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美村 |
释义 | 山美村隶属南安市霞美镇所辖,位于南安市霞美镇镇中心。东邻四甲村,距泉州市区11公里,西与温山村接壤,离南安市11公里,南与霞美村接界,北连长福村,距丰州镇5公里。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全村辖四个自然村(即果园、山美、佃坑、后井)31个村民小组,1175户,人口达4704人。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霞美镇山美村村落处于308线泉南地段中心点,公路把四个自然村切分南北二边,南有山美、佃坑二个自然村,北有果园、后井自然村,泉三高速公路从村落北边穿过,村庄内水泥路四通八达长达12公里,交通运输十分便捷。 历史沿革山美村以境内“山美”自然村命名,原属三十二都,民国年间为山美保,1949年解放初为山美乡,1961年成立山美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山美村委会,1999年从原丰州镇拆成丰州、霞美镇两镇,山美村隶属霞美镇。 山美村环境优美,整洁卫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有80%以上村民住进楼房,高档电器、豪华轿车拥进农家,水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民风民俗纯朴,文明礼貌,社会治安良好,村民安居乐业,95年、97年被南安市委、市府授予文明村称号,87、89、92、2001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95年被泉州市委授予农村百佳党支部光荣称号。96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基本实现小康村称号,2000年被南安市综治委授予创建平安大道、交通安全文明村称号,2002年被南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先进村。2003年被南安市委、市政府授予防治非典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山美村区域内的单位有:泉州市交警支队考试场、泉州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南安市霞美镇政府、南安市丰州交警中队。入驻的企业有:泉州霞美光伏电子产业基地、南安市滨江项目区两大基地。有规模以上企业泉州市德玉艺品有限公司、南安市东南轻工有限公司、泉州市法达皮塑有限公司、泉州市锦鹏石材有限公司、南安市伟志兴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村里设有2所小学,即锦源小学和山美小学。 山美村有五大经济支柱:一是山美村盛产果苗木基地,特别是果园,更是名副其实,出产各种果苗木,远销省内外,现在又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利用他们嫁接、栽种的特长,组织一支庞大的绿化大军奔赴城市、工厂、学校,服务于绿化工程。二是依傍泉州市支队车辆考试场,创建汽教所达三家,从教人员达198人,购置教练车180部。三是利用镇区街道,考试场开店发展第三产业。四是到工厂、开发区打工。五是往外经商。全年社会总产值9800万元,企业总产值7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800元。 福建省泉州安溪县龙门镇山美村地处龙门镇政府驻地西北3.7公里处,龙门溪西畔河谷盆地边缘。因位于河谷边缘小山上,故称山尾,雅化为山美。村委会设在桥尾庵,辖6个自然村,废村磁寮。村民主要为施姓。侨乡,侨亲施金城于1985年捐巨资创办培文中等师范学校。 台湾省嘉义县阿里山乡山美村山美社,或称山美部落、达那伊谷部落(邹语:Tanayigu、Tanayiku),位在台湾本岛的嘉义县阿里山乡山美村,是阿里山邹族的一个部落,现今已附属于达邦社。 山美社是在清乾隆年间,在当年不同族群存在文化冲突时,与吴凤起冲突,直接参与吴凤事件的邹族部落。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山美村因村落处山坡尾端,故名山尾,雅称山美。位于芗城区西郊,东与张坑村接壤,南临九龙江西溪,西连天宝镇,北与洪坑村毗邻。土地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1472亩,人口2890人,农业户739户,村民小组14个。村委会驻地距漳州市区11公里,属天宝镇。明清时期属龙溪县二十一都。民国时期属龙溪县天宝乡。1958年属龙溪县星火公社天宝耕作区。1961年属漳州市天宝公社。1984年属天宝镇。 山美村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种植香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种植香蕉历史已有数百年。主要品种有杜蕉、朱蕉。民国35年(1946年),商人沈漳发从台湾带回台湾良种蕉苗,经过培植、改良,适应了当地生产条件,品质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形成皮薄、味香、肉甜、无芯的“天宝香蕉”。这一品种迅速得到推广普及,取代了原来品种。解放后,砍蕉种粮,香蕉产量下降。1982年,山美人因地制宜,恢复香蕉生产,是“天宝香蕉”的主产地、发源地。1987年沿国道319线两侧建成30间香蕉门市部。村主要企业是塑料制品厂,主要生产塑料薄膜、薄膜袋,产值最高的年份达1861万元,税利47.9万元。农业调整种养模式,形成立体农业耕作方式。1995年,村社会总产值245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264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