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埃瓦尔德·海林 |
释义 | § 经历 19 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医学,师从E.韦伯、G.费希纳、冯克(Otto Funke,1828-1878)和动物学家 Julius Victor Carus 同时还深受 J.缪勒的影响。1860 年或该校医学博士学位后成为莱比锡大学的生理学教授,1862 年或哲学讲师资格,在此期间他认识了实验心理学创始人 W.冯特,同时也开始了他的视觉生理学的研究。1865 年,他转入维也纳大学军事医疗 - 外科学院生理学系任教,在这里他除了继续视觉研究外,也转向生理学的其他领域,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成果就是他和 J.布洛伊尔共同发现的黑 - 伯反射 【2】。 1870 年改任捷克布拉格大学生理学教授,在这里,他一直工作了 25 年。1895 年再回德国莱比锡大学任教,之后一直在该校从事色彩理论的实验研究。 § 贡献 海林以感觉器官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而闻名,其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 1.空间知觉 19 世纪 6O 年代,海林专心从事视觉的空间知觉研究,提出了视觉的先天论学说,即人生来就能判断空间和深度。海林的说法与 H.赫尔姆霍茨的观点不同,赫尔姆霍茨的经验主义看法认为,人类的深度知觉是学习的。海林的论点不仅符合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的传统,也为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奠定了基础。 2.色觉理论 19 世纪 70 年代,海林致力于发展和赫尔姆霍茨的理论相反的颜色视觉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色觉相对论(opponent theory of color vision)。该理论认为:眼球的视网膜上有三组功能各异的锥体细胞,第一组负责感受明度,对黑白二色敏感;第二组对红绿二色敏感;第三组对黄蓝二色敏感。每一组锥体细胞所能感受到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所以各组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此颜色互补的视觉现象,可经由下述简单实验予以证明。 如凝视墙壁上的红色圆环半分钟,然后转向凝视旁边的白色墙壁,就会看见一个绿色圆环出现。如凝视墙上黑色钟框与白色钟面半分钟,然后转向凝视旁边空白的墙壁时,就会看见一个黑色镜面与白色钟框的影像出现。此现象称为负后象(negative afterimage)【3】。负后象现象形成的原因,乃是由于成对的锥细胞互补作用中产生的相对历程使然。因此,海林的色觉论也称色觉相对历程论。又因海林的色觉理论中,认为锥体细胞能感受红、绿、蓝、黄四种颜色,故又称色觉四色论。他的色觉理论对色盲现象提出了理论性的解释。他认为不能辨认红色的人,对蓝色和黄色的识别都没有困难。患色盲的人,多半都是同时对两种颜色无法辨识,不是红 - 绿盲,就是蓝 - 黄盲。此一现象的成因,也可从色觉相对历程论得到解释。 负后象 1 负后象 2 3.温觉研究 海林还论及温度感觉。韦伯以前曾认为皮肤温度的变化(从暖到冷)由皮肤基本温度的上升或下降而产生。海林提出,不是上升或下降而是皮肤的相对温度决定一个人感觉是暖还是冷。他说,如果一只手放在热水里,而另一只手放在冷水里,然后两只手都放在温水里,对比之下原先放在冷水里的那只手将显得更温暖。这说明两只手的皮肤已经适应了特定的温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