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踏莎行·芳心苦 |
释义 | 《踏莎行。芳心苦》先写荷花生长的环境:“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突出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后写残荷的苦闷。凋残衰老的荷花在风雨中摇曳,扑向词人的怀抱。 作品名称:踏莎行芳心苦 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贺铸 作品信息【作品名称】踏莎行·芳心苦 【创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贺铸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芳心苦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作品赏析这是《踏莎行》七首的第四首,是伤悼残荷之作,似乎有所寄托。荷花谢去结子,心有苦味。全词之眼在一“苦”字,又是咏凋残的荷花,故以“芳心苦”为题。 词分上下阕:上阕写残荷孤独寥落的处境,点题;下阕写残荷的苦闷,具体阐明题旨。 先写荷花生长的环境:“杨柳回塘,鸳鸯别浦。”在杨柳丛生的曲折回环的水塘,在鸳鸯鸟出没的两水相交的浅滩,都是荷花喜欢生长的地方。荷盖高撑,荷花芳洁,出污泥而不染。自古以来,高洁之士,都喜爱她,赞美她。可是,“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如今,她的周围布满密密层层的绿萍,采莲人的小舟似乎也被隔断了;更没有那一贯喜爱芳香的蜂蝶来欣赏。“红衣脱尽芳心苦”。因为她,美丽的荷花已经衰老凋残:在严酷的秋风摧残下,她已经脱尽粉红的衣衫,剩下的只有一颗满含苦辛的芳心 再写残荷的苦闷。天色渐晚,夕阳返照的微光迎接着潮水;天际流动的乌云带着细雨。她啊,“依依似与骚人语”。这凋残衰老的荷花在风雨中摇曳,扑向词人的怀抱。她好象在与词人诉说:当年不肯在青春年少之时嫁与春风,如今却无缘无故被这秋风误了“不肯”、“无端”的对照之中,饱含着辛酸,也充满着愤懑和不平。 全词用环境描写,突出了残荷孤独寂寥,突出了它日薄西山、微薄凄凉的生存;用拟人手法描绘荷花因为“不肯嫁春风”而延误了美丽的青春,如今不但再没有人理睬,而且连“蜂蝶”也不肯光临。这些铺陈描写,都集中地表现了残荷的芳心之“苦”。 这是“残荷”的形象它既象白居易笔下的浔阳江头的琵琶女,也象一个不肯攀附权贵乘借“春风”而老大无成的士人。贺铸为人豪侠尚气,一生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肯阿事权贵,虽然出身贵族,在做了几任小官之后,也不得不退隐江湖,过着寂寞的隐逸生活。试以贺铸的为人和遭遇与“残荷”比较,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所在。 作者简介贺铸(1052-1125) 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居卫州(今河南汲县)。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善于锤炼字句。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著有《东山寓声乐府》(一名《东山词》)、《庆湖遗老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