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津驿 |
释义 | 临津驿指古代设置在安徽省铜陵顺安镇的专供传送公文的使者换马、就餐和过往官员憩息、住宿的驿站。这种古代的驿站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招待所,兼具交通和邮递的功能。顺安镇是顺安河通江的“水口”,设在顺安得驿站水陆交通均得天独厚,故名临津驿。 中文名:临津驿 类型:古代驿站 所在位置:安徽铜陵顺安 设立日期:约公元638年 基本信息史载,唐初 ( 贞观年间,公元 638 年左右 ) 朝廷就在今天的安徽铜陵顺安镇设立了这种驿站。驿站有一定的资产设备,如房屋车马和住宿设施等。驿站设有驿丞一人,是九品小吏,起码的官员。 当时为什么把驿站设置在顺安呢 ? 主要原因有三条:①古镇有基础。由于中国的早期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是在北方。长江沿江江南较具规模的集镇不多,顺安古镇建镇于东晋,至唐已有 200 多年,且原是定陵县县治所在地,基础较好。②交通较方便。顺安镇地处南 ( 京 ) 浔 ( 九江 ) 古道中段,沿江江南通衢,且有顺安河上连内地山区,下通荻港长江,顺安镇正是顺安河通江的“水口”,水陆交通便利。③矿冶正兴旺。唐初是古铜都矿冶兴盛时期,顺安这一大片遗址的矿冶工业,当时正兴旺发达。矿冶经济的发展,无疑也是设置驿站的原因之一。 相关诗词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 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 这首七言绝句,是北宋名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于北宋元佑年间 ( 公元 1086 前后 ) 辞去宰相,来铜陵寓居于大明寺 ( 荆公书堂 ) 所作的“顺安临津驿” ( 各种版本的宋诗集和历代铜陵史志,均有辑录 ) 。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是描绘顺安的景色。阳春三月,细柳含烟,盛装男女,嬉逐花前。后两句诗人却把古镇与当时的北宋京都汴梁 ( 今开封市 ) 最繁华的“金明池”大街相媲美。说看到了顺安的繁华,就想了京都“金明池”大街,红男绿女,熙熙攘攘的情景。可是当时的顺安镇,仍只不过是户不上千,人不过万的沿江小镇,诗人因何如此作比呢? 这从全诗所描绘的时间地点和情景中,不难看出,诗人是面对人群欢快,买卖兴隆的三月三集市庙会,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所作的艺术比喻。不仅合情合理,抑且史有依据。这首千古绝唱,正好历史地证明了早在北宋时期,古庙会即已相当辉煌。 临津驿历史顺安临津驿,历史上还曾经接待过许多历史名流,留下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人文遗迹。 一、唐天宝十三年 ( 公元 754 年 ) 李白自南陵来铜陵游览“五松山”。顺安是南 ( 京 ) 浔 ( 九江 ) 古道的中站,临津驿是唯一官办的宿处,李白自应下榻如此。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上元二年 ( 公元 761 年 ) 李白流放遇赦,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辗转于宣城、当涂、铜官山 ( 五松山 ) 时,多次经过顺安,驻足于临津驿。 二、北宋宝元二年(公元 1039 年)宋相王安石,微时在大明寺(逢原堂)读书,常与友人来临津驿游玩,后来熙宁九年至元祐元年(公元 1076 — 1086 )王安石辞相后,多次来铜陵讲学,仍寓居于大明寺、临津驿,并写下许多诗文。特别是《题顺安临津驿》这首哙灸人口的七言绝句,是三月三古庙会,早期繁华的唯一文字见证。 三、宋宝元二年(公元 1039 )铜陵石洞耆人,北宋“知枢密院事”(宰相)盛度,告老还乡,由南京返回石洞耆(天门镇)路过顺安,驿承曾率全镇百姓隆重迎送,盛度在此下轿,向乡亲致谢。对此,民间传说至今仍津津乐道。 四、宋时贵上耆 ( 今钟鸣镇 ) 林学家陈翥和新桥凤凰人翰林院著作郎胡舜元等,经常小憩于临津驿。 顺安临津驿关于此类人文故事颇多,只因年久失传,需要深入挖掘。 顺安临津驿设置遗址“临津街”,一千四百多年,至今仍未改名。有关故事传说,民间流传颇多。其中有一个“倚马餐”的传说,就很有意思。相传,顺安临津驿有一种“倚马餐”是专供传送公文的使者,一边换马,一边能很快吃完,节省时间的快餐。有一年冬天突发天灾,大雪封门,老百姓绝粮断炊,各路官府都派使者前往当时的江宁府 ( 南京 ) 告急求救。可是没有一路能够准时到达,都是因为天气太冷,不是人伤,便是马病。只有铜陵这一路没出问题,得到了朝廷及时拨来的赈灾粮银,铜陵人民幸运地度过灾荒。江宁府官员问使者,别的地方“送报子”都不能来,你们为什么能顺利到达。使者回说:“在顺安临津驿换马时吃了倚马餐。”因为“倚马餐”是药膳,秘方不得而知。但从味道辛辣芬香上可以品味出,主味是铜陵的老姜。老姜温中逐寒,回阳救逆,正好对症,战胜了严寒,把求救文书按时送到。这虽然是个民间传说,但却有一定的人民性、知识性和地方特色,还有一点经济价值,所以辑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