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历史轴心期 |
释义 | “轴心时代”或“轴心期"概念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一个跨文化研究的概念,用以指称公元前500年前后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突破现象。 雅斯贝尔斯说:“对我们来说,轴心期成了一个尺度。在它的帮助下,我们衡量各种民族对整个人类历史的意义”。轴心时代作为一个“唯一性的事件”,在人类历史共同的总进程中清清楚楚地占有它“唯一性”的位置,而且,它还具有“交流人性”和“延续人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我国有学者称这是一个创造了“元典”的时代,是一个在它之前都“趋进”它,在它之后都“回味”它的时代;“一个民族的中心价值大体是在这一阶段定型的,而这些价值对该民族此后的发展则起着范畴的作用”。 普世价值就寓于轴心时代之中。 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即轴心时代概念,是针对占据西方历史哲学主流的基督教的历史哲学(以耶稣的降生为轴心)的缺陷提出来的。我们知道,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说的一段话揭示了大多数西方人的“历史观”: 上帝只有被认为是“三位一体”以后,才被认为是“精神”。这个新原则是一个枢纽,“世界历史”便在这枢纽上旋转。“历史”向这里来,又从这里出发.但雅斯贝尔斯明确地指出,基督教仅是其教徒的信仰,而非全人类的信仰。因此,这一普遍历史观的缺陷在于,它只能为虔诚的基督徒所承认。换言之,西方的历史观不具备“普遍性”。因此,超越和突破西方历史观的狭隘性,找到一个“即便在经验上不必是无可辩驳和明显确凿的,也必须是能使人领悟和信服的,以便引出一个为所有民族——不计特殊的宗教信条,包括西方人、亚洲人和地球上一切人——进行历史自我理解的共同框架”就是必要的。正是基于这一动机,雅斯贝尔斯要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即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的精神过程中寻找历史的轴心。他发现: 正是在那里,我们同最深刻的历史界限相遇,我们今天所了解的人开始出现。我们可以把它简称为“轴心期”。 这个“轴心期”,即我们所欲研究的轴心时代。 客观地说,关于古代世界中几个主要文明(或文化)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都经过了一次精神的觉醒或跳跃的思想,学术界早已有此共识,它并不是雅斯贝斯个人的独创。我们发现,西方学界第一次注意到“轴心时代”这个历史现象是十九世纪初叶。当时,法国的东方学家亚贝尔·雷慕沙已注意到公元前一千年间,在古代东西方几个主要文明的区域里,大约同时发生空前的思想跃进。十九世纪中叶,德国学者拉苏斯在他的论著里《历史哲学新探》和维克多·冯·施特劳斯在对老子做评论时已经把这个现象提高到历史哲学的层次去反思。 雅氏的新说法基本上是在韦伯的比较宗教史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突破”这一观念实际上也早已涵蕴在韦伯的著述之中。1963年菲施贺夫译韦伯有关宗教社会学的著作为英文,帕森斯为该书写了一篇很长的“引论”,对“突破”的观念作了重要的发挥,稍后帕森斯自己写《知识分子》一文又继续阐释此义,并提出“哲学的突破”概念。毋宁说,雅斯贝尔斯的真正贡献是把轴心时代及其突破的问题提得更尖锐、更集中、更系统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