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环壕聚落遗址
释义

§ 简介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环壕聚落遗址 2005年初,在洛阳市洛南新区道路工程建设中,市文物部门在开发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普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普探时在洛龙区王圪垱村南发现一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此前未见任何记载,根据古文化遗址命名原则,命名为王圪垱遗址。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年代跨度约相当于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早期阶段。2005年试掘面积150平方米。

2006年3—7月,中石油一建公司在该遗址主体区征地100余亩兴建大学生公寓。为保护古文化遗产,同时又有利于洛阳市经济建设,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能在较小的面积内最大限度地了解遗址的文化全貌,根据发掘区地势开阔、遗迹现象分布密集的特点,考古队采用长探沟与大面积连续布方相结合。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5000余平方米,发现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和遗物,有灰坑、窖穴、墓葬、灰沟以及制作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600余件和大量动、植物遗骸。

通过试掘与发掘基本证实,遗迹现象在靠近古河道和环壕附近分布十分密集,而在古河道和环壕外均未发现早期文化遗迹,从而判定该遗址是以自然河道和人工环壕相结合的环壕聚落遗址。根据发掘,遗址原始地貌西部略高于东南,西北和东南地势略低。遗址地层堆积分5层,5层仅在局部地区存在。3层以上为唐宋以后晚期堆积,4—5层均为早期文化堆积,包含物基本相同,灰坑、窖穴、墓葬均开口4层之下,包含物亦同4—5层遗物相同或相近,年代也应大体相当,即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早期阶段。

§ 文物

地层及遗迹中出土文化遗物以陶器为主,打制和磨制石器较多,也有骨器、蚌器等。陶器质地以夹砂灰陶为主,约占出土陶片总数的60%,其次为泥质灰陶,约占总数的40%,另有极少量红褐陶和灰白陶片,还有部分陶片外部有白灰皮。纹饰以方格纹和篮纹为主,约占陶片纹饰的95%以上,其他还有指甲纹、绳纹、叶脉纹、刻划纹、篦点纹、菱形纹、弦纹、戳印纹、乳钉纹等。陶器器型以带耳陶罐、盘口壶、碗、盆、豆、陶纺轮、单耳杯、罐形鼎、折腹盆、双耳罐、双耳杯和平底罐为主,其余有三足器、圈足盘、尊、瓮、舟形器、陶乐器、双耳直腹罐、澄滤器等。石器有打制和磨制,打制多为石片,少量有二次加工痕迹,主要有石斧、砍砸器、刮削器等;磨制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钻孔石刀、石镞、石臼、砺石、石璧形器、石镰等。骨器有骨笄、骨针、骨镞、骨凿和经过磨制的鹿角等。蚌器有蚌镞、蚌镰、蚌饰等。

发掘共清理灰坑223个,其中新石器晚期灰坑197个。从口部形状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圆形灰坑均为口小底大,呈袋状,不规则形灰坑底部均呈凹底状。灰坑填土深褐并夹杂大量草木灰,包含较多田螺壳、兽骨、残碎人骨、陶片、石块以及大量的红烧土块等。此外灰坑中还有葬人现象,多为仰身直肢,也有俯身葬,骨架保存较完整。

墓葬32座,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13座,均开口4层下,与袋状灰坑存在较多打破关系,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未见葬具和陪葬器物。

灰沟23条,其中新石器时代晚期灰沟1条,略呈东北西南向纵贯遗址东部边缘(灰沟外未发现新石器时代遗迹),口宽6.5—7米,底宽4.5—5米,深2.2米,据钻探长300余米(南北出探区)。填土上部为灰土,土质疏松,下部为淤土,土较致密,均包含大连方格纹和篮纹陶片,并出土较多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骨骸等。

王圪垱遗址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通过试掘和发掘,并经初步对比研究分析,它不仅有浓厚的本土文化因素,并且还包含了一定的外来文化因素,它上承王湾三期文化下启二里头文明。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它恰好填补了豫西地区史前文化由龙山中晚期到二里头早期之间的空白,为河洛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又一处可资借鉴的古文化遗址。试掘和发掘虽然均未发现房屋遗迹,但在一些灰坑填土中发现的草拌泥块显示可能有房屋遗迹的存在。

探索夏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核心。夏王朝统治区域内的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根据对遗址内出土遗迹、遗物的初步分析,该遗址是伊洛河流域保存的一处十分完整的龙山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因此该遗址的发现与科学发掘将为中华河洛文明探源工程提供重要材料,同时也丰富了洛阳地区的文化底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