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孙井泉
释义

孙井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履历并不复杂,他当过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大队长,曾被评为市青年突击手;他干过工,扒过河,参加过高崖、北岭会战和韩庄扩建闸工程,曾当选为建闸标兵,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拾遗补缺地当上了文化站长,这一干就是25个年头。而且从张汪文化站调到官桥文化站,都没离开古薛。深厚的古薛文化吸引了他,也铸造了他,成就了他。把古薛传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注入了活力,也谱写了新篇。通过多年的奋斗,为理想而追求不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仅是古薛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继承创新者、发扬光大者。

孙井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履历并不复杂,他当过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大队长,曾被评为市青年突击手;他干过工,扒过河,参加过高崖、北岭会战和韩庄扩建闸工程,曾当选为建闸标兵。198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拾遗补缺地当上了文化站长,这一干就是25个年头。而且从张汪文化站调到官桥文化站,都没离开古薛。深厚的古薛文化吸引了他,也铸造了他,成就了他。他把古薛传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注入了活力,也谱写了新篇。

“时代选择了我,机遇选择了我,我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一流。” 1982年春节前夕,经人推荐和领导考察,孙井泉走马上任张汪镇文化站站长。上任伊始,他面临的是即刻安排好春节期间文化站及影剧院的各种宣传和文化活动。这一年春节,他是在站上过的。

当时的张汪镇文化站,是“一个人,一间房,一张桌子一张床”、“文化站长没事干,蹲点包队是模范”。第一年,他向领导争取,把原来的剧场和电影队都收归文化站,使文化站有了实体,有了阵地,有了队伍;第二年,他成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和图书阅览室;第三年,他建成了张汪镇文化中心,组建起电影管理队。1986年,孙井泉又建成集文化、体育、科技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中心,并开办起多种经营文化产业。1988年,孙井泉以全市文化站长考核最高分,被文化局调到官桥镇文化站任站长。

官桥镇文化站当时号称全国北方地区乡镇级第一流,这里有容纳1100座的影剧院,有三层的文化大楼,有15间经营实体,有占地50亩的文化活动中心,每年都有10 多起全国各地文化系统的同行前来参观学习。孙井泉一来到,感到这里有干头、有奔头,他充分发挥文化中心的功能,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文体娱乐活动。经过一年的打拼,官桥镇的特色文化和优势文化亮点纷呈。1989年12月,官桥镇文化站被评为全省先进文化中心。1990年10月,又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同年12月,孙井泉被省文化厅指名点将,代表全省10个先进文化站进京参加表彰会暨经验交流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李铁映的亲切接见并合影。1991年,全国百个先进地区的文化先进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滕州召开并到官桥文化中心现场参观,当时官桥文化站组织的三十多个文体项目同时举行,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文化站长要有文化,真正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钻一行,成为内行。” 乡镇文化站主管的是农村基层文化,主抓的是社会文化、群众文化,包括电影放映、戏剧演出、文娱活动、体育竞技、民间艺人管理、文化市场监督、文物保护、图书管理、文化设施管理、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与整理。这就要求文化站长不仅要通晓各种业务,达到一专多能,还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孙井泉自幼爱好美术、文学,当初张汪镇的领导就是发现他善于写美术字、自办丰富多彩的黑板报和经常往广播电台投稿才选中他干文化站长的。上任之后,孙井泉在岗位上干中学、学中干,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有心,掌握了大量的群众文化知识。1985年,民间文学三集成,他收集整理了100多篇民间故事,300多首歌谣,各种民间谚语、歇后语、俗语、俚语等有几千条,被枣庄市三集成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在戏剧行当,他能演会唱;在书法方面,他的隶书多次参加省市级展览并多次获奖;各种宣传画、美术字,他手到擒来;在摄影方面,他的作品多次被书报杂志刊用,山东省齐鲁文化系列丛书《人生礼仪》中光他的照片用了近40张;在民俗研究方面,近几年他有6篇论文被省民俗学会评为优秀奖,其中《鲁南村妇的哭》被载入《民俗研究》,《南陶庄竹木玩具》被山东电视台拍成民俗专题片。他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理事、枣庄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枣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滕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古薛丰厚的文化积淀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我的一半精力用在了文物保护上。” 官桥镇既是文化名镇,也是文物大镇,这里是北辛文化发祥地、薛国故城所在地,也是历史名人毛遂的故乡、孟尝君的封地。全镇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30多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2处、枣庄市级2处。特别是前掌大遗址,1994年考古发掘出土了三千年前的酒和精美的青铜礼器,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后又相继出土了五座西周早期车马坑,一时轰动考古界。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使他倍感骄傲和自豪,也使这个地方文化的守护者感到身上的压力和责任重大。1984—1986年山东省古薛考古队两年的勘探发掘中,他都参与过;1989—2001年前掌大遗址的近20次的考古发掘中,他都配合过。对古薛一带的历史,他了如指掌;谈起官桥出土的文物,他如数家珍;随便从地上捡起一个陶片,他能鉴定出是哪个年代。无论是哪级领导和外地参观团来视察和旅游观光,都是他当向导、做解说员。他走到哪里,就把文物保护宣传到哪里。为此,他办过文物讲座,印发过宣传材料,写过宣传墙标。无论冬夏,他骑着自行车到各个遗址巡回检查。1996年,滕州五中请他作乡土文化报告,在两千多人的会场上,他讲了三个半小时;镇中心中学搞德育展室,其中乡土教育的资料、照片及制作,他花费了一个月时间。

说起对文物保护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从1991年春开始,他和镇中心中学原副校长任世淦老师一道奔走呼号,发动社会各界广泛集资30多万元,首先重修了毛遂墓,并专程去天津,请王学仲先生题写了“毛遂之墓”碑文,设计建造了“脱颖而出”冒尖碑;继而,重修了孟尝君陵园,建立起五间“礼贤馆”;1992年,又建立起北辛遗址纪念馆双檐碑亭;1993—1996年,又相继建成丰山烈士陵园的10多通烈士碑群,其中“中华魂”主碑高6米,碑铭由著名作家魏巍先生题写,现在的丰山烈士陵园成了全镇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先后修复了“孟尝君养士处”、“古驿歇马亭”、“敬德勒马看古槐”、“大康留唐槐”、“元代礼部尚书任居敬祖茔”等碑刻。每一处景点,都是他亲自规划;每一块碑石,都是他亲自设计;每一项资金,都是他亲手筹措。为更好地展示官桥的历史文化,孙井泉又和我市著名艺术家陈汉民先生研究设计了两座大型雕塑:“古薛车正”和“北辛盖鼎”,在镇领导的支持下,于2003年冬建成后矗立在街心花园和文化广场上。

“事业家业不能两全,干文化就要耐得住清贫。”孙井泉在文化站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5个年头,按他的话说是“从一而终”。25年来,他始终以站为家。过去家里有地,可他很少过问,甚至园里种几沟辣椒也不知道。1991年全国北方地区文化先进工作经验交流会参观官桥现场,他两个月没回家。 他对文化工作的热爱和付出,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光辉的成绩,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也赢得了无比的尊敬。他从干文化站长那年起,年年被评为滕州市文化系统先进个人,1991年被滕州市委、市政府记大功一次,1997年被省人事厅、文化厅评为“农村先进文化工作者”并记三等功。1995年,《枣庄日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栏目介绍过他的事迹,还请他进报社开座谈会。1997年,枣庄电视台“今日枣庄”栏目为他制作过专题。可是,当有人说他吃过国宴,是全国先进,他摆摆手说“那是集体荣誉”。 文化站是一个清水衙门,耐不住寂寞和清贫的人是干不下去的。他在家里弟兄一人,负担很重,母亲从1995年初患脑血栓瘫痪至今,父亲去年又患癌症病故,爱人无工作,儿女上学都需要钱,加上人情世事,靠他一个人的死工资,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对此,妻子抱怨过,亲戚朋友感叹过。大家建议说,靠他的一手美术字绝活,搁在(上世纪)90年代下海,在滕州开个工艺装潢门市,现在早已成了百万富翁了。现在倒好,熬了一辈子,副高的职称还不兑现。从家到单位有二三十里路,他一直骑着自行车来去,至今也没舍得买一辆摩托车,不是不需要,而是钱不凑手。有人问他,你城里有房子吗?他苦笑着说,我哪里买得起?可是,生活这样拮据,他却不吝为工作搭钱。文化站搞活动,经费紧张,他都是先掏自己腰包。修建北辛遗址碑亭和丰山“中华魂”碑超支的一万多元,他把自己多年口攒肚挪的私房款全部赔进去。北辛文学社、毛遂故里书画社创办之初,他都是自己掏钱,资助办《北辛诗报》和买来笔墨纸张送给那些爱好书画的业余作者。 孙井泉对名和利都看得很淡,追求的是人生的闪光、精神的富有。他常说:“人生在世,要有一番作为,干一番事业,留一点痕迹。”他干工作,靠的是拼劲;学业务,靠的是韧劲。他刻苦自学,见贤思齐,不甘落后。他有一句名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为自己的既定目标去奋斗,奋斗需要扎实的行动,行动取决于大脑的支配,大脑需要知识充实,知识需要学习积累,学习依靠恒心和毅力。”作为一个乡镇文化站长,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岗位上,他通过多年的奋斗,为理想而追求不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仅是古薛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继承创新者、发扬光大者。

“古薛丰厚的文化积淀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我的一半精力用在了文物保护上。”

官桥镇既是文化名镇,也是文物大镇,这里是北辛文化发祥地、薛国故城所在地,也是历史名人毛遂的故乡、孟尝君的封地。全镇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30多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2处、枣庄市级2处。特别是前掌大遗址,1994年考古发掘出土了三千年前的酒和精美的青铜礼器,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后又相继出土了五座西周早期车马坑,一时轰动考古界。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使他倍感骄傲和自豪,也使这个地方文化的守护者感到身上的压力和责任重大。1984—1986年山东省古薛考古队两年的勘探发掘中,他都参与过;1989—2001年前掌大遗址的近20次的考古发掘中,他都配合过。对古薛一带的历史,他了如指掌;谈起官桥出土的文物,他如数家珍;随便从地上捡起一个陶片,他能鉴定出是哪个年代。无论是哪级领导和外地参观团来视察和旅游观光,都是他当向导、做解说员。他走到哪里,就把文物保护宣传到哪里。为此,他办过文物讲座,印发过宣传材料,写过宣传墙标。无论冬夏,他骑着自行车到各个遗址巡回检查。1996年,滕州五中请他作乡土文化报告,在两千多人的会场上,他讲了三个半小时;镇中心中学搞德育展室,其中乡土教育的资料、照片及制作,他花费了一个月时间。

说起对文物保护的贡献,远不止这些。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从1991年春开始,他和镇中心中学原副校长任世淦老师一道奔走呼号,发动社会各界广泛集资30多万元,首先重修了毛遂墓,并专程去天津,请王学仲先生题写了“毛遂之墓”碑文,设计建造了“脱颖而出”冒尖碑;继而,重修了孟尝君陵园,建立起五间“礼贤馆”;1992年,又建立起北辛遗址纪念馆双檐碑亭;1993—1996年,又相继建成丰山烈士陵园的10多通烈士碑群,其中“中华魂”主碑高6米,碑铭由著名作家魏巍先生题写,现在的丰山烈士陵园成了全镇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先后修复了“孟尝君养士处”、“古驿歇马亭”、“敬德勒马看古槐”、“大康留唐槐”、“元代礼部尚书任居敬祖茔”等碑刻。每一处景点,都是他亲自规划;每一块碑石,都是他亲自设计;每一项资金,都是他亲手筹措。为更好地展示官桥的历史文化,孙井泉又和我市著名艺术家陈汉民先生研究设计了两座大型雕塑:“古薛车正”和“北辛盖鼎”,在镇领导的支持下,于2003年冬建成后矗立在街心花园和文化广场上。

“事业家业不能两全,干文化就要耐得住清贫。”

孙井泉在文化站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5个年头,按他的话说是“从一而终”。25年来,他始终以站为家。过去家里有地,可他很少过问,甚至园里种几沟辣椒也不知道。1991年全国北方地区文化先进工作经验交流会参观官桥现场,他两个月没回家。

他对文化工作的热爱和付出,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光辉的成绩,获得了无数的荣誉,也赢得了无比的尊敬。他从干文化站长那年起,年年被评为滕州市文化系统先进个人,1991年被滕州市委、市政府记大功一次,1997年被省人事厅、文化厅评为“农村先进文化工作者”并记三等功。1995年,《枣庄日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栏目介绍过他的事迹,还请他进报社开座谈会。1997年,枣庄电视台“今日枣庄”栏目为他制作过专题。可是,当有人说他吃过国宴,是全国先进,他摆摆手说“那是集体荣誉”。

文化站是一个清水衙门,耐不住寂寞和清贫的人是干不下去的。他在家里弟兄一人,负担很重,母亲从1995年初患脑血栓瘫痪至今,父亲去年又患癌症病故,爱人无工作,儿女上学都需要钱,加上人情世事,靠他一个人的死工资,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对此,妻子抱怨过,亲戚朋友感叹过。大家建议说,靠他的一手美术字绝活,搁在(上世纪)90年代下海,在滕州开个工艺装潢门市,现在早已成了百万富翁了。现在倒好,熬了一辈子,副高的职称还不兑现。从家到单位有二三十里路,他一直骑着自行车来去,至今也没舍得买一辆摩托车,不是不需要,而是钱不凑手。有人问他,你城里有房子吗?他苦笑着说,我哪里买得起?可是,生活这样拮据,他却不吝为工作搭钱。文化站搞活动,经费紧张,他都是先掏自己腰包。修建北辛遗址碑亭和丰山“中华魂”碑超支的一万多元,他把自己多年口攒肚挪的私房款全部赔进去。北辛文学社、毛遂故里书画社创办之初,他都是自己掏钱,资助办《北辛诗报》和买来笔墨纸张送给那些爱好书画的业余作者。

孙井泉对名和利都看得很淡,追求的是人生的闪光、精神的富有。他常说:“人生在世,要有一番作为,干一番事业,留一点痕迹。”他干工作,靠的是拼劲;学业务,靠的是韧劲。他刻苦自学,见贤思齐,不甘落后。他有一句名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为自己的既定目标去奋斗,奋斗需要扎实的行动,行动取决于大脑的支配,大脑需要知识充实,知识需要学习积累,学习依靠恒心和毅力。”作为一个乡镇文化站长,在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岗位上,他通过多年的奋斗,为理想而追求不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仅是古薛文化的守护者,也是继承创新者、发扬光大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