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光华
释义

§ 简历

1929年7月30日 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

1948~1953年1948年 入前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医学院医本科学习。1951年医学院改部队建制,改名第五军医大学,1953年毕业于军医大学医本科

1953~1960年 南京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寄生虫学研究室军医

1961~1978年 南京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军医

1978~1984年 南京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副主任

1981~1984年 南京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副主任军医

1984~1987年 南京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专家组副主任军医

1987~2000年 南京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专家组研究员

§ 恙虫病

吴光华发现和证实高湖纤恙螨为恙虫病的新媒介:恙螨是恙虫病的唯一媒介。由于恙螨一生仅幼虫刺吸而且只饱食一次,所感染的病原体只能经卵传递由后代传播,因此,确定媒介恙螨必须具备4项基本条件:

①流行病学证据:该种螨应为疫区的优势螨种,季节消长、分布场所与发病一致;

②有病原体的自然感染;

③具有叮刺传播病原体的能力;

④能经卵传递病原体。

1957年他和课题组在浙江南部山林地区以青田县高湖乡为中心的调查中未发现地里纤恙螨,却发现另一种未见报告的恙螨。该种螨形态与日本的富士纤恙螨(L.fuji)相近似,对是否为新种意见不一。

1957~1958年研究证明该种螨占当地鼠体恙螨总数的76.8%,为优势种;季节消长属夏季型,与居民恙虫病的季节分布呈一致关系;主要分布于山上草地,与当地居民感染恙虫病的场所一致;有恙虫病东方体(以下简称东方体)的自然感染,认为是可疑的媒介。他于1980年获得日本标本,经核对后,确认为新种,命名为高湖纤恙螨(L.gaohuense)并正式发表。1982~1984年进一步研究证明该种螨能叮人传播恙虫病,能经卵传递东方体2代。以上结果证明高湖纤恙螨是恙虫病的新媒介,改变了过去以为我国仅有地里纤恙螨一种媒介的认识。该成果获1985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 自然疫源地

证明江苏存在秋冬型恙虫病自然疫源地:1986年前,我国大陆恙虫病仅知流行于浙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属夏季型,以地里纤恙螨为主要媒介。1986年10月初,他和课题组在南京发现恙虫病病例。通过在江苏省的调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①地区分布:流行于南京及苏北的东台、金湖、如东、海安、邗江、江都等市县。②季节分布:病例始于9月中旬,终于12月上旬,以10月中旬~11月中旬为高峰,其季节分布属秋冬型。③宿主动物:平原地区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为主,褐家鼠(Rattus noruegicus)、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次之;丘陵地区以社鼠(R.confucianus)为主。④媒介恙螨:从鼠体采集到恙螨8334只,其中小盾纤恙螨(L.scutellare)5336只,占恙螨总数的64.3%。小盾纤恙螨于9月出现,10月密度达高峰,11月开始下降,12月下旬消失,与当地居民恙虫病的季节分布呈一致关系。小盾纤恙螨有东方体的自然感染,能通过叮刺小白鼠传播和经卵传递东方体,是江苏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⑤东方体型别:我国以往对东方体的型别鉴定采用血清学方法,常见的型别有Gilliam、Karp和Kato三型。他们采用PCR,PCR/RFLP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江苏的东方体属于Kawasaki型。

为查明东南沿海地区恙虫病自然疫源地类型给预防工作提供依据,在福建、浙江、江苏进行了系列调查研究。研究证明恙虫病在三省存在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自然疫源地,即:①沿海岛屿型疫源地:主要分布于福建;东方体型别:Gilliam 型;主要宿主动物:黄毛鼠(R.losea);主要媒介恙螨:地里纤恙螨;流行季节:夏季。②内陆山林型疫源地:分布于浙江;东方体型别:Gilliam型;主要宿主动物:社鼠;主要媒介恙螨:高湖纤恙螨;流行季节:夏季。③内陆平原丘陵型疫源地:分布于江苏;东方体型别:Kawasaki型;主要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鼠、社鼠;主要媒介恙螨:小盾纤恙螨;流行季节:秋冬季。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地理景观地区有着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同的生物群落带有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与流行特征也不一致。福建、浙江、江苏三省恙虫病疫源地的景观、植被、病原体型别、宿主动物、媒介恙螨、流行季节均有所不同,因此,采取的预防措施(例如杀灭宿主、媒介和个体防护的场所和季节)亦应有所区别,为有针对性预防提供了依据。这些研究结果对恙虫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 出血热

半个世纪以来,革螨、恙螨与出血热的关系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1942年日本北野政次等、1944~1945年间苏联Chumakov 等用革螨制成悬液注入人体引起发病,认为革螨是出血热的可疑媒介。20世纪70年代,他和课题组通过调查证明格氏血厉螨(Haemolaelaps glasgowi)和厩真厉螨(Eulaelaps stabularis)为安徽出血热疫区黑线姬鼠鼠窝的优势螨种,分别占革螨总数的72.26%和20.06%;其季节消长主要属秋冬型,与居民姬鼠型出血热发病季节相关;能通过鼠和人的正常皮肤叮刺吸血。1980 年实验证明这两种螨能通过叮刺在黑线姬鼠间传播HV抗原。1984~1985年实验研究证明这两种螨:①有HV的自然感染;②可通过叮刺传播HV;③可经卵传递HV,格氏血厉螨已传3代,厩真厉螨已传2代;④在出血热疫区从黑线姬鼠同窝鼠和革螨分离的HV,经单克隆抗体检测,两者的抗原性一致,表明在鼠螨之间已构成相互传播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是姬鼠型出血热的传播媒介,并兼有储存宿主的作用,对在鼠间传播出血热和维持疫源地方面起重要作用。由于这两种螨为巢穴型寄生的兼性吸血螨,与人接触机会不多,且叮刺能力不强,故在鼠—人之间传播的重要性可能不大。证明革螨是出血热的传播媒介,获1986年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54年Traub等在朝鲜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提出恙螨是朝鲜出血热的可疑媒介。20世纪70~80年代初,陕西省卫生防疫站在该省调查,根据流行病学证据和有HV的自然感染,提出小盾纤恙螨为出血热的可疑传播媒介。确定恙螨为媒介,除流行病学证据和自然感染外,尚须证明它能叮刺传播和经卵传递HV 两项内容。由于恙螨一生仅幼虫叮刺而且只饱食一次,故这两项内容需用未曾吸食过的子代幼虫来完成。但小盾纤恙螨一年只能繁殖一代,饲养成长率低,难以提供大量子代幼虫供试验用,致使恙螨能否传播出血热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出结论。1988~1992 年,该所与陕西省卫生防疫站协作。为解决子代幼虫的来源,他和课题组根据恙螨幼虫有趋向黑色物体的习性,将小黑板放在疫区草地上采集到大量未曾吸食过的子代幼虫。他们从子代幼虫中分离到HV11株,对恙螨能否叮刺传播和经卵传递HV这两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结论。研究结果证明:小盾纤恙螨具有作为出血热传播媒介的条件。在某些疫区,小盾纤恙螨对在鼠间传播出血热和保持疫源地起重要作用,对在鼠—人之间传播出血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证明小盾纤恙螨是出血热的传播媒介,该项技术先后获1992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主要论著

1.吴光华,杨哲生,王福彭,等.福建平潭恙螨的季节消长和采集方法的研究.军事医学杂志,1959,2(4):311~316

2.吴光华,徐毛华,陈士宏.安徽省某农场钩端螺旋体病初步调查报告.全国钩端螺旋体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1964,289

3.消毒杀虫灭鼠手册编写组(为编写组成员三人之一).消毒杀虫灭鼠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4.吴光华,孟庆泗,张炳根,等.毒鼠磷对黑线姬鼠的毒效观察.流行病杂志,1980,1(4):266~268

5.吴光华,鲍明荣,徐毛华等.高湖纤恙螨叮人和传病能力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6,7(3):189~190

6.吴光华,孟庆泗,李法卿,等.13种药物对黑线姬鼠的毒效观察.中国鼠类防制杂志,1987,3(4):226~229

7.吴光华,李法卿,赵学忠等.革螨与流行性出血热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7,8(6):333~335

8.消毒杀虫灭鼠分卷编辑委员会(为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消毒杀虫灭鼠分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吴光华,孟庆泗,李法卿,等.大面积毒杀野鼠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效果观察.中国公共卫生,1988,7(2、3):90~91

10.吴光华,李明.高湖纤恙螨与恙虫病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1,9(4):298~300

11.吴光华,张云,赵学忠,等.小盾纤恙螨在流行性出血热传播中的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92,72(8):481~483

12.Wu Guanghua. Studies on gamasid mites as transmitting vector of epidemic haemorrhagic fever.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Bei Jing,China,October 26~38,1992,84

13.吴光华.我国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4,15(1):54~57

14.Wu Guanghua, Zhang Yun, Guo Hengbin, et al. studies on role of Leptotrombidium (L.) scutellare in transmission of human diseases. Acarology Ⅺ Proceedings. Columbus, Ohio, USA. 1994, 457~459

15.Wu Guanghua, Xu Maohua, Liu Yu, et al. Studies on biting and 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of 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in Leptotrombidium (L.) gaohuense. Acarology Ⅸ Preceedings. Columbus, Ohio, USA. 1994, 447~449

16.吴光华,郭恒彬,于明明,等.江苏地区秋冬型恙虫病传播媒介小盾纤恙螨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94,74(2):94~96

17.吴光华.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5,16(3):171~174

18.吴光华(为编著人员、主审).蜱螨与人类疾病.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19.Wu Guanghua, Zhang Yun, Guo Hengbin, et al. The role of 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human diseases. Chin Med J, 1996, 109(9):670~673

20.吴光华,潘风庚,邓址,等.军队灭鼠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军用标准).总后勤部批准并发布实施,1996

21.吴光华,张云,郭恒彬等.小盾纤恙螨在传播人类疾病中的作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0(3):133~135

22.昊光华,魏晋举,李法卿,等.恙螨、革螨作为人类疾病传播媒介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2-A):155~157

23.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编写组(为编写组成员).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 相关链接

北京合作印刷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