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城镇发展模式 |
释义 |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 “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背井”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条具体途径 从1986年开始,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就经过广泛的调查和比较提出了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概念,并总结出几种不同的传统模式,即“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在三大传统模式之外,众多学者又结合各自不同地域的特点,提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模式:费孝通、罗涵先(1998)提出以小型工业为主发展家庭农副业的“耿车模式”:由侨胞投资兴办各种企业,成片开发工业小区的“侨乡模式”;以集资经营、股份制经营为特征的“晋江模式”、以“公司+农户”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特征的“民权模式”;周一星、曹广忠(1997)提出了以邻村换地、集零为整的集地开发方式;有效解决小城镇乡镇企业布局分散问题的“孙耿模式”;魏劲松、许宝健( 1999)提出了将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相结合带动小城镇发展的“襄樊模式”;冯健(1998)结合江苏省若干集镇发展和规划的案例,提出了转型期间4种集镇发展模式,即集镇的历史积累效应触发模式,小区域联动效应及配套发展模式,特殊大型项目建设带来的随机效应和区域周期性集市的时空协同机制。 地理学者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理念。陆百甫等人(1999)认为在小城镇规划中应使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有所体现,如中心城区采用离散式组团布局,其间隔以大片开敞空间(农田、水面),从而使乡村城市化、城市田园化、城乡融为一体。冯健、刘庄(1999)提出以小城镇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种村庄规划的实施,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突破口和先行军,可操作性强、宜于见效。高文杰认为小城市总体规划太宏观,与详细规划难以衔接,再加上详细规划灵活性差,难以实现,故提出一种中介层次的小城市规划,并论述了其规划的步骤和内容及与其他规划阶段的关系。张小林(1999)提出苏南乡村小城镇由传统的密集化到均衡化再到等级化的发展过程,林澎( 1995)针对苏南的研究,重点讨论了该地域城镇化模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