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期间,曾参加过贵州学生声援北平青年“五四”运动的爱国游行活动。农校毕业后加入滇黔联军准备北伐。

1926年3月,在广州考取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在军校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3月转人中国共产党,接着在贺龙的二十军任连指导员。8月1日,参加周恩来、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作战中右腿受伤。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后称工农红军)第4军28团连长,在反“进剿”作战中腹部受伤。

1929年后,历任红4军、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组织兵工、军需、医药生产和物资供给,并创办后勤学校,培养后勤干部。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

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46年1月回国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和鸡西等地组织领导军工生产。

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大力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

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67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

个人事迹

红军管家

红军“大管家”

1929年4月,红四军在福建长汀进行整编,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杨至成被任命为红四军副官长,直接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开始了漫长的军队后勤领导工作,开始从事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军队后勤工作。

从南昌起义开始到转战井冈山根据地,长期的对敌斗争使杨至成深深地体会到了军队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时,创建中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人口少,经济落后,红军兵力薄弱,装备差,红军为了打退国民党蒋介石、各省军阀和地方反动武装的不断封锁和进剿而付出了血的代价。就在杨至成任井冈山留守处主任后,面对根据地内粮食紧缺、弹药紧张、医药卫生用品贫乏的严峻形势,他就已意识到了后勤物资保障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后,他首先就筹款建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带领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制了4000多套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

从1930年4月到1933年1月,杨至成担任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总兵站站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统管全军的被服、粮秣、饮食、财务、武器弹药、医疗卫生用品等后勤物资的采购、生产和供给。在这一时期,随着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红军数量日渐增加,加之根据地的地方财政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困难,难以保障红军部队的需求。对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军队后勤工作,指出:地方财政收入除了可以加重对剥削阶级的征收外,还应努力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打破封锁,增加收入。杨至成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因地制宜,兴办了一批后勤工厂,同时加强对工人的政治思想教育,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根据地的军工企业蒸蒸日上。通过已经建成的几条运输补给系统,源源不断地将后勤支援物资运往前线,将伤病员运送回后方进行治疗。这些卓有成效的后勤保障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前线战斗,为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加长征

1934年10月,杨至成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遵义会议后,杨至成任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担负起打通前进道路和筹集粮食物资供给后续部队的重任。他率工作团的同志,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搜集信息,耐心细致地做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地筹集粮食、物资、弹药、药品等供给部队,使红军能顺利地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为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提供了尽可能的物资保障。

长征到达陕北后,杨至成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后勤部长、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长。后勤物资的保证使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取得了胜利。1937年6月,杨至成任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担负起了建设陕甘宁边区与保卫党中央的重担。

赴苏学习

1938年6月,根据党中央的决定,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杨至成和一批同志到苏联治病、学习,先后在共产国际远东局党校、苏联陆军大学(即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理论上和军事上的深造,系统地学习了《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近现代史》及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后方勤务学等,还参观、考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他从内心感到要建设一支正规化的高素质的军队,就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而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有正规化的高水平的培训基地,军事院校就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他在笔记中写道: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革命胜利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进的、有规模的工业,是绝对不行的。这对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的他来说是一种理论上的升华,对他以后继续从事后勤工作和军事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增强了他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学成回国

1946年1月,赴苏学习达八年之久的杨至成回国,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为适应解放战争时期以运动战、阵地战、攻坚战为主,战争规模大、后勤战略物资消耗量大的特点,杨至成认为,没有充足可靠的、源源不断的后勤战略物资作保障,就无法保证战争的胜利。他常常告诫下属工作人员:“我们名为后勤,其实有些工作要做到前面去,只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已经是不够了。现在打仗,后勤有时还得起先锋官的作用。”因此,他狠抓后勤建设和后方基地的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他还经常深入前线,进行调查研究,并把自己长期搞后勤工作的经验及留苏学习的理论同战争实际相结合,逐步向后勤工作的现代化、正规化目标迈进。充足的后勤战略物资的保障为辽沈战役及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为此,在参加1948年12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杨至成领导下的军需生产工作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的高度评价。

东北解放后,东北野战军(四野)入关,先后进行了平津战役和进军中南的战斗。杨至成先后任华中军区军需生产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财经委员会委员、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等职,建立了几十个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帮助地方接收、巩固和筹建了几十家工厂企业,保证了军队的后勤供应,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为中南六省后来的剿匪建政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后勤供给创造了物质条件。在抗美援朝的三年中,仅中南军区后勤部就先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抽调组建后勤保障机构50多个、50000多人,同时调运各种军需物资27万多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毛泽东与杨至成的将帅情

人物评价

毛泽东对杨至成说:“你这个供给部长管了我好多年的饭,今天就让我管你一顿饭。”

毛岸英、毛岸青对杨至成说:“决不要忘记我们在莫斯科的同居。”

毛新宇说:“在我军优秀的高级干部中,与我们家关系这么密切的,杨至成同志是一位特殊的人物。”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领袖和人民军队的统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与不少高级将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与被称为红军大管家的杨至成将军几十年的将帅情,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

投身革命

1927年6月,杨至成从黄埔军校五期毕业后,分配到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任连指导员。8月1日,他率部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1月12日,又随朱德、陈毅参加了湘南起义,起义军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后,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杨至成任师部副官长。4月下旬,朱德率部去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杨至成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毛泽东。5月4日,朱毛两支红军举行了会师大会,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6月下旬,在保卫井冈山的龙源口战斗中,杨至成英勇杀敌,身负重伤,被送到红军医院去养伤。7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红军主力外出作战,战伤未愈的杨至成被任命为井冈山留守处主任。

艰苦环境

当时,山上的伤病员达800多人,占全体人员的六分之一,困难巨大。不仅医疗院所设施简陋,而且医生极度缺乏,更困难的是缺少医疗器械和药品。许多红军伤员因为得不到起码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小伤拖成了大伤,大伤导致残废,甚至失去生命。

为了挽救战友的生命,杨至成和医院、医疗所的同志一起,千方百计想办法,上山采挖中草药,用来为红军战士医伤治病。井冈山的竹子多,他们便用比较粗的竹筒制成消毒盆、便盆、脓血盆,把竹片削薄用火烤弯后,制成一把把镊子;担架和手术床等,也都是用竹子做成。最困难时,医院连消毒用的盐都找不到一点了,为伤员洗伤口只能用白开水。

医院的艰难困苦,伤病员同志的呻吟,使杨至成感到揪心的痛。他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的办法。同志们提出:到永新去找党代表毛泽东吧!请他想想办法。

改善医疗

7月底的一天,杨至成顾不得自己尚未痊愈的伤口,动身去永新找毛泽东。毛泽东听完杨至成的汇报后,极为关切地说:“是呀,我们好人没有吃,没有穿,是不大成问题的。但伤员就不一样了,他们为革命流了血,我们一定要照顾周到,不然会影响战斗情绪。这不单是个伤病员的问题,而要看作是一个战斗问题。如果不医治好伤病员,传到部队去,就会在战士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说对伤病员的医疗看护工作,非常重要,是一个政治任务!”毛泽东接着问:“具体要我解决什么问题?”杨至成回答说:“解决钱和药的问题。”毛泽东说:“好吧,你到31团去,到军医处去分点药带回去,要经理处想办法分一些钱给伤病员用。你看需要多少钱呢?”杨至成不好意思地张张口说:“200块大洋吧!”毛泽东说:“好,就这样!”他随手写了一张条子,要他交给31团团长朱云卿去办。随后,他又向杨至成讲了一下革命斗争的形势,指出当前困难是很多,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要杨至成回去转告伤员,安心治疗,争取早日重返前线。

朱云卿见到毛泽东的条子,找来两位处长落实。军医处长给他分了一些碘片和酒精;经理处长杨立三却手头无钱,但答应马上筹措。两天后才筹到160块大洋。杨至成已经很满足了。

杨至成回到井冈山后,向伤病员传达了毛泽东的关怀和指示,使大家深受感动。大家表示一定要咬紧牙关,克服困难,争取早日康复,赶回前线杀敌。

带回的160元,杨至成将其分成两份,60元用作补助伤病员的伙食费,100元交给王佐,要他利用老关系,到吉安市去买急需的药品。王佐避过敌人的检查,为井冈山买回了一批急需药品,使红军伤病员的治疗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患难见真情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被剥夺了在党内军内的领导权。徒有虚名的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住在云石山上的一座古寺里,面对严峻的形势,心情十分郁闷。

1934年8月中旬一个闷热的下午,已被降职的杨至成从驻地梅坑赶向几公里地外的云石山,去看望毛泽东。为了走捷径,他从一片稻田里斜插了过去。当他带着两脚烂泥,满头大汗,爬上近百米高的云石山,来到云山寺时,第一个看到的是贺子珍。贺子珍递给他一碗凉开水,说毛泽东正在后面的树林里乘凉、和人聊天。

杨至成赶到那里一看,只见在一棵大樟树下,毛泽东正和一个和尚模样的人,面对面地坐在石头上,一边摇扇子一边谈古论今。看见杨至成,毛泽东略略一愣:“噢,至成同志,你看我来了?”随后指着那位和尚模样的人介绍道:“他叫骆能和,比我小4岁,原先是云山寺的住持,他供的是福祖菩萨,据说是管天下太平、人间平安大事的。我们来后,占领了骆大师的地盘,他就搬到村里去住了。我劝他干脆还俗,娶妻生子算了,他正在考虑呢!”骆和尚笑笑说:“毛先生是个有学问的人,经常和毛先生聊聊天,能受到许多教益呢!”骆和尚走后,毛泽东引杨至成回到屋里,问道:“至成同志,我的朋友现在不多了,你还敢来看我!”

杨至成看看脸色有点憔悴的毛泽东,心头一热,差点掉下泪来,说:“毛主席,您比过去可瘦多了,要注意身体呀!”

毛泽东点了支烟,摆摆手说:“没事,没事,我的身体很好。”杨至成本想说一句安慰的话,但却没有说出口。毛泽东似乎看出了杨至成的心情,反而安慰起他来:“至成同志,你被降职的事我听说了,你有什么想法?”“我的工作没做好,但是我尽力了……”毛泽东沉思着说:“是呀,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后方工作基本保障了前线的需要,是很有成绩的。”“可是,仗没有打好……”“仗没有打好,有实力的问题,但主要的是战略战术指导思想不对头。什么‘堡垒对堡垒’,什么‘御敌于国门之外’,他们忘了与敌人比起来,红军还处于弱小阶段。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这是叫化子与龙王比宝嘛!”杨至成见毛泽东一下把问题点透了,忙问:“主席,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要做工作,要等待。至成同志,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革命总会成功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在中国这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要取得革命的胜利,绝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至于我们个人嘛,受些委屈不要紧。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嘛’,我们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不但肚里要能撑船,还要能放得下飞机大炮才行呢!你说是不是?”

毛泽东的一席话,扫去了杨至成胸中的郁气,他感到心头亮堂多了。聊了一会,杨至成看看时间不早了,起身告辞。毛泽东说“不忙”,又领他去旁边的屋子里看望住在那里的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张闻天很高兴地握着杨至成的手,关心地劝慰了他几句。患难见真情。在云山古寺门口,毛泽东和杨至成紧握双手告别,互道“保重”。

主席请客

1957年12月下旬的北京,人们都忙着准备欢度新年,到处是一片节前的繁忙景象。下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的杨至成上将突然接到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电话:毛主席想要见见你,请你带上夫人和孩子,晚上10点钟到中南海去。”

放下电话,杨至成好久没有挪动身子,心中好一阵激动。杨至成急忙把这个喜讯告诉夫人唐慧文,叫她快准备准备。唐慧文听后更是激动得手忙脚乱,不知该准备什么。彭德怀在电话里通知说带着孩子去,可是他们怕几个孩子调皮,打扰毛泽东,最后决定不带孩子去。晚上9时半,杨至成夫妇乘车从西长安街的新华门进入中南海,来到丰泽园门前停住。他们进门后经过古色古香的“颐年堂”,来到“菊香书屋”。一见面,毛泽东就问:“怎么没带孩子来?”杨至成回答:“他们……都睡觉了。”毛泽东看了看唐慧文,笑眯眯地问:“这是杨夫人了?”唐慧文的脸“腾”一下红了,自己才30岁,可毛主席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这么称呼多不好意思啊!坐下后,卫士献上茶,毛泽东便和他们聊起了家常。他问唐慧文是哪里人、有几个孩子了等等,又和杨至成聊起了他们走过的道路,话题有井冈山、瑞金、长征、延安等。不知不觉,已到深夜11点,毛泽东邀请杨至成夫妇共同进餐。杨至成说已吃过晚饭了,但毛泽东执意要请他们吃一顿饭。

在旁边过厅的一张圆形饭桌上,摆上了四菜一汤和一盆米饭。毛泽东说:“家常便饭,随便尝尝。你这个供给部长,管了我好多年的饭,今天就让我管你一顿饭!”带有辣味的菜,对贵州人杨至成来说不成问题,但对辽宁人唐慧文来说就有点火辣辣的。毛泽东幽默地说:“我主张女同志要多吃点辣味,不辣不革命嘛!”席间,毛泽东又问起杨至成的病情,关心地对他说:“我们现在的工作任务更重了,你要把身体养好,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呢!”餐毕,已近凌晨。杨至成夫妇向毛泽东告辞。毛泽东亲自送他们出了“菊香书屋”小院,送出了“丰泽园”。在“丰泽园”门外,毛泽东目送他们上了车。车开动了。杨至成夫妇回首望去,毛泽东还在灯影里向他们挥手。

永远的丰碑

杨至成: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

杨至成,1903年生,贵州三穗人,侗族。1926年春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作战中右腿受伤。1929年后,创办后勤学校,培养后勤干部。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3日于北京病逝。

人物传记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的杨至成将军是贵州省唯一的开国上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事业的主要创始人。杨至成在40年的革命生涯中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经过了无数的困苦和艰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一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杨至成1903年出生在三穗县城郊的一个侗族家庭。1919年在贵州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期间,曾参加过贵州学生声援北平青年“五四”运动的爱国游行活动。农校毕业后加入滇黔联军准备北伐。1926年3月,在广州考取黄埔军官学校第五期,在军校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3月转人中国共产党,接着在贺龙的二十军任连指导员。8月1日,参加周恩来、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失利后,1928年1月,又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接着参加历次保卫井冈山战斗。在战斗中4次负伤。因伤不能带队,调任红四军任副官长,在毛泽东、朱德身边工作。后提任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长。在任期间,杨至成建立起红军供给线。与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刘少奇合作,整顿红军军工企业,创建了红军后方基地,使红军军需产品成倍增长,使军工企业在反“围剿”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杨至成对以博古、李德为首的冒险主义路线有不同看法,被冒险主义领导人撤销了他的总供给部长职务,受到批判斗争。这时,已被削去军队指挥权的毛泽东安慰了杨至成,并为杨至成讲了公道话,才解除了杨至成的险恶处境。

红军长征到遵义,党中央在遵义会议上清算了“左”倾冒险主义,肯定了红军反“围剿”战争中的后勤供给工作,毛泽东回到红军的领导岗位,重新起用杨至成,任命杨至成为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大力筹集物资,支持红军长征。杨至成受命后,立即在遵义桐梓等地大力筹集粮食、物资,充实红军财政收入,为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奠定了物质基础。红军翻过大雪山后,杨至成受命在毛儿盖、芦花荡等地筹集粮食30多万斤,支持中央红军通过草地,把这支中国革命精英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杨至成任后勤部长兼一方面军后勤部长,接着又马不停蹄地筹粮筹物,支持红军东征战役和西征战役,扩大陕北根据地。实现了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三个方面军会师后,杨至成任军委后勤部长兼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

1937年6月,杨至成调任“黄河两延卫戍区”司令员。杨至成立即带领部队进驻延川、延长两县,保卫延安的东大门。杨至成率领部队在完成任务之余,大力开展生产自救,自己动手种粮食、养猪羊,开发石油,不仅减轻了边区政府的负担,还为边区军民提供了照明用油和汽车用油,为巩固陕北根据地、支持八路军东征抗日作出贡献。

由于在战争中多次负伤,加上长征中的艰难困苦,到陕北不久,杨至成又是疾病缠身,很难坚持工作了。这时,党中央作出决定,派杨至成、刘亚楼等一批身体不好的高级干部去苏联治病、学习。毛泽东主席对杨至成说,你去苏联,除了治病,还要“学军事、学后勤、学人家的先进经验。治病和学习两个任务都要完成,这对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杨至成在苏联治病一段时间,健康得到一定恢复后,就转入苏联陆军大学学习。1940年秋天,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邀请在苏联陆军大学学习的中共军队高级干部林彪、刘亚楼、杨至成等人参加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讨论李德在中国工作期间所犯错误的会议。杨至成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他用许多事实揭露了李德在中央根据地工作期间,同中共负责人博古共同推行了一套冒险主义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红军长征中湘江突围的惨败。其间,李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杨至成的发言得到与会人员的肯定和好评。

1946年1月,杨至成同李立三、袁牧之等回东北,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在完成四平保卫战的后勤供给后,迅速率部向北转移,在佳木斯、哈尔滨、鸡西等地建立军工厂36个,建起培养后勤人才的学校5所,大力生产军需产品,培养供给人才,迎接大战的到来,接着率队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夏季攻势战役的前线供给,为战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8年6月,杨至成调任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长,他迅速对分散在各地的军需工厂进行调整,把各地军需工厂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和辽东一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形成相当的后勤生产能力,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一倍多,为辽沈大战作了充分的后勤供给准备。辽沈战役开始后,军需部在两个月里就为前线生产冬装120万套,后勤物资绵绵不断地运往前线。不仅从后勤物资上保证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还支援了华北野战军部分物资。

1949年6月,杨至成率领军需部进驻武汉。为支援解放江南各省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他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地建设军需工厂,建立中南后方基地。1950年秋冬,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杨至成又投入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工作,把最精干的人才,最好的物资送往朝鲜前线。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南军区后勤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输送后勤单位46个,50000多人,输送各种物资27万多吨。

1954年2月,杨至成被任命为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9月,奉调进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叶剑英任部长、杨至成、周纯全、陈再道任副部长。1955年9月,杨至成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7年秋天,毛泽东主席接见杨至成,他对杨至成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革命成功了。但我们国家底子薄,还要建设。搞建设,你是行家,你要在长远方面多想办法,出点点子。你的身体不太好,要注意养息,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做好工作啊!” 毛泽东主席的话肯定了杨至成的长处,肯定了他的工作,给杨至成很大的鼓舞。1958年初,杨至成又奉命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他从北跑到南,整整奔波了一年,终于建成了一座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科研城,为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研场所。军事科学院建成后,叶剑英任院长,杨至成等人任副院长。

1962年初,杨至成调任高等军事学院(即国防大学)副院长。从这以后,杨至成的身体逐渐不行,心脏病已发展到严重程度,不得不停下来休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杨至成不断受到冲击,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1967年2月3日,杨至成在北京病逝。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军委在京举行追悼会。军委的悼词中说:“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军的一个损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