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密尔顿·蒲柏·布莱克 |
释义 | 密尔顿·蒲柏·布莱克这样一个不凡的诗人在当时并不受人注意,后来也被忽略(十九世纪下半叶著名的英诗选集《金库》初版就只选了他一首诗!),要等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起来重编他的诗集才使人们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接着又发表了他的书信和笔记,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 简介密尔顿·蒲柏·布莱克是三位伟大的英国诗人,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密尔顿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列。 密尔顿 (Milton, John, 1608-1674)生平密尔顿 (一六○八——一六七四)是英国大诗人、政论家。1608年12月9曰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受其影响,密尔顿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曰趋反动,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闭门攻读文学6年,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 1638年密尔顿为增长见闻到当时欧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会了当地的文人志士,其中有被天主教会囚禁的伽利略。密尔顿深为伽利略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动。翌年听说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中止旅行,仓促回国,投身革命运动。 1641年,密尔顿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开始参加宗教论战,反对封建王朝的支柱国教。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5本有关宗教自由的小册子1644年为争取言论自由而写了《论出版自由》。 1649年,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推上断头台,成立共和国。密尔顿为提高革命人民的信心和巩固革命政权,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等文,并参加了革命工作,担任拉丁文秘书职务。1652年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 1660年,王朝复辟,密尔顿被捕入狱,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和《力士参孙》(1671)。1674年11月8曰卒于伦敦。 密尔顿诗选《 失乐园》是庄严的 史诗,但也包含了许多抒情段落,例如夏娃对亚当的一次谈话: 同你谈着话,我全忘了时间。 时序和时序的改变,一样叫我喜欢。 早晨的空气好甜,刚升的晨光好甜, 最初的鸟歌多好听!太阳带来愉快, 当它刚在这可爱的大地上洒下金光, 照亮了草、树、果子、花朵, 只见一片露水晶莹!萧萧细雨过后, 丰饶的大地喷着香气;甜蜜的黄昏 带着谢意来临,接着安静的夜晚 降下,这里鸟在低唱,那里月光似水, 天上闪着宝石,全是伴月的星星。 但是早晨的空气也好,鸟的欢歌 也好,可爱的大地上刚升的太阳 也好,带露的草、果、花朵也好, 雨后大地的芳香也好,温柔的黄昏 也好,安静的夜晚和低唱的鸟, 游行的月亮和闪亮的星光也好, 没有你,什么也不甜蜜。 生的欢乐,夫妻之间的爱情,夏娃的天真和温柔,不能写得更动人了。然而这段诗又是高度艺术的制成品。请看这后七行浑成一整个长句,意思要到最后才完全,于是“甜蜜”一词由于它的位置取得了非凡的强调力量。这满足了——也安慰了——我们读者的期望,同时又使我们感到有点惊讶。在这安慰与惊讶之间,意思更清楚了,又产生了不绝的余音。 《失乐园》的许多长处之一,是它有变化。主要的体裁是史诗,然而纳进了许多其它体裁:抒情诗,故事中的故事,,自传式的回忆,等等,这是一种丰富,也是一种变化。它的人物也有变化,一开始主角是撒旦,慢慢变成了亚当和夏娃,撒旦从有英雄气概的魔王变成了搞小动作的卑鄙的复仇者,而亚当、夏娃也经历了智慧和情感上的成长。在这种体裁和人物的变化中,密尔顿的语言也随着变化。他不止善于鸣响黄钟大吕之音,他也擅长低吟,小唱,真情的吐露,绝望中的悲喊,等等。上引夏娃之言就是她向丈夫诉衷情,所以听起来也就特别优美、甜蜜。 密尔顿把她写得温存,但又毫不轻浮。他的艺术是古典主义的艺术,讲文雅,平衡,自我节制,而在这一切之中求变化,表个性。试看这段引诗中的风景描写,都是用的带普遍性的一类词汇(草,树,果子,花朵,鸟之类),而不是特殊的某种树,某种花,什么鸟,什么果子(象后世现实主义小说家所会要求的那样)。要写辽远而新鲜的伊甸园,就得用这类普遍词汇,而不能出现橡树、忍冬、苍头燕雀之类,不能把它写成一个英国式公园,那样会把伊甸园地方化了,缩小了它的意义(同样地,但丁在描写天堂的时候,也是用的普遍性的、冲淡了或放大了的词汇)。 要运用这类词汇而又吸引读者,却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弄得不好,就变得平淡,一般化,或大而无当。靠什么来取得成功呢?简单说,一靠构思,二靠音韵,三靠把恰当的词放在恰当的位置。这第三点就是处理好句子的结构、排列以及进而组成段落的本领。密尔顿不仅是运词的能手,音韵的大师,也是结构的巧匠,因而才有上面所提到的后七行的“圆周式”结构,即到七行之末,圆周才完成,真意才郑重托出。他之所以要在《失乐园》中运用白体无韵诗,他之所以要创造连贯若干行、一写到底的长诗段,就是为了要在结构上更伸缩自如,更适宜于表达大片感情,在节奏上避免单调而趋向众调合鸣,从而使他的诗艺更胜任于表达他那伟大而丰富的主题。 亚历山大·蒲柏( Pope,1688- 1744)生平蒲柏出生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由于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学校要强制推行英国国教圣公会,因此他没有上亚历山大·蒲柏 过学,从小在家中自学,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的大量作品。他幼年时期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并过早的夭折(56岁去世)。柏从12岁即开始发表诗作,17岁时,经戏剧家威彻利(WilliamWycherley,1640-1716)的引荐,结识了当时伦敦的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并在斯威夫特的鼓励下以十三年功夫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Iliad,译成于1720年)与《奥德赛》(Odyssey,译成于1726年)。21岁时,蒲柏发表《田园诗集》(Pastorals,1709),并在以后的几年中先后发表阐述自己文学观点的诗《批评论》(AnEssayonCriticism,1711)和叙事诗《温莎林》(WindsorForest,1713)等。 蒲柏诗选整个自然都是艺术,不过你不领悟; 一切偶然都是规定,只是你没看清; 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 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 高傲可鄙,只因它不近情理。 凡存在都合理,这就是清楚的道理。 口气多么自信,近乎武断,对读者是在进行说教,这样的诗是容易引起反感的。然而不!我们感到的是一种愉快,因为诗人写得真是干净利落,整齐中有各种变化,每行分成两半,然而断处不一,音韵上有呼应又有对比,这就既有严格格式又避免了单调、机械。这也是最宜于推出警句的形式,特别是那种包含矛盾两面的警句——“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这段诗是由一系列警句组成的,全段实乃一大警句。而这些警句是包含了一个大道理的,即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蒲柏所传达的自信实际上是那如日方升的理性主义的自信。在这里,不仅形式同内容是一致的,而且新古典主义的诗艺同启蒙时期的思想结合起来了 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1757-1827 )生平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1757-1827 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两者都需要解释性或推测性的阅读。 从童年时代起,布莱克就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力,并且时常经历幻想。他说他曾看见过缀满天使的大树,曾见到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圣先贤,并给他们画过画像。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他的画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变形人体或表现他幻觉中所见到的人物。如他为自己的诗 “欧洲:一个预言”(1794)所作的插图(见图1)就是源自他的幻觉。据说,当布莱克住在兰伯斯时,他曾站在一个楼梯的顶端,看见过类似的一副幻象出现在空中。从这幅画面上可以看出:混沌初开,一个裸体老人白发白须飞扬,伏在一个黄边红里的圆形物体内,伸出左手,在用一幅巨大的圆规测量下面的一片沉沉黑暗。这位神秘的老人显然是《圣经》里的上帝耶和华。在《旧约·箴言》里有一段“智慧”所说的话,可以佐证。这幅画不仅构图和色彩都带有一种梦幻般的神秘感,而且用意也不是写上帝的伟大。它表达的是上帝的邪恶,因为他创造了一个黑暗的世界,那幅圆规看起来像是黑暗的暴风雨之夜霹雳的电光。所以他只能是邪恶之神。 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图2这幅名为《怜悯》的画,就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场所作的插图。麦克白在即将弑君夺位时,内心充满犹豫和矛盾。他说:“怜悯像一个赤条条的在狂风中飘游的新生儿,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天风。”布莱克在这里构想了一个神话般的场面:在深沉的夜幕下,“怜悯”这位充满慈悲的人物,骑着一匹飘逸的白马“太虚使者”,无声无息地掠过夜空。大地上躺着一位刚刚生产的母亲。她非常虚弱,无力照顾新生的婴儿。“怜悯”关切地俯下身去,张开双臂迎接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幼小但充满活力的新生儿,从大地母亲身上一跃而起,扑到“怜悯”的怀中。在“怜悯”的身后,有一个夜的使者,正张开手臂飞翔着,静静地掠过夜空。整个画面显得那样宁静而深沉,充满着夜的神秘感和博大的包容性。无边的夜幕,掩盖着无数的罪恶、不幸、欢乐、忧伤、生命和死亡、温柔与狰狞······所有的一切,都在它的包容下沉寂,构成了深不可测的神秘内容。 布莱克一生都保持着宗教、政治和艺术上的激进倾向。他浓厚的宗教意识、艺术家的天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给他的诗歌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使它的诗歌具有明显的宗教性、预言性、哲理性和艺术性等几大特点。他对英国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所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前期诗作主要包括《诗歌素描》(1783)、《天真之歌》及《经验之歌》等。这一时期的诗作,语言上简单易懂,且以短诗为主,音节也能短则短,题材内容则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主;而后期的诗作篇幅明显增长,有时长达数百乃至上千行,内容也明显地晦涩起来,以神秘、宗教,以及象征为主要特征。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密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笔者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在英国剑桥大学访学期间发现: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专馆,且馆藏十分丰富;仅在2002年米迦勒学期(MichaelmasTerm)剑桥大学英文系的课程表中,就有三门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它们是:“威廉·布莱克”、“布莱克的复合艺术” (Blake sCompositeArt)和“布莱克的微细特例”(Blake sMinuteParticulars)。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王佐良教授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格律、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他的作品里还有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东西。他经得起不断发掘。很可能,今后人们还会从他的作品中发掘出很多新的东西。 布莱克诗选伦敦 我走过每条独占①的街道, 徘徊在独占的泰晤士河边, 我看见每个过往的行人 有一张衰弱、痛苦的脸。 每个人的每声呼喊, 每个婴孩害怕的号叫, 每句话,每条禁令, 都响着心灵铸成的镣铐。 多少扫烟囱孩子的喊叫 震惊了一座座熏黑的教堂, 不幸兵士的长叹 化成鲜血流下了宫墙。 最怕是深夜的街头 又听年轻妓女的诅咒! 它骇住了初生儿的眼泪, 又带来瘟疫,使婚车变成灵柩。 谁会想到,这位手工匠人竟会对“专利”一事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如此透彻的 了解,把它同雾伦敦街道上的出卖肉体的青年妇女联系起来了! 而且他不是毫无变化。同样写得简单,稍后的《经验之歌》(一七九四)就远比 最初的《天真之歌》(一七八九)要深刻沉痛,有时两集各有一首同样题目的诗,但 意境截然不同,如两首《耶稣升天节》就是。初期固然写得简单,到了后期则诗风 一变,不再写儿歌似的短诗了,而写几百行上千行的长诗,诗行本身也突然伸长, 过去是七八音节一行,后来则是十四五音节一行,滔滔向前,形成诗的洪流,而韵 律也如呼、如唱、如念符咒,内容也复杂起来,神秘的、象征性的东西大量增加, 但主题则仍然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神魔之争,建立天国的艰辛,失去天真的灾难,为 了取得“经验”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经验的代价是什么?能用一曲歌去买它么? 能用街头舞去买智慧么?不能!要买它 得交出人所有的一切,妻子、儿女统统在内。 智慧的出售处是无人光顾的荒凉市场, 是那农夫耕种而收不到粮食的干枯田地。 在夏天太阳照耀下取得胜利是不难的, 在葡萄丰收时坐在满载粮食的大车上唱歌也不难, 劝受折磨的人要忍耐也不难, 拿审慎的规则去劝无家的流浪汉也不难, 同样不难的是在冬天听着饿鸦的号叫, 当自己身上血管里流着热酒和羔羊的骨髓的时候。 不难的是向发怒的风雨雷电大笑, 是听狗在冬天的门外狂叫,或狐狸在屠宰场上哀鸣, 是看每阵大风吹来天使,每声雷轰带来祝福, 是从摧毁仇人房屋的风暴里听到爱的声音, 是庆幸霜冻冻坏了仇人的庄稼,病疫夺走了仇人的儿女, 而我们自己有葡萄和橄榄遮住门口,有子孙送上花果。 这时候谁会记得呻吟和哀愁,记得磨房里干苦活的奴隶, 锁链下的俘虏,牢狱里的穷人,战场上的士兵, 谁管他头破骨折,倒地呻吟,羡慕四周的死者都比他幸福! 身居繁荣的帐幕而庆幸是不难的, 我也能唱歌,能庆幸,但我却不干! ——代拉,即四佐亚(第二夜) 但是要等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更完备的布莱克诗的版本才出现,几本重要的论著(如N.费赖依的《可怕的对称》、D.欧德曼的《反帝国的先知》)也发掘了他后期诗作的意义,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诗史上最伟大的五六位诗人之一。这种地位的变化,表明不同时期人们诗歌趣味的变化,但也因为布莱克确实成就卓越,经得起不断发掘——很可能,今后还会发掘出许多新的东西来。 ① 原文charter’d意义复杂,至少有两解:1.享有商业专利权的,如说chartered bank(特许银行);2.有正式文书为据的,如说an Englishman’s chartered rights或chartered liberty,即英国人民所享有的由国王用书面保证的自由权利。此处译文暂从第一解。 读诗随笔 王佐良 《读书》1987年第1期,总第94期 -- Man hands on misery to man. It deepens like a coastal shelf. Get out as early as you can, And don't have any kids yourself.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