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稻倒伏 |
释义 | 直立生长的作物成片发生歪斜,甚至全株匍倒在地的现象。倒伏可使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收获困难。小麦、水稻严重倒伏时,产量甚至可降低一半以上。倒伏大多发生在作物生育的中后期。稻、麦等谷类作物拔节后倒伏愈早,损失愈大。 水稻倒伏-症状在水稻栽培过程中,经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基部倒伏,二是折秆倒伏,前者是水稻倒伏的主要现象。 水稻倒伏-病因病因一:水稻倒伏与水稻植株节间的椭圆特性有关,水稻节间横断面一直被认为是圆形的,其实水稻节间是椭圆形的,表现出一定的扁平度,低位节间的扁平率高于高位节间,经测定倒伏茎比不倒伏茎表现较高的扁平率,与节间的抗倒伏性有关。 病因二:倒伏茎的低位节间长和总茎长明显大于不倒伏茎,这说是有低位节间越长的茎越易倒伏。 病因三:倒伏茎的Ⅲ、Ⅳ节间长茎轴和短茎轴较不倒茎的小,这一结果不同于以前研究得出的倒伏与不倒伏茎的宽充无差异的结果。 病因四:倒折一般发生在胝位节间,即第Ⅳ节间,至于邻近Ⅲ、Ⅳ两节发生倒伏概率很小,因此Ⅰ、Ⅱ节很少发生折断现象。五是倒折发生在折断节间的位置,试验表明第Ⅲ节间折断点位于节间长的13.2%-33.42%区域,第Ⅳ节间位于15.71%-23.15%区域,第Ⅴ节间位于13.27%-35.05%区域。根据上述结果可以断定,折断点位于折断节间下位节,在此节间长的10%-30%区域内。这一区域虽然只有节间长的20%,但折 断发生在这一区域的概率至少有95%,这有限的20%区域被看作是折断区域,折断发生在此区域原因可能是叶鞘和茎节间综合作用的结果。折断均发生在短茎轴方向。 看来水稻的倒伏原因除公认的低位节节间长与倒伏有关外,低位节间扁平率和其横截面的长茎轴和短茎轴宽度对抗倒性也有重要作用,从折断节间、折断位置、折断方向的观察表明:折断并不随机发生在某一节间的某一位置,而是在某一特定的位置,有的品种在Ⅳ节间,有的品种在Ⅳ和Ⅴ节间,折断区域局限于由下位节向上节间长的10%-30%的区域内,大部分折断沿着节间横截面的短茎轴方向发生。除了水稻本身上述原因外,其他原因还有水稻品种特性、栽植密度、施肥、气象条件等因子,倒伏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 水稻倒伏-防治方法方法一: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2-3个抗倒伏品种。如早稻有:中106、中丝2号、鄂汕杂1号、桂引901等抗倒伏的品种。中稻可选用东农419、嘉手、豫梗6号、香宝3号、八桂占2号、宁梗17号、藤系144等。晚稻可选用津稻308,津星1号,冀粳14号、15号,花粳45,辽粳244、287,沈农9017,东农419,毕粳37,宁粳15号,雪峰,龙梗4号等抗倒伏品种。 方法二: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防止偏施、过施氮肥,必要时喷洒惠满丰(高美施),每667m2用210-240ml,对水稀释300-500倍喷叶1-2次或促丰宝Ⅱ型活性液肥600-800倍液。 方法三:合理密植。 方法四:对有倒伏趋势的直播水稻在拔节初期喷洒5%烯效唑乳油100mg/kg,也可选用壮丰安水稻专用型,防倒效果优异。 水稻倒伏-措施一是科学施肥。穗肥施用时间要准,数量要适宜,这样有利于茎秆充实,控制基部节间拉长,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能力。二是坚持科学灌水。水稻移栽后,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土质好的田块,当亩(1亩)茎蘖数达预期穗数90%时开始搁田。对土质差的田块,可等到够苗时再搁田,搁到水清硬板时再灌水。灌水要前水不见后水,即灌一次水后,待其自然落干1~2天后再灌第二次水。但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扬花期田间必须保持浅水层。上述灌水方法,有利于根层水气交换,改善根系生长环境,促进新根生长和根系下扎,根群扩大,根基支持力增强,抗倒能力也随之提高。三是坚持防病治虫。特别是对纹枯病、稻飞虱,要根据病虫情况,适时用药防治,以免病虫危害后引起稻株倒伏。四是增施硅肥。在水稻拔节初期,每亩施用硅肥10公斤,增强茎秆粗度,提高抗倒能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