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伯温与哪吒城
释义

传说北京建城之前,是苦海幽州孽龙的地盘,燕王想在这里建城,就请刘伯温和姚广孝分别做出规划。结果,两人不约而同地画出了一座“八臂哪吒城”。故事尽管是虚构,但为什么会把哪吒与规划京城扯上关系?这个传说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历史根据?本书追索故事的来龙去脉,以浅白的文字呈现学术考证,不仅为历史与民俗研究开辟蹊径,也为大众读者提供一部奇趣的通俗历史读物。附录的民间故事及珍贵图片,皆为研究北京城的重要参考资料,生动翔实,妙趣横生。

刘伯温与哪吒城

作 者: 陈学霖 著

出 版 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180000

版 次: 1

页 数: 210

印刷时间: 2008/07/01

开 本: 16开

印 次: 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108028488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文化 >> 地域文化 >> 京派文化

定价:¥36.00

内容简介

民国初年以来就流传着一个神奇怪诞的民间故事:说北京在建城之前,是苦海幽州孽龙的地盘,燕王想在这里建城,就请刘伯温和姚广孝分别做出规划。结果,两人不约而同地画出了一座“八臂哪吒城”。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因为明北京城是永乐年问建造的,刘伯温早已谢世,姚广孝亦无参与,而且哪吒是个佛教和小说中的神异童子,怎会与规划京城发生关系?然则,这个传说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历史根据,何故能引人入胜、家喻户晓、久而不衰?本书作者研究刘伯温的传说经年,钩稽史籍文集、释典及小说笔记,追索故事的来龙去脉,以浅白的文字呈现学术考证。

作者简介

陈学霖,生于香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院及历史系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史系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现为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学系特聘中国史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为宋金元明史,中英文专著共十余本。近作为《明代人物与传说》(1997)、China and the Mongols(1999)、《明代人物与史料》(2001)、《金宋史论丛》(2003)及Legends of the Building of Old Peking(2008)。

目录

柳序

缘起——自序

补记

前言

北京建都和都城传说

“刘伯温制造北京城”传说

“哪吒城”故事的传播

北京城建置的沿革

一 从蓟城到幽州城

远古至燕国的蓟城

秦汉的蓟城

隋唐的幽州城

二 辽金的燕京城

辽代的南京城

金代的中都城

三 元代的大都城

蒙古崛兴与建都燕京

刘秉忠营建大都城的贡献

大都城的规划与建置

大都城水利的发展

四 明代的北京城

明太祖营建南京、中都城

永乐帝迁都建造北京城

北京城的设计与建置

北京城的规划与特色

北京城的水源问题

五 清代的北京城

紫禁城的扩建和制置

京城的规划及管理

西郊园林的营建

郊区水利的发展

京城多元化的特色

清朝后期的变化

元代大都城建造的传说

一 刘秉忠建大都城的传说

二 “那吒城”传说溯源

那吒的出身与蜕变

那吒降龙治水的传说

刘秉忠建上都城的传说

那吒故事在民间的展开

三 那吒传说对北京城的影响

明代北京城建造的传说

一 “哪吒城”传说的源流

Werner所传刘伯温建城故事

金受申所传“哪吒城”故事

Lewisohn所传“哪吒城”故事

又一刘伯温建城故事

刘伯温、姚广孝等建城故事

二 刘伯温的勋业与传说

刘伯温的生平与勋业

刘伯温的传说溯源

三 “哪吒城”传说的剖析

传说产生的历史基础

传说何故嫁名于刘伯温?

余论

传说诠释的理论架构

传说所见大小传统的交融

传说研究的现代意义

附录:资料篇

引用及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北京城建置的沿革

一、从蓟城到幽州城

远古至燕国的蓟城

首先,应将北京城建置的沿革,从远古作一简述。现在的北京位于河北省西北角,通称北京小平原之上,西、北和东北三面群山围绕——北依燕山山脉,西方有太行山,状似围屏,只有正南一面向广阔的华北大平原展开,形成一半封闭的海湾,有“北京湾”之称。小平原背后,因为崇山峻岭横亘,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一极大障碍,幸而有两个峡谷:东北角的古北口、西北角的南口,形成了南来北往孔道。古代之时,小平原的东南一带水网稠密,淀泊和沼泽星罗棋布,因此又构成通往南北的天然障碍。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古代从大平原北上或是从小平原南下,都必须通过横亘中央的主要河流,今日称为永定河(古名灅水、桑干、卢沟河等)的渡口,然后取道往南北各地。本来,这里应是最适宜产生城市聚落的地点,但因为夏季河水泛滥无常,影响交通居住,故此旅客商贩便迁移到较北离渡口最近、不受洪水威胁的一带聚市。这个便是后来建置都城,为北京作为首都尊下基础的地区。

从历史记载所见,这个地区在传疑的三代属于幽都或幽州,到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时隶属燕国;及武王分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召公爽于北燕,既而燕盛并蓟,便迁都其地,故城就在今日的北京范围内。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燕是七雄之一,蓟因此成为重要都邑,城墙遗址大约在今日北京广安门附近。战国时代的蓟,除是燕之都邑外,又是北方的交通贸易枢纽,俨为当世“富冠天下”一名城。近人考定蓟城是在公元前1057年成为燕国的都城,以此上推,北京建都便可说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封建为郡县,燕被分作六郡,蓟遂变为广阳郡治所,成为镇守北边抵抗游牧民族入侵一重镇。从此时至唐朝末年的一千余年间,蓟城的任务都没多大变化。每逢中原汉族统治者势力强大,要向北方开拓疆土,蓟便是经略东北的基地;反之,当这些统治者势力衰弱,游牧民族乘机觊觎,它就变成汉族王朝军事防守的堡垒。到了镇防瓦解,边区被异民族占据,蓟城由于地处华北大平原北方的门户,遂成兵家必争之地,甚至成为入侵者进一步南下的据点。

秦汉的蓟城

从秦到唐这一千年间,蓟城的地位虽无基本改变,但是它的发展却经过几段重要历程。首先在秦朝统一之后,始皇帝为要巩固中央集权,曾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在全国修筑驰道,其中一支便通达远在东北的蓟城,不仅用以加强对地方控制,而且又有重要军事意义。还有,为要抵御匈奴等游牧民族入侵,始皇帝驱使役夫近百万,自西北临洮(甘肃岷县)起点,沿着战国秦、赵、燕所建的旧边墙至东北的辽东,建筑长城万余里。这一来,蓟城便为长城以南一军事要地。

汉朝代兴,始初重建燕为封藩,继而废藩国置幽州刺史领广阳郡,皆以蓟为治所,随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除一二例外,都是如此。从两汉至魏晋,蓟城不单是边防战略重镇,又是北方经济都会,沟通四方的商业中心。《史记·货殖列传》尝言:“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在这几个朝代里,蓟城因为华北平原气候干燥,雨量失调,常遭水旱灾害,地方郡守为要发展农田水利,解决民生问题,曾在城郊进行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最早的就是在公元250年曹魏时代,由征北将军刘靖主持修建的戾陵遏和车箱渠。戾陵遏是一座拦水坝,建筑在现今石景山(古梁山)南麓的永定河上。(另有学者认为应系建于石景山北麓与黑头山之间。)车箱渠则是一条引水渠,凿通后把由戾陵遏分出的河水,顺地形导疏注入蓟城西北高梁河之上源,然后沿河两岸再开支流,灌溉土地凡两干顷。至262年,郡守又重修戾陵遏,将丰沛的河水注入高梁河,并在河之上游自西而东,增辟一水道东趋今日的(潮)白河(古潞水)。这一水利建设,不但增加农田灌溉面积,而且沟通蓟城东西、相去四十公里的两大天然水系,对后代北京城的水源开发有很大的作用。到了南北分裂的北朝,蓟城沦落于游牧民族的统治,由于军事形势关系,变为儿个政权的都城,直至隋代统一为止。例如从公元350至370年间,蓟城是鲜卑慕容部所建立之前燕的政治中心,而此后半世纪,它除却处于氏族前秦统治下的十余年外,一直是慕容部的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和新都邺城(河南安阳)之间的交通枢纽。慕容隽曾在城内修建太庙和宫殿,义征今日东掖门下铸铜马一座,足见当时统治者对蓟城之重视。

隋唐的幽州城

从隋唐时代开始,由于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转变,蓟城有显著不同的发展,对后代统治者建都有很大的影响。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更定疆域,仍设幽州(583),未几炀帝废置改立涿郡,亦以蓟为郡邑。在隋朝统治下,这一地区再次成为北方边防的重镇。炀帝向东北扩张势力,先后三次远征高丽,都以蓟城为兵马粮饷集中地。此外,这座古城在隋代亦有重要经济意义。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利用古邗沟与淮水把长江和黄河沟通;其后四年,又开凿永济渠,利用沁水(在河南西北)南通黄河,北达蓟城。故此,在用兵高丽时,四方舟楫都是经行水道,携备粮饷,直到蓟城然后分发出征。唐朝肇创后,复涿郡旧名幽州,蓟仍为治所,所以又称幽州城,此后有盛大的发展。一方面它依然是北方军事重镇,如太宗贞观十八年(644)讨伐高丽,便在蓟城聚兵誓师;但另一方面,其地区变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中心。唐代幽州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城墙高峻,开十门,城内划分为若干坊,四周筑有围墙,出入口又有坊门和楼门,成为中古之典型州城。由于经济发展蓬勃,幽州城内各行业十分兴旺,城区北部设有固定的商业和手工业区,称“幽州市”。随着州城的发展,幽州又成为北方佛教中心,不独附近的山麓凿有无数石窟,保存精心雕刻的石经,而且近郊也兴建不少著名寺庙,许多这些唐代有名的古刹,千年来屡经翻修或重建,一直保存到现代。

二、辽金的燕京城

辽代的燕(南)京城

唐朝繁盛的幽州城,到了五代藩镇割据中原,发生剧烈变化。李唐覆亡以后,幽州地区先后陷落于后梁(907~923)和后唐(923~936)两个军阀政权,他们都设立节度使,实施军事管制。936年夏,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要篡夺皇位,不惜求援于在辽东崛起的契丹族,愿意割让以现今北京、大同为双中心的燕云十六州,作为出兵酬偿。石敬瑭废立成功,是年底契丹主耶律德光(太宗)册封其为后晋皇帝(936~943)于大梁(河南开封),但因为丧失幽燕州郡,石晋无险可恃抗拒契丹陵夷,946年底便被敌骑攻陷都城而灭亡。耶律氏在取得燕云地区后,即诏以皇都为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升幽州为南京(后称燕京,隶析津府)。改南京(今辽宁沈阳)为东京,到降服后晋翌年(947),便建国号名大辽。契丹原是游牧民族,逐水土而居,初不重视城郭,既然为了统治需要建立两座京城,何故又要在幽州设置陪都?这个决定,固然因为利用该处地理优势,作为南侵的基地,但与华北的经济发展亦有关系。原因是契丹族自从据有燕云十六州,疆域大大扩张,而且新增拓的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经济文化远远超越契丹本部,故有营建幽州为陪都,以加强控制的必要(后来因为新形势的需要,又添设中京和西京,共成五京)。契丹自建国后雄视北边,但不到二十余年,赵匡胤废后周,开创宋朝于汴梁(开封)(960),南北由是变成对峙之势。宋代君主一直想从辽国夺回幽燕地区,可是经过多年战争和媾和都不得逞。到了真宗,契丹大军压境,订下丧辱的“澶渊之盟”(1005),岁输贡币缔结弟兄之国,更把收复的希望断送。因此自从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幽州便沦入外民族手中,一直至明朝才回归汉人统治。

在辽朝统治下的南京,到了10世纪末季,由于种种关系,已成为华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镇。它是当时北方最大的城市,规模为五京之冠,但基本上是沿袭唐代的城址建筑加以修缮,直至兴宗重熙五年(1036),建国差不多一百年,才开始重建宫阙府署。根据《辽史·地理志·四》所载,南京城周三十七里(疑为二十六里之讹),城墙高三丈,宽一丈五尺,有八座城门。皇城在大城西南隅,幅员五里,有内外三门,内有宫殿与供皇帝游幸娱乐的球场、内果园和泛舟游览的湖泊。由于地理形势关系,京城十分繁华,人口号称三十万,除却汉族,还有许多异民族寄居其间。城中划二十六坊,街巷、坊市、廨舍、寺观,井然有序。城区北部为商业中心,不但集中各地的海陆百货,而且与中原地区维持密切关系。此外,因为幽州在隋唐时已是释教中心,契丹统治者也极为崇信,辽代南京的佛事十分兴盛。京城内外建有大量寺庙殿塔,规模宏丽,造型精巧,不少著名建筑都幸免战火的摧毁留存至今,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燕京城的发展,到了12世纪初叶,由于女真族崛起东北松花江流域,在完颜部族长阿骨打的统领下推翻契丹的统治,有了重大变化。1115年春,经过一连串对辽朝战争的胜利,阿骨打正式称帝(太祖),国号大金,建都于辽东会宁府(后称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女真的兴起与北京的扩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后来金主亮(被弑后贬为庶人,随改封海陵郡王)迁都其地,奠定燕京为今后统治中国的首都。始初几年,燕京数度遭战火的洗礼。徽宗政和八年(1118),宋室乘着女真的胜利,遣使与金主结盟夹击辽国以湔雪耻辱,两年后约成,协议双方用兵以长城为界,辽亡后金将幽燕地区归还,宋仍以原来输纳辽朝岁币给予金国。此后金兵势如破竹,1123年初攻下南京,占据幽燕地区。宋室随要求归还所允土地,但是阿骨打渝盟,苛索百万缗额外“代税钱”始肯交还燕京六州;金人又同时乘机毁坏城垣,搜括人财,结果宋朝只得一座残破空城。1125年春,太宗吴乞买嗣位不久,女真剪灭辽国,继而卷土重来再取燕京,渡过黄河,年底直逼宋都汴梁。徽宗引咎仓惶让位其子钦宗,改明年为靖康元年(1126)。钦宗随割地纳款求和,然金将拒绝,十二月攻陷汴京,将二主及宗室三干余掳去,掠夺金银财物无数,北宋由是覆亡。此后女真雄据华北,徽宗子高宗移跸临安(浙江杭州),借长江天堑延续赵宋命脉,是为南宋。

金代的中都城

自从阿骨打开国,金朝统治者从吴乞买至熙宗亶皆以上京为首都,但到完颜亮篡位(1149),改变统治中原的政策,便将都城移到燕京。这些转变,与金朝政治的发展和疆土扩大有很大关系。当金人重占燕京后(1125),即用前辽朝汉人宰相刘彦宗、韩企先等,在其地设置中书省和枢密院,后来改设都元帅府和行台尚书省,由宗室将领统筹,负责汉地军政事宜。到了降灭北宋,金主忧虑朝廷力量薄弱,不能控制中原,于是设立傀儡政权,先后册封张邦昌为楚皇帝(1127)、刘豫为齐皇帝(1130~1137),管辖华北,作为缓冲权宜。这两个地区因此成为女真统治汉地的中枢,但是大权旁落宗室将领之手,到完颜亮弑杀熙宗篡位才改变形势。金主亮(海陵王)是女真汉化最深的皇帝,为要达成专擅和统一中国的野心,登位后厉行中央集权,采取一连串急剧的措施,其中影响深远的是把京师迁到燕京。迁都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上京偏处一隅,交通不便,而且土地贫瘠,不足为拓展王朝的都城;反之,燕京位当华北中央,地广土坚,人物蕃息,正是统一天下的理想京师。天德三年(1151)春,海陵便任命汉臣张浩、卢彦伦等设计规划,在辽旧城的基础上营建新都宫城。工程浩大,时间逼促,动用役夫百余万,耗费金银钱财物资无数。贞元元年(1153)三月,新宫落成,金主诏令迁都,改燕京名中都,更析津府名永安(随改大兴),汴梁为南京。自此之后,燕京便成为统治中国的首都,虽然金主亮于正隆六年(1161)为要配合侵略南宋,迁都到汴梁,但未几因征伐丧师为部属所弑,嗣位的世宗(乌禄)和他的后人仍以燕京为京师,因此继续促进它的发展。

金中都的营建有两方面值得注意:它不仅是在北京原始聚落旧址上发展的最后一座大城,为未来统治王朝的首都奠下基础,而且是利用辽南京城旧址,参照北宋汴京的规制而建造的都城,因此在城市建筑史上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新建的中都城凡三重,最外面的大城在东、西、南三面都比旧城向外扩张,只有北城墙未有移动。大城周长三十七里余(据50年代的勘测是18690米),位置相当于今日北京宣武区西部的大半,略呈长方形,每边开三门,共有十二门(一说北面有四门,故共为十三门)。大城中部的前方为皇城,内有宫城,宫城西则为风景秀丽的苑囿。中都城设计最突出的,就是刻意把发源城西的西湖,即今日莲花池中间、一条名洗马沟的小河圈入城内;一方面利用这条河的水源,开凿环绕大城的护城河,另一方面又把河水引入皇城西部,造成一座优美的御用园池。都城内规划整齐,共分六十二坊,东边二十坊,西边四十二坊,设两县(大兴、宛平)分治。中都建成后,金主亮曾下令征调四方之民充实京师,人口因此大增,据说大兴府共有户二十二万五千余,较辽代增加一倍以上。城中北部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设有官吏征收赋税,管理市场。居住于新都城和往来贸易的塞外民族甚为复杂,包括有来自西域的回鹘商人;因此,中都又是金朝的商业贸易、中外交通往来的重要城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