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桑科 |
释义 | 简介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1科。灌木,枝有棱。单叶,对生或轮生,无托叶,花两性或单性,整齐,单生于叶腋或成总状花序;萼片5,覆瓦状排列;花瓣5,小于萼片,内侧有龙骨,肉质,宿存,果期增大;雄蕊10,分离,或与花瓣对生的5枚花丝合生于花瓣的龙骨上,花药大,纵裂;花粉近扁球形,具3孔沟,外层厚于内层,内孔横长。心皮5,稀至10,离生,各有1悬垂的倒生胚珠,花柱分离,线形。果实原为各个瘦果,因多少为肉质增大的花瓣所包围而似核果;种子有直伸的胚和少量胚乳,或无胚乳。染色体基数x=10。 仅1属15种,星散分布自地中海至日本、新西兰、墨西哥至智利。 中国有3种:①马桑(见彩图),分布于西南部、及湘、鄂至陕南,国外见于印度、尼泊尔;②台湾马桑,产台湾;③草马桑,分布于西南部,国外也见于印度、锡金。 马桑科 全株含有毒的马桑内脂 (coriamyrtin),吐丁内脂(tutin)等,并能传到马桑寄生(有时误当桑寄生用后发生中毒)上,果实的毒性更强,误服后,轻者头痛、胸闷、恶心呕吐,重者遍身发麻,心跳变慢,昏倒、抽搐、进入昏睡状态。但根、叶可作外用药。此外由于树皮富含树皮酸,果实含黑色染料,尚可利用于工业方面。种子油脂含一种特有脂肪酸,可作高级润滑油。 本科和其他各科的关系极不明了,有不少植物学者将其列入无患子目(Sapindales);A.克朗奎斯特将其列入毛茛目(Ranunculales);А.Л.塔赫塔江将其列入芸香目(Rutales);R.F.索恩将其列入蔷薇目(Rosales);J.哈钦森则立为马桑目(Coriariales)。 桑科介绍桑科(Moraceae)是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金缕梅亚纲(Hamamelidae)、荨麻目(Urticales)的1科。 科属分布桑科约40属、1000种,主要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少数属种分布于北温带。中国有见血封喉属(Antiaris)、菠萝蜜属(Artocarpus)、构属(Broussonetia)、柘属(Cudrania)、水蛇麻属(Fatoua)、榕属(无花果属)(Ficus)、橙桑属(Maclura)、牛筋藤属(Malaisia)、桑属(Morus)、鹊肾树属(Streblus)等16属160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以云南南部为最多,少数分布于北部和西北部。 桑属及榕属中有少数种是中国特有。 形态特征桑科植物多为乔木、灌木,有时藤本,稀为草本,有刺或无刺,有或无乳状液。单叶互生或对生,全缘或具锯齿或分裂;托叶早落。花小,单性,异株或同株,雌雄花常密集为头状花序、聚伞花序、葇荑花序。花序托开张或封闭,有或无花被,无花萼和花瓣之分;雄蕊与花被片同数且与彼等对生,通常4,稀1~8。花丝在花蕾时内折或直立,有或无退化雌蕊,子房上位至下位,或陷入花序轴内,花柱2或为1,柱头2裂或不裂,子房1~2室,每室有胚珠1颗,倒生或弯生,柱头1~2。果为核果或瘦果,分离或与花序轴合生,形成聚合果,种子有或无胚乳,子叶褶叠、对称或不对称,胚根长或短,弯曲或直立。叶表皮下有或无钟乳体。 各属染色体基数x=12,13,1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