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钱乘旦 |
释义 | 钱乘旦,1949年生,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 简介钱乘旦,男,汉族。 1949年生,江苏金坛人。 钱乘旦,1949年生,1985年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后,曾赴哈佛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作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澳门大学历史学系学兼职教授等职。2003年11月曾与齐世荣教授一起向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作《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的专题讲解。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英国史;世界史;现代化历史比较;西方文化史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主持211项目“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985项目“英国及发达国家现代化研究”,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帝国解体与当代资本主义”。 对话钱乘旦前言他在中南海讲解大国发展的历史。 从历史的总结中提出“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可能的模式”。 在他的学术生活中,有许多个“第一” 。 今年54岁的钱乘旦,现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等职。12月27日,借钱乘旦教授短暂停留广州之际,记者对我国这位新一代的历史学家进行了独家专访,通过采访,我们对他的学术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钱乘旦教授轶事钱老师总挎一陈旧白色布包去上课。包上印着“杭州大学历史系”。学生不解,询问之,先生笑答:是三四年前杭大所赠,乃是进香用的“香包”,我用来装书。 钱老师没有手机,也不会用手机。一次上课,因调课事宜向学生借手机打到研究生院。不久研究生院回电,学生将手机递给钱老师,钱老师说:“怎么打开(接听)?” 钱老师讲课讲到印度的种姓制与职业的关系时,对众人说:“你们快要找工作了吧,看你们到时烦不烦?可是在印度,你烦什么啊,(你的种姓是)理发的,你就回去理发,保证有活儿干,而且还没人跟你争!” 钱老师上课经常会提一提自己的裤带,他的腰太瘦了,他是担心裤子会掉下去吧。据师姐说几年前钱老师就有这样的习惯,可见钱老师一直很瘦。据说钱老师不喜欢吃肉,吃饭很简单,他自己解释说这样可以长寿。 钱老师喜欢打太极拳,一年365天坚持天天打拳。可以一动不动地站上一两个小时。一次外出住在宾馆里,忍不住想打太极拳了,就到院子树林里打拳,结果惊动了保安。 除了历史研究外,钱乘旦教授还喜欢西方艺术,曾经翻译过《西方艺术史》。“我非常喜欢美术,虽然我自己不会画画,但天生就有这种倾向,喜欢看,不管到了哪里,我都要看看当地的艺术博物馆。”看电影也是钱乘旦的兴趣之一,提起自己喜欢的电影,54岁的钱乘旦快乐得像个孩子:“像《飘》、《卡萨布兰卡》,现在的片子即使得了奖,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言语之间,惆怅至极。 我读马列原著走上了研究历史这条路在华南理工大学古色古香的12号楼,我们见到了钱乘旦教授。和想象中严肃刻板的历史学家形象比起来,眼前这位看起来神采奕奕的教授显得亲切、平和。一见面,他就主动伸出手来与我们握手,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派英伦绅士的风度。 一个人的学行业志总是与他早年的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许没有人想到,这位中国学位制度下第一个世界史博士竟然是老三届。文革期间,钱乘旦中断了高中学业,到苏北农村插队,开始了长达6年的农民生活。“当时什么农活都要做,没有工资,只能拿工分。我清楚地记得,一个强劳动力一天也只能拿十分,我不是强劳动力,只能拿八个分。这是一段真正的农民生活,现在要我做任何农活,我也还是能够做。”提及这段往事,钱乘旦情绪很平稳,这个年代的辛酸和动荡在他略带深沉的语气中只留下一道浅浅的印记,只有在提及“读书”时,他显得有点激动。“当时真是很不甘心啊,我爱读书,即使到了农村也想看书!”他如饥似渴地寻找各种能买得到的书:马列著作、联共(布)党史教材、英文版毛主席语录,这些都是他农村生活中最好的教科书。 在当时那样大动荡的年代,谁也不敢想象自己的未来,年轻的钱乘旦也不例外。“当时的书几毛钱一本都没有人买,只有我发了疯似地读。见我这样,有的人说,反正读了也没用,读来做什么。确实,我们当时都没有理想,想了也没用,我只是喜欢读书而已。”这些书,恰恰成了他走上历史研究道路的“指路人”。书中有许多历史知识,也有历史观和历史方法,“所以说,我走上学习历史这条路,确实是从读马列原著开始的。” 漏网 走进大学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1973年意味着转机和希望。在周恩来总理的提倡下,这一年中国恢复大学招生,通过考试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中挑选? 但这时,张铁生交白卷风波在中国掀起大浪。张铁生也是当年的考生之一,由于做不出题目,答卷一片空白。他于是写了一封“信”誊在白卷上,指责考得好的人是“逍遥浪荡”,“不干革命”,用“泡病号”等等办法腾出时间复习功课,“走白专道路”。这份“白卷”使许多人的命运被重写,“四人帮”把它作为政治武器使用,于是那年的考试被批判,本来已经做好的录取工作也被推翻,考得越好的考生,就越不能录取。“值得庆幸的是,江苏省没有推翻重来。全国许多地方都翻过来录取,但江苏没有。”就这样,钱乘旦“漏网”进入大学。“我的英文版毛主席语录念得好,所以就进了外语系”,“我这个人好奇心很大,希望能看看世界,当时觉得学外语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直到这时,钱乘旦似乎并没有和历史研究沾上边。 中国第一个世界史博士1976年,钱乘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北农村当中学老师。两年后高考恢复,但他已算大学毕业,没有资格再考大学,这对于渴望学习的他来说无疑是非常失望,直到现在他都觉得愤愤不平:“我很气愤,‘工农兵’的三年学得太少!” 命运似乎总是在给他出完难题后,又伸出橄榄枝。就在他因为无法报考大学而懊恼时,研究生制度建立了。“翻开专业目录,我一看到‘世界历史’专业就非常兴奋,马上就填报了。”比起现在我们以就业来选专业的目的,钱乘旦当时的想法显得朴素很多:“我还是希望看外面的世界,而世界历史是一个窗口。” 由于扎实的外语和历史知识,钱乘旦顺利考进了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蒋孟引先生。后来,钱乘旦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开阔了眼界。1985年,他博士毕业,成为我国学位制度建立后获得世界历史博士的第一人。 为什么会对看起来枯燥的历史研究情有独钟呢?钱乘旦教授一听到这句话就笑了:“历史太不枯燥!真正的历史一点都不枯燥,它比任何学科都有趣。你想想,历史上有那么多活的人,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怎么会枯燥呢?只是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把它写枯燥了。” 一头钻进历史隧道里的钱乘旦,在“故纸堆里”已经待了二十多年。 用历史论证改革钱乘旦主要的研究成果是: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可能的模式。但在20年前,这种说法引起学界很大的震动。1981年,世界史学界最高杂志《世界历史》发表了刚取得硕士学位的钱乘旦的一篇论文,这是该杂志首次发表一位30岁以下学者的论文。钱乘旦在这篇文章中探讨英国的议会改革,对这次改革给予充分肯定,提出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可能模式的观点。在当时的环境下,“革命”被看成是惟一的道路,“改革”比“反革命”更坏,钱乘旦为改革“正名”,是要冒风险的。“我知道这一点,但我的老师支持我,他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钱乘旦以后的研究思路就是由此而来的,他用世界的历史来论证改革,探讨改革的成功之路。“我做的工作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改革是可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可能比革命更艰巨。现在大家都能接受这些观点了,我感到很高兴。” 当我们问到上山下乡对他后来思想的影响时,他说:“上山下乡是我们这代人一道很大的关,很多人没有越过这道关。但没有那段经历,我们就不会有后来的思考,包括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 轻轻一句话,就化解了一切。 从英国———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转型的经历出发,钱乘旦教授着手对“世界现代化”进行研究,提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的观点。他力图从发达国家几百年来的变化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探讨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轨迹,力求对中国现代化有所借鉴。从英国史到现代化,从域外诸国到观照中国,这一研究重点选择的背后,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人文关怀。钱乘旦教授说:“不能为做学问而做学问,知识分子要有参与意识,要有责任感,我们这批人经历过文革,这方面的倾向可能很明显。” 关于制度创新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制度的创新非常重要 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20年改革的成就? 钱教授:20年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历史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这20年里我们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我说过,改革本身是艰巨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阻力,所以一定要慎重。 记者:一个制度建立并稳定后,是否意味着很难再有创新? 钱教授: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发展经济是目前中国的主旋律。我认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制度的保障,无论从中国还是从外国历史发展经验来看,非经济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会起重要作用,往往比经济因素本身更重要。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意识观念,等等。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制度的创新非常重要,领先创新的国家往往能走在世界潮流的前面,因而也就能先发展,先强大。人们常常问:一些很小的国家却在一段时间里表现得很“强大”。这是什么原因?原因不在于经济因素本身,而在于“制度”。是制度的创新使他们能够发展,能够强大。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的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 关于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只是一个阶段 记者:前段时间,有媒体刊登了您的观点:“以国家的力量推动重商主义,是富强的一个重要方式。”能否解释一下其中含义? 钱教授:关于这一点,我要解释一下,可能是媒体没有说清楚,我的意思是:近代早期有几个国家,因为执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从而把握了当时的潮流和趋势,在当时,这就是“创新”。“重商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只是一个阶段。“重商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它有严格的时代含义,不能拿来作为现在的方法论。任何有用的东西都是暂时的。 关于历史学科教育 历史系应设立在确实有力量进行研究工作的高等院校里 记者:您作为历史学家,对目前中国的历史教育有什么看法?历史学科成了冷门学科,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钱教授:中国正处在全心全意发展经济的时期,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反常,但也是反常。我个人认为历史教育必须坚持下去,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有历史知识。历史学科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还在于培养人们的思考,让历史传达某些信息,为人们提供借鉴作用。如果忽视历史教育,长远看会影响今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中的历史专业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目前高校里把历史作为专业招生的院校太多了,这对发展历史学科并不有利。作为专业培养,历史系应设立在确实有力量进行研究工作的高等院校里,否则不利于历史学的发展。 主要著作主要著作有:《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英国通史》、《二十世纪英国》、《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世界现代化进程》、《欧洲文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等;主编《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另撰写论文90余篇。 所获荣誉其著作多次获奖,包括国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吴玉章奖等。近年来获得的荣誉称号有“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社科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现正主持国家“211工程”项目“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发展研究”,以及“985工程”项目“英国与发达国家现代化研究”。 学术论著著作与教材《走向现代国家之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994,1995 台湾淑馨,1992 四川人民出版社(丛书版),2003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插图版),2003 《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南京出版社,1992 《二十世纪英国》,香港商务,1996;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寰球视野:现代化的迷途》,浙江人民霭嫔纾?999 《在蓝色海洋的一边》,浙江少儿出版社,1993,1997 《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欧洲文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主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剑桥艺术史》(3-7卷,译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995,1996,1998 《帝国斜阳》(译著),香港三联,1994;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著),译林出版社,2001 《中国近代史》(校译,徐中约原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2002 《同床异梦--1989-1999年的美中关系》,(校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主编:"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开始出版,全18卷 主编:"世界改革史鉴丛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专题研究丛书",2003年起 主编:"世界文化知识丛书",浙江少儿出版社,1993,1997 主要论文"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历史局限及其影响",《历史教学问题》1999,3 "奥斯曼帝国自我改造的失败及其原因",《历史教学》1999,10 "印度现代化进程中的种姓影响",《南京大学学报》1999,4 "开展'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文化素质教育论坛》,清华大学 出版社,1999年 "重视研究生培养中的学风教育",《学术界》,2000,3 "历史是一样门活的知识",《世界历史》(笔谈),2000,1 "寻找现代化的楷模",《开放时代》,2000,3;《新华文摘》2000,8转载(题"论明治维 新的失误" "二十世纪英国:衰落还是发展",《博览群书》,2000,4 "回溯1000年",《词海新知》,2000,5 "宗教对抗国家:埃及现代化的难题",《世界历史》,2000,3 "关于现代化道路的个案研究",《博览群书》,2000,8 "明治维新的失误引出的历史教训",(钱乘旦,洪霞)《北京日报》,2001/2/12;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东南文化》,2001,2 "探寻'全球史'的理念",《史学月刊》,2001,2 "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学术界》,2001,4 "创新与求实是学风直本",《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9.11 "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过程的再认识",《史学集刊》,2002,2 "'革命'研究:革命的原因、性质和目的",《南京大学学报》,2002,3 "不平衡的发展:二十世纪与现代化",《史学月刊》,2002,9 "英国的国王与君主制",《东方文化》,2002,6 "再论'反现代化'--理论构建与实例分析",《现代化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2 "不安之战--美伊战争再透视",《南风窗》,2003,4 "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世界历史》,2003,3; 《新华文摘》2003,9;《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5 "谈谈大众历史教育的偏失",《历史教学》2003,8 "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历史发展考察",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解 (与齐世荣教授共同承担),2003年11月24日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解放日报》2003年12月18日 "英法德三国的现代化经历",《人民日报》2004年2月14日 获奖国家教委(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 三等奖(2002)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 三等奖(1997) 三等奖(1995) 吴玉章奖(2002) 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4) 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1992) 华东地区优秀教材二等奖(1996) 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 任职情况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1997-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2004-今) 中国史学会理事(1998-今)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89-今) 中国联合国学会理事(2001-今) 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会理事(1999-今)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1995-今) 江苏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2003-今) 江苏省教委文科咨询委员会成员(1998-今) 江苏省历史学会副会长(2003-今) 江苏省社科联理事(1998-今) 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南京大学世界史学科带头人 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南京大学历史系学位委员会主席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