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沙尔沁村
释义

简介

沙尔沁村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乡,地处老城东20公里,大青山脚下,在110国道北侧。包头市九原区沙尔沁镇得名即源于境内这个最大村庄沙尔沁村。

村西北台地山脚下,有一道群众称为“土垅”的边墙,残高1米,底宽8米,约长3公里,夯层比较清晰,北走大青山南麓的沙尔沁召西边,匍匐而行西南,直抵黄河北岸。据专家考证,它是金代长城。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水草丰美,牛羊较多,蒙古族群众在此游牧生活,“沙尔沁”,蒙语意为“挤奶的地方”。

历史名村

康熙五十六年

即公元1717年,清政府为保证军队供应,设置驿站共计35台。其中,第5台沙尔沁兵站就在今天的沙尔沁村。1748年,即乾隆十三年,清政府实行放垦,山西省忻洲人走西口远道而来,看准这里山清水秀,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便来此居住。又从蒙古族牧民手中租地垦荒,逐渐定居,光景好了,忻洲人来得多了,形成村庄,走西口群众习惯称呼此地为“忻洲圪旦”。

清咸丰年间

蒙古族塔其布的父亲,参加僧格林沁的蒙古军西征。在平息马化龙的战斗中,荣立战功,清政府论功行赏,赐给四品官职,被册封为世袭掌盖;赐该族以“巴”字为姓;拔款在该村南街西端建筑府衙,当地人称为“章盖衙门”(至今府第院落仍在)。专门办理蒙古人事务,管辖蒙古族户口地。那时,当村贯通东西的大街上适时出现饭馆、驿站、店铺、商号等,逐步成为远近驰名的大集镇。正是如此,蒙古族名称“沙尔沁”影响较大,广泛流传下来,汉族名称“忻洲圪旦”渐渐地被人淡忘。

解放前后

1926年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吉雅泰、奎壁、李森、刘仁等同志搞地下活动,经常来此驻脚。1945年11月12日,第一次绥包战役打响,贺龙同志的攻城总指挥部就设在沙尔沁召的经堂内,至今,村民们还在传诵当年贺龙指挥八路军攻打包头的传奇故事。

改革开放前后

沙尔沁村是整个包头地区、大青山脚下的最大村庄,改革开放以前,全村分为3个大队、24个小队。旧社会隶属于萨拉齐县鄂尔格逊乡。改革开放后,改隶为萨拉齐县二区。1958年4月2日,萨拉齐县二区整体划归包头郊区,改名为东园人民公社。2006年春天,隶属于合乡并镇后的沙尔沁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