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敬之 |
释义 | 1 唐代文学家中文名:杨敬之 别名:字茂孝 国籍:中国唐代 出生地:虢州弘农 职业:文学家 ◎ 人物简介杨敬之(约公元八二o年前后在世),字茂孝,祖籍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安史之乱中移家吴(今苏州)。唐代文学家杨凌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末前后在世。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平判入等,迁右卫胄曹参军。元和十年在吉州司户任,累迁屯田、户部郎中。文宗大和九年(835),坐李宗闵党,贬连州刺史。文宗尚儒术,以敬之代郑覃为国子祭酒。未几,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时号“杨家三喜”。尝为《华山赋》以示韩愈,愈称许之,一时传布士林。李德裕对之尤为咨赏。爱赏文人,每每得其诗文,孜孜玩讽。雅爱项斯为诗,所至称之,斯由是擢上第。官至工部尚书兼祭酒,卒。敬之以文学名播当时,好与士类交接,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等比之为当代贾、马。李贺、项斯、濮阳愿皆为其忘年之交。敬之诗以赠项斯一诗著名。《赠项斯》诗以热情推奖后辈而名传至今(具见阿袁《唐诗故事. 逢人说项善何多》)。“到处逢人说项斯”,也是写实。所作《华山赋》最为驰名,尤为韩愈、李德裕所赏。《全唐诗》存录其诗二首、断句四。《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七首、断句六。 ◎ 杨敬之“说项”事逢人说项善何多 ——不常有的伯乐一下子出现好几位 阿袁 人们常说“文人相轻”,这话固然有一定道理,因为它被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隐隐左右着。自从魏人曹丕把它总结性地写进《典论·论文》后,这种说法居然就越发有其“发展”的土壤了。所以历代都有大量的肆意扼杀贤才的不幸故事出现,委实令人扼腕愤叹不已。 但事实上,也有为数不少的贤明之士却是以提拔、掖引他人为乐事。大约公元820年左右在世的诗人杨敬之,就是其中一个极为难得的榜样。 虢州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是著名诗人杨凌的儿子。他曾任国子祭酒这一教职;就在自己身兼太常少卿之职的那天,杨敬之的两位儿子杨戎、杨戴也在同日登科,这事当时便被人们称为“杨家三喜”。而杨敬之曾把他自己写得比较得意的《华山赋》拿给了大文豪韩愈看,韩文公读罢就极为叹赏,并当即向他人推荐杨;一时间,杨的大名便传遍了士林。另外,宰相李德裕也颇为欣赏杨的文才,经常对人夸奖他①。只是颇为有趣的,关于这识贤荐贤之事,相比之下,此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将永垂不朽的人物却没有留下更值得后人缅怀的故事,倒是被韩、李二公所称赞过的这杨敬之先生,却留下了一个令后人为之叫好不迭的熟语:“说项”②。 也许正是由于自身特别幸运之故吧,经常得到许多名流奖许的杨敬之,对于热心提拔后进文人也可谓不遗余力。一旦见到写有好诗文的青年人,他就一个劲儿地把玩,欣赏,然后便向他人极力称许,推荐。 要知道,在唐代的名利之途上,“知名度”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往往使人在官场甚至一生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许多文人就是凭借它作为晋身之阶而垂名后世的。青年诗人项斯正是以他横溢的才华得到了杨的赏识和推荐,并很快脱颖而出。 江东人项斯,字子迁,开始时在朝阳峰隐居。在此期间他用功读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好为国家多作贡献。然而,他居然孤独地度过了30来年而未能如愿。但他就是能耐得住寂寞,依然在山泽间从容啸咏不辍。文宗开成年间(836年~840年),项斯的声名已是不小了,而且他也很受著名诗人张籍的称赏。唐代诗人爱写送宫人入道诗,尽管汗牛充栋,却都不怎么出色;只有项斯的该类诗作是属拔尖儿的③。其诗有云: 愿从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初戴王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 日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④ 一天,国子祭酒杨敬之一见到项斯包括上诗在内的诗文作品,当即便大为赞赏;同时,他还按捺不住兴奋地写了一首诗赠给项斯—— 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⑤ 如此一来,项斯的名声就更大了。不久,他便考取了进士,而且他的排名还在许多人之前;应该说,这跟杨的大力推荐是分不开的。然而,令人遗憾得很,项斯后来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仅仅做到润州丹阳县尉而已;而且,他在任上时便去世了。 只是令人庆幸的,后世却因杨敬之这赠诗中的语词概括出一个熟语“说项”来让人们长期使用着;亦即“说项”是向人说好话,讲情的意思。如此一来,这被人们一再说着的项斯的在天之灵,或许也能聊以自慰吧。 诚然,我们真的好希望世界上多一些像杨敬之这样的人,那就是广大文人乃至所有相关人士的幸运了,因为这将使那些负有才华而未能得到很好待遇的读书人,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这样做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和很大的度量的。你能说这不是吗!? 阿袁按:① 李氏时常讽赋之事,具见《北梦琐言》卷七。② 说,音“税”。③ 宋代大文豪兼大诗人王安石在选辑唐诗此类题材时,便仅选项斯此一首,具见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刘克庄《后村诗话》载以为项斯此诗“未脱唐体也”。而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以为“此题唐人诗无佳者,此篇差胜。”④ 日,《唐诗别裁集》则作“旦”。⑤ 此诗首尾两句,通常版本作“几度见诗诗总好”及“到处逢人说项斯”,可参见《全唐诗》;而本文所录诗则据唐人李绰《尚书故实》。 又及,以上录自阿袁(即陈忠远)《唐诗故事》一书(2006年九州出版社出版)。 ◎ 野史逸闻杨敬之 杨敬之生(生原作任。据明抄本改。)江西观察使戴。江西应举时,敬之年长,天性尤切。时已秋暮,忽梦新榜四十进士,历历可数。寓目及半,其子在焉。其邻则姓濮阳,而名不可别。即寤大喜,访于词场,则云有濮阳愿者,为文甚高,且有声誉。时搜访草泽方急,雅在选中。遂寻其居,则曰闽人,未至京国。杨公诫其子。令听之。俟其到京,与之往来,以应斯梦。一日。杨公祖客灞上,客未至间,休于逆旅。有目远来者,试命询之,乃贡士也。侦所自,曰:"自闽。"问其娃,曰:"濮阳。"审其名,曰:"愿。"杨公曰:"吁!斯天启也。安详有既梦于彼,复遇于此哉。"遂命相见。濮阳逡巡不得让,执所业以见。始阅其人,眉宇清朗;次与之语,词气安详;终阅其文,体理精奥;问其所抵,则曰:"今将僦居。"杨公令尽驱所行,置于庠序,命江西与之朝夕同处。是冬,(冬原作各。据明抄本改。)大称濮阳艺学于公卿间,人情翕然,升第必矣。试期有日,而生一夕暴卒。杨公惋痛嗟骇,搜囊其贫,乡路且远,力为营辨,归骨闽间。仍谓其子曰:"我梦无征,汝之一名,亦不可保。"明年,其子及第,而同年无濮阳者。夏首,将关送于吏部。时宰相有言:"前辈重族□望,轻官职。竹林七贤,曰陈留阮籍、沛国刘伶、河间向秀,得以言高士矣。"是岁慈恩寺题名,咸以族望。题毕,杨闲步塔下,仰视之曰:弘农杨戴,濮阳吴当。恍然如梦中所见。(出《唐阙史》) 【译文】 杨敬之的儿子就是江西的观察使。江西应举时,杨敬之年龄大了,心中十分急切。这时正值晚秋,他忽然梦见新榜上公布的四十名进士,历历可数。他刚看了一半,便见到了自己儿子的名字。儿子后面的那个姓濮阳,而名字看不清。他醒来之后大喜,寻访于读书人集中的地方,人们说有个叫濮阳愿的人,文章写得特别好,且颇有名气。当时朝廷急于遍访山林草泽的高人逸士,早已经是被选入试的秀才了。于是,杨敬之找到他住的地方,那人说自己是福建人,从未到过京城。杨敬之嘱咐儿子说:"你听好了,等你到了京城,要和他往来交朋友,我的那个梦才能应验。"杨敬之在灞上送客,客人还没到,在旅馆里休息。这时,有个人从远方而来,杨敬之试探着询问,才知道他是个贡士。又问他从哪里来,回答说福建。"你贵姓?""我姓濮阳。""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愿。"杨敬之长叹一声道:"真是苍天有灵呵。不然,怎么会做了那样的梦,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呢?"随即让儿子来见。濮阳有些顾虑尚犹豫不决时,杨敬之之子杨戴已经带着书本进来了。他开始观察濮阳其人,只见他眉清目秀;再谈话,只见他谈吐稳健。最后,又翻阅了他的文章,写得十分精妙。杨敬之问他准备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说就准备住在这里。杨敬之把他的随从都打发走了,将他安置在学校里,命儿子跟他朝夕相处。这年冬天,杨敬之称赞濮阳学问高深,完全可以与公卿们相比,如果天理和人情相合,他一定能够及第。不料,就在考试前几天,濮阳却在一天晚间暴病而死。杨敬之又是惋惜又是惊骇。在整理遗物时,杨敬之才发现濮阳几乎一无所有,而且离家乡又相当远,经过一番奔走,才将他的遗骨送回了福建。然后,他对儿子说:"我的梦不灵,你的这一名,恐怕也保不住了!"第二年,他的儿子考中了进士,而没有濮阳的名字。初夏,将公文送到吏部之后,宰相说道:"前辈重族有名望,声名显赫,轻官职的。号称竹林七贤,如陈留的阮籍,沛国的刘伶,河间的向秀等,才被人称为高士呵。"当年,到慈恩寺题名,每个中举的人都写的是自己的族望。题完之后,杨敬之在塔下散步,抬头看了一眼后说:"弘农县的杨戴,濮阳县的吴当,真是恍然如当年梦见的一样呵!" 2 著名古生物地层学家杨敬之,中国常用名,著名的有我国古生物地层学家杨敬之。早年曾对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等省的区域地质、地层、矿产地质有广泛、深入的研究。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是中国苔藓虫、层孔虫古生物学和石炭纪地层学的主要权威,其主撰的《中国的苔藓虫》、《中国的层孔虫》、《中国的石炭系》等为重要经典著作。最早提出中国石炭系二分方案。把沉积学研究与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有机结合,更好地解决了古生态、生物地理分区、演化等问题,提高地层划分对比精度,取得了很大成绩。此外,还有唐代文学家杨敬之。 ◎ 简历1912年6月4日 生于河北省曲阳县文德村。 1932年 毕业于保定河北省第六中学,考入河北农学院林学系。 1933年 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37年 毕业于北大地质系,赴山西太原晋绥矿产测探局工作。 1938-1946年 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副技师、技师。 1946年 任南京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荐任技士。 1947年 赴美国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地质系进修。 1948年 获迈阿密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赴华盛顿美国自然博物馆考察进修。 1948年 回南京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 1951年5月至今 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以后相继为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曾兼任研究组长、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名誉委员。 1956年 加入九三学社。 1958-1978年 当选为江苏省南京市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9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全国地层委员会石炭系组副组长。 1962-1984年 当选为江苏省地质学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副理事长。 1979年 任全国地层委员会石炭系组组长。当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 1981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3年 当选为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层委员会石炭系内部分界工作组成员及国际石炭纪地层地质会议常设委员会委员。 1987年 任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1989年至今 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 ◎ 简介杨敬之,1912年6年4日生于河北省曲阳县文德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杨德政勤苦俭朴,努力撑持全家生活。杨敬之有3个姐姐,2个哥哥,1个弟弟。他父亲母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送孩子们上学。杨敬之1927年考入河北省保定市志存中学初中部。1930年考入保定市河北省立第六中学高中部。1932 年高中毕业,考入河北农学院林学系。1933年,他因深慕北京大学盛名,因而情愿牺牲一年学籍,投考北京大学地质系,幸而得中。 北京大学地质系师资力量雄厚,有丁文江、李四光、葛利普、谢家荣等著名教授,有浓郁的学术气氛,杨敬之和同学们在那里受到很好的教育,他和同班同学卢衍豪、叶连俊、郭文魁、岳希新、宋应、赵家骧、佟城等后来都成了卓越的地质学家,卢、叶、郭、岳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37年6月,杨敬之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到山西太原晋绥矿产测探局工作。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杨敬之与该局矿产课课长侯德封及该课的任绩、李树勋、周德忠等一同离开太原,1938年初到湖南长沙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见到留德归来的地质学家李春昱,李告诉他们,他已按当时经济部长翁文灏的旨意,筹创成立了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并任所长,所址在重庆,当时只有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常隆庆、四川省建设厅调去的李陶、李贤诚、苏孟守等几个人,急需吸收地质学者入该所。杨敬之就和侯德封、任绩随李春昱去了重庆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他们和上述几人堪称该所的“开国元勋”。 ◎ 初入岗位杨敬之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工作了整整8年,曾任副技师、技师。他到该所之初,与侯德封一起调查了彭山县的芒硝矿,犍为县的煤矿,绵竹、平武、江油等县地质,四川盆地地形等等。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由侯德封继任后,杨敬之又在侯德封直接领导下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6年,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该所所长李春昱是侯德封、杨敬之的老上级、好朋友,又邀请他们去南京共事。于是侯、杨二人于1946年7月调到该所。侯为技正,杨为荐任技士。 1947年1月,杨敬之被派往美国留学深造,在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地质系进修微体古生物学。1948年6月,他以《美国俄亥俄州依屯地区中奥陶统的苔藓虫》的论文通过答辩,获理学硕士学位。同年8-11月,他又去华盛顿美国自然博物馆观摩标本,查阅有关微体古生物学的文献。同年底,他回国。 1949年初,他与侯德封的女儿侯祐堂结婚。侯祐堂1944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在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工作,他们在一个所共事一两年,彼此很了解。杨留美期间,侯祐堂在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他们婚后生有一子一女,现都在南京工作。 1948年底至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兵临南京城下。国民党反动政权风雨飘摇。国民党政府勒令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单位迁离南京。李春昱所长与该所各级领导人、著名地质学家尹赞勋、周赞衡、侯德封、程裕淇、李善邦、高振西、叶连俊等共同领导了抗迁护所的斗争。杨敬之和绝大多数员工意见一致,坚决团结在所领导周围,坚持留在南京,并且值班、站岗、巡逻,保护所里财产和人身安全。1949 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原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人员、图书、仪器、标本及一切财产完好地回到人民手中,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腾飞的重要基地。 ◎ 矿产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杨敬之仍从事地质矿产调查等方面的工作。1951年初,地质机构调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以后相继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杨敬之和侯祐堂夫妇调入该所,一直在该所工作,迄今已逾半个世纪。他们都成为蜚声中外的古生物学、地层学的权威科学家。杨敬之先后任笔石、珊瑚、苔藓虫研究组组长,他是中国苔藓虫、层孔虫古生物学的学科带头人(侯祐堂是中国介形虫古生物学的主要学科带头人)。杨敬之还担任过该所微体古生物研究室、沉积矿产研究室、沉积岩研究室和晚古生代研究室的室主任。1956-1962年及1980-1984年,他被选聘为该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年为名誉委员。 杨敬之1972年起担任该所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参与编辑了《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古生物第一、第二、第三分册,该书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59年及1979年,第一、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上,他先后被推选担任全国地层委员会石炭系组的副组长、组长。1962-1984年,他被推选为江苏省地质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1年,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任委员。1979年、1984年,他先后当选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1989 年后任名誉理事。197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与科学出版社联合组成“《古生物学基础理论丛书》及《古生物学专著》编辑委员会”,他担任委员。1980年,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成立,他担任理事。 杨敬之1963年出席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石炭纪地层与地质大会。1965年、1980年先后出访捷克斯洛伐克和联邦德国,进行学术交流,参观有关地质机构和科研单位,观察地质剖面。在联邦德国,他还代表中国科学院商谈两国间有关地层古生物合作项目。1968年,他在国际苔藓动物协会首届会议上被推荐为会员。1983年,他出席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十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及地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他被推选为石炭系内部分界工作组的成员及国际石炭纪会议常设委员会委员,并被确定负责筹备1987年在中国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此会于1987年8月在北京召开,他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圆满完成了任务。 杨敬之1956年参加“九三学社”,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1978年当选为江苏省南京市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突出成就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之后,为了替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发展提供沉积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积极筹建沉积学研究室,杨敬之为此做了许多动员与组织工作,并担任室主任达20多年。在课题选择上,他强调一定要与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相结合,要在层型剖面、界线层型或重大地质界线、生物地理区系和国家急需的能源及矿种等方面开展工作。多年来,该室研室范围遍及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大区,研究地层时代遍及震旦纪至早第三纪,研究内容涉及碳酸盐岩、泥质岩、硅质岩、砂岩、铁、锰、磷等矿产及油气生储岩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相、沉积模式、古地理等。该室同志完成论文及报告数十篇,100多万字,杨敬之都一一审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他对该研究室的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贡献。 杨敬之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期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负责青年科技人员的培训工作。他亲自招收了7名研究生,培养中青年科技工作者10多名,不少已成为中国外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他培养人才很注意爱护其开拓创新的积极性。例如,他的研究生王成源本来跟他学层孔虫,已取得很多成绩。但王看准了牙形类化石的发展潜力,意欲转向。这被有的人误指为搞自由化。杨敬之却满腔热情地赞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多方支持。王成源因而进步很快,硕果累累。特别是探讨该化石成因,提出是毛颚动物的肉中刺,因而将这一大类化石称为“牙形刺”,在学术界独树一帜,独成一派,在中国外都有深远影响。该所牙形刺学科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在科研及生产上都有很大作用。 杨敬之和侯祐堂夫妇在耄耋高龄仍老当益壮,高瞻远瞩地探讨古生物学今后的发展战略问题。他们在1998年出版的由陈述彭主编的巨著《地球系统科学:中国进展·世纪展望》中,撰写了“古生物学”条目。杨敬之又在2001年的《微体古生物学报》上发表了《今日古生物学之我见》一文。总的意思都是说明古生物学面临着方法的改进、技术的更新,从外部形态的描述和内部构造的探索,走向与外部环境的综合研究,走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这些精辟见解为广大古生物学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杨敬之在地质古生物学战线耕耘了70个春秋。他谦虚谨慎,待人忠厚,忠于党,忠于人民,工作兢兢业业,严谨认真,淡泊名利,给广大后学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