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坎市镇 |
释义 | 坎市镇位于闽西西南部,为永定东大门,毗邻龙岩市中心城区,是永定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镇政府设于坎市沿河路。总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该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民俗文化及文化遗产丰富。镇内的经济发展较快。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9.08亿元。 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见成效 工业呈产业化势头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基础建设更上新台阶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镇经济迅速发展) 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坎市镇位于永定县北部,距县城36千米。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龙梅铁路、龙(岩)永(定)公路过境。 代码350822101:~001坎市街社区 ~201秀山村 ~202文馆村 ~203清溪村 ~204新罗村 ~205浮山村 ~206洽溪村 沿革1958年设坎市公社,1984年建镇。1997年,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坎市街居委会和秀山、文馆、清溪、新罗、浮山、洽溪6个村委会。 坎市概况坎市镇辖区内有完中1所、初中2所、小学14所、幼儿园10所,还有全省乡(镇)首家一级甲等医院——坎市医院。坎市人文荟萃,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中国科学院院士卢衍豪、卢佩章的故乡。总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其中集镇人口超过2.5万,城镇化率达80%,是福建省工业卫星镇、科技示范镇、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中心镇,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级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 坎市是中国闽西(福建龙岩)第一镇,无论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是城镇的佼佼者。 坎市资源丰富,煤炭、石灰石等矿产储量巨大,是永定主要矿区之一;交通便利,距龙岩中心城市仅二十多公里,龙(岩)梅(州)铁路在镇区设有三级站,省道福三线穿境而过,是永定的交通枢纽;经济发达,是闽、粤、赣三省货物集散中转地之一,为龙岩首个财政收入超亿元乡镇,是永定的经济中心。坎市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带动战略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决策部署,提出“把坎市建设成为主动对接龙岩中心城市的魅力重镇”新定位,以“产业、城镇、新农村”建设为三大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商贸物流、水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9.08亿元,财税收入4.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0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财税收入35300万元,比增60.5%,实现社会总产值10.4亿元,08年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 近年来,坎市镇根据形势发展和镇情实际,提出了"科技兴镇、工贸强镇"的发展战略,为实现把坎市建成全省一流重镇向前迈进一大步。坎市镇党委、政府提出“把坎市建设成为接受龙岩中心城市辐射、具有更强生态意识、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工贸型卫星城”的新目标定位。通过大力弘扬“宽容、诚信、开拓、进取”的坎市精神,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使坎市成为闽西乡镇中人均GDP最高、财政收入最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后劲最足、集镇规模最大、辐射能力最强、教育事业最优、医疗条件最好、人文环境最佳的乡镇。被福建省乡镇企业局评为全省“百强乡镇”。 该镇基础设施完善。境内有福三线省际二级公路,是龙坎铁路、梅坎铁路的接轨处;有一家火电厂、二个变电所、三个水电站,可供电容量10KVA;有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工业、居民用水充足;有万门程控电话母局,全镇固定电话装机4800多部,移动电话5000多部,电话普及率居龙岩市各乡镇前列;有全省乡镇首家一级甲等医院,拥有150多张病床和CT诊断中心,目前正争取二级医院;各家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在坎市设立了办事处,存贷款极为方便。 工商业发达。境内有省、市、县企业九家;有离镇中心400米的国产实业集团投资兴建的国产实业(福建)水泥,华龙饲料厂、长丰公司、火电厂等外来投资企业十家;有万鑫化工厂、复合肥厂、铸铁厂、众旺化工厂等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400多家。 历史文化古镇坎市 ,俗称坎头。 永定坎市从公元1470 建镇至今,已有530多年历史了。近日,它正式向省有关部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明成化六年置镇的坎市,是永定河水运的起点,也是高陂、抚市、湖雷、堂堡等地的物资集散地,属闽西商业、交通重镇之一。 从唐代以来,坎市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水车潭、杨屋角、浮山、清溪、洽溪等沿河村民均以撑船为业。明清时期,坎市常年百余艘木船聚集“百子过桥”码头,装运发货,百舸争流。“朱栏画舫映清流,明月中霄景更幽;两岸人家沽酒肆,一川灯火钓鱼舟”,是当时坎市水运繁荣的真实写照。 坎市历史悠久,建筑奇特,尤以方形土楼最具特色。据调查,坎市有大小土楼838座。其中以坎市街的“业兴楼”最为有名。中国社会科学院1987年出版的《中国文化辞典》,称“业兴楼”是“客家方形土楼的典型代表”,“它聚族而居,造型雄伟,工程坚实,虽经三百年风雨,犹自屹立如新。” 业兴楼属“三堂两横”的五凤楼。“三堂”即前厅、大厅、中厅;“两横”为东西两侧的横楼、横屋各一对。南侧有私塾学堂及塾师住房。中厅之后为正楼,为5层住房;左右两横为4座横楼。全楼占地1万余平方米,建筑错落有致、巍峨庄重。前厅、中厅为穿堂,大厅为议事、会客,红白喜事礼仪的场所,全部厅堂可容千余人站立,仍不见拥挤。全楼150余个房间,4个外门,32个内门,梁、柱、窗棂、屏风等处雕有龙凤、神仙、鱼虫花鸟、飞禽走兽等,花样繁多、镂刻工细,宛如一座艺术宝库。 坎市街福三线左侧的葆善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典型的“五凤楼”,外表像一把太师椅,靠山傍水,高低有序,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既分又连。中为3间大厅 ,厅后为5层的起居室,厅堂、正楼两侧,对称排两列横楼。全楼除天井、水井外,共5个大厅、12个小厅和68间房间。膳厅、厨房、小客厅、寝室、谷仓、碓房、卫生间一应俱全。 坎市有历史名胜古迹21处。建于明成化初年的玄帝宫,居于永定河上游右畔,前有天子岌岽,后有石螺崎岽,河纳悠湾、灌洋之水,流向悬崖深渊险峡。始建于明代的五显庙,占地千余平方米,庙内描有花鸟、龙凤、八仙等壁画,碑刻历史沿革,虽经岁月沧桑,至今仍保存完整。而位于新罗村的水晶宫,亦是明代建筑,3座古色古香的宫殿式建筑,均立于怪石嶙峋的岩石之上,参天绿荫之中,蜿蜒环绕的梯级石径穿于其间,山色旖旎,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 此外,位于坎市老街尾处的天后宫,宫内设有戏台与佛殿遥遥相对。宫内两根巨石龙柱,工艺精湛,艺术价值极高。始建于明初的莲华堂、三官堂、园觉山、观音阁等也极为有名。明熹宗天启年间,为纪念南宋名臣礼部尚书邹应龙而建的邹公庙等古迹也颇具特色。 被福建省文化厅编入《八闽祠堂大全》的荣陂祖祠,保存最为完好,亦有五百多年历史。荣陂祖祠又称上下祠, 占地8000平方米。后裔繁衍万丁之众。近年,为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由坎市企业家卢彩金等人带头捐资,集资40余万元改建为“骨灰盒存放纪念堂”,此举为闽西农村首例。 坎市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永定苏区的组成部分。民国18年(1929)5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驻坎市部署“二打龙岩”战役。坎市街“德豫翔”、“裕源店”是毛泽东、朱德当年指挥战斗的旧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有三官堂古庙等。 【院士亭建成】 1980年之前,中国科学院303名学部委员(后称院士)中,原籍坎市的就有卢嘉锡、卢衍豪、卢佩章等三位。有识之士遂倡建院士亭。2003年春,坎市镇党委书记邱定锋、镇长范乔棠牵头找到坎市籍的龙岩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卢先发负责设计。卢先发画出以毛笔作柱,并出亭盖,作攒尖的草图后,恰逢原国家建设部副总工程师骆中钊到龙岩指导工作。骆对草图大加赞赏,并表示由他来完善方案。设计方案借鉴宋代状元冲天牌坊表现手法,用毛笔组成攒尖,并出亭盖,点明院士亭之文化内涵,并喻人才辈出之意;用六根柱子作笔杆之形状,喻文化教育是现代化之基础、现代化的大厦必须用科技文化来支撑;通过连六根柱子出亭盖六管毛笔,亭之六边不翘起,用木板封檐口,为客家土楼之出檐形状,喻客家子弟通过勤奋读书,冲出土楼,走上为国家出力之途径。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为院士亭题写亭名。 2004年春,由镇自筹资金10万余元的院士亭在云山公园正式建成,1月22日举行揭幕典礼。镇党委书记邱定锋、镇长范乔棠为院士亭写了碑文:“建院士亭,旨在彰显前辈,激励后学。请君暂上院士亭,若个书生万户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愿我坎市学子,独留诗书在,千载如有神,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承前启后,锲而不舍,钻研学问,立功立德,扬我中华,爱我家乡。” 经济状况坎市,位于龙岩市区西南部,为永定县北大门,总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9375亩,辖1个社区居委会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65万人,常年流动人口约1万人,其中集镇人口2万多,城镇化率达70%,是国家和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级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市重点发展的1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之一。 坎市,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永定主要矿区之一;距龙岩中心城区仅28公里,为龙(岩)—坎(市)—梅(州)铁路连接地并设有三级站,省道203线穿境而过,规划建设的双永高速公路在镇区附近设有互通,是永定的交通枢纽;厂矿企业众多,常年商贾云集,为龙岩财政收入最多的乡镇,是永定的经济中心;1470年建镇至今,文化积淀深厚,各类人才辈出,是我国首批院士卢嘉锡、卢佩章和卢衍豪的祖籍地。 近年来,坎市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项目带动战略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决策部署,提出“把坎市建设成为主动对接龙岩中心城市的魅力重镇”新定位,以“产业、城镇、新农村”建设为三大工作重点,做大做强商贸物流、水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9.08亿元,财税收入4.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60元。2008年上半年,实现财税收入35300万元,比增60.5%,实现社会总产值1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 小城镇建设历届镇领导班子始终把城镇化当作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努力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2.5平方公里,拓展到今天的5.5平方公里。 一是高起点编制城镇规划。投入20万元,聘请深圳市建筑设计院专家编制2003——2020年城镇总体规划,同时加大镇区建设规划控制执行力度,高标准严要求指导新区建设,努力改变城镇面貌。二是完善镇区基础设施。5年来,通过经营城市、资本运作、盘活不动产等手段,多方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建成占地18000平方米的云川公园,完成沿河北路、沿河南路、胜捷大桥、金业大桥等建设,完成镇区多段防洪堤、道路、排水沟等建设,新建一座垃圾填埋场,全面更换镇区路灯等。三是规范镇区房地产业。镇区控制私人建设用地审批,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已建成占地36亩的金辉花园是目前全市档次最高、功能最全的乡镇农民小区。目前共有来自福州、厦门等地6家房地产业开发商在坎市开发房地产,建成后可提供800余套高品质商品房供市民选择,其中包括一座16层的小高层。国产实业(福建)水泥有限公司600米卫生防护线内居民安置小区已经着手进行建设,占地57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计划2009年底全部竣工交房。 商贸物流业发展充分发挥地处永定县高坎抚和莲花工业园片区中心位置,周边10个乡镇及闽西重要商品货物集散地等区位优势,主承接周边大力发展工业带来巨大商机,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努力增强辐射功能,着力发展城镇经济,据统计,共有第三产业单位近3000个,年产值达6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30%。 1、商业。坎市沿街拥有商店约1200间,中心区域每间20平方米月店租已升至2000—3000元,其中有四家超5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以经营品牌服饰、家用电器、建筑建材、日常用品等居多,各类品牌应有尽有。坎市每天早上水果、蔬菜交易量很大,是周边乡镇与龙岩市区之间往来农副产品最集中的批发中转地。 2、餐饮休闲娱乐业。坎市餐饮业非常发达,高档酒店不少,普通餐馆众多,夜间排档密布,休闲娱乐场所多个,吸引了包括来自龙岩中心城区的不少顾客,是高坎抚片区的重要接待、休闲、娱乐中心。 3、金融业。坎市镇区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行银行、信用社、邮政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可为周边乡镇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是高坎抚片区的金融中心。 4、物流业。坎市火车站去年发送10560车(次),发运货物68.3万吨,高峰时期发运量达200万吨,主要为省内和广东运送煤炭、化肥,从外地调入粮食、饲料等。镇区目前共一个汽车站,每天发送客车106车(次),其中始发车有往来江西经国、于都和厦门3趟。有3个汽车运输车队,拥有800多车辆汽车,年发货量500多万吨,2007年上缴税费610万元。目前正在坎市碧溪建设的中国石油龙岩仓库占地80亩,总投资1.2亿元,年可创税6000万元,建成后年向闽粤赣边区输送成品油30万吨,目前已经完成投资4000万元,计划2008年底投入使用。按照坎市规划,在碧溪火车站附近还有约2000亩土地为物流仓储预留用地。 5、商贸城。目前坎市镇已聘请深圳建筑研究院专家规划坎市罗星坝至浮山村洋里的南片区,定位为商贸城,规划面积300亩,正进入征地阶段,已经完成征地130亩,计划年内完成征地,明年进入实质性操作,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商贸城分四大板块,一是饮食中心,包括各类中高档酒店。二是休闲娱乐中心,歌舞厅、推拿桑拿、健身馆等。三是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业商品市场等。四是文体中心。学校、体育中心、网球场及文化馆(电影院)等。 经济发展2001年以来,坎市镇深入实施“把坎市建设成为接受龙岩中心城市辐射、具有更强生态意识,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工贸型卫星城”战略,围绕创建省一流重镇的目标,狠抓落实,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确保经济和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3.24亿元,比2000年的5.357亿元增长1.47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16万元,比2000年增长78.2%;工业总产值4.62亿元,比2000年的1.50亿元增长2.08倍;财政收入1.586亿元,增长3.08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965元,比增21.0%。 农业结构调整见成效2005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17534亩,比2000年的1.7万亩增加534亩;粮食总产7146吨,比2000年的6885吨增加261吨。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特色农业养蜂从无到有,2005年兑现养蜂奖励政策1.5万元,蜂群超过2400群,是发展之初的两倍多,养蜂业产值达100多万元。2005年生猪出栏38771头,比2000年的15886头增长1.44倍。2002~2005年共培训农村劳力1800余人次,成功转移农村劳力1500余人,打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市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胜捷家饰有限公司,至2005年底完成投资3000万元,完成75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第一条生产线在年底投产,解决800个富余劳力就业。 工业呈产业化势头围绕做大做强煤炭、水泥、电力、竹木加工、化工、机械制造六大工业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结构日趋完善,集约化趋势开始显现。2005年,国产实业(福建)300万吨旋窑水泥厂完成投资3.54亿元,将于2006年10月建成投产,可新增产值7.5亿元,新增税收5500万元;设计年产原煤30万吨、总投资超亿元的永丰煤矿,由省发改委立项批准建设,并列入省重点项目和市“双百”竞赛项目,2006年6月将建成投产;金业火电有限公司二号填平补齐工程完成投资4725万元,实现产值7646万元,比增25%;宏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投入160万元完成第二条生产线,实现产值3600万元,比上年增加1.08倍,出口创汇450万美元;众旺化工有限公司产值达4765万元,比增35%。200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2.5亿元,比2000年的5.6亿元增长1.23倍。同年,新落户投产的项目还有投资700万元的富龙煤炭发运站,投资332万元的创丰煤矸石砖厂,投资335万元的兴丰矿业机械厂和投资150万元的洽溪砖厂。龙秀水泥厂投入122.9万元进行技改,永昌针织厂投入147万元增购设备。同年12月,原搁置十几年的先富工业区(印星台区)增签3个项目、协议投资1亿元。其中致星鞋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龙岩成龙机械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金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前两个项目在莲花工业园区建设。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镇共有第三产业单位2515个,从业人员7575人。全年营业收入达5.2亿元,比2000年增长25%。 基础建设更上新台阶2001年,完成沿河商贸小区路段600米、宽40米工程建设及小区公园建设;建成日产800吨自来水厂,500户人用上自来水。2005年,筹集120万元建设新亭子桥,于2006年2月通车;筹集25万元完成东大街改造,增添路灯景观工程。筹资50多万元建成全市乡(镇)首个高标准塑胶灯光球场。亚桥商城第一期工程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18幢商楼销售一空。南洋小区建成74间商贸住宅楼。随着城镇品位的提高,居民店租地价随之飙升,一年内升值一倍多。全镇基本完成自然村村村通公路,硬化率90%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0年,全镇计生率达96.65%,晚婚率为54%,人口出生率为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7‰。2005年,全镇出生302人,其中符合政策生育289人,计生合格率为95.7%,出生性别比94.84∶100,人口自然增长率6.67‰;为独生子女户、计生三户发奖励和补助金7.5万元,兑现计生奖扶家庭9户,每户每月补助50元。当年在全县计生考评中获第一名。 2001年10月,顺利通过省教育“两基”评估验收;撤并民强中学和4个小学教学点;坎市中学通过省、市、县三级达标验收。2005年,通过省“双高普九”检查验收。坎市中学连续4年高考居全县完中榜首。投资1800万元的全省一流乡(镇)医院——坎市医院病房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坎市医院门诊人数达12.3万人次,营业收入2140万元,为福建省四大乡(镇)医院之一。 全镇经济迅速发展镇财政收入突破亿元 2004年,坎市镇财政收入1.27亿元,位列全市各乡(镇)榜首。2005年达1.586亿元,比增24.88%。连续2年收入均突破亿元,为龙岩市人均GDP和财政收入最高的乡(镇)。 宏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落户坎市 宏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是台商许永吉于2003年9月兴办的独资企业,位于竹木资源丰富的坎市镇三角坪(原民强中学旧址),交通、通信十分便利。公司占地2.5万平方米,厂房面积0.8万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产值3600万元,出口创汇450万元。拥有先进的竹木加工成套设备,生产的竹窗帘、相框等一系列环保无铝产品畅销欧美各国,至2005年底有员工260余人。 年产300万吨旋窑水泥厂在坎市奠基 2004年12月28日,福建省重点工程项目——国产实业(福建)水泥有限公司年产300万吨旋窑水泥厂奠基仪式在坎市碧溪举行。出席奠基仪式的有副省长叶双瑜、商务部办公室主任温再兴、国际商报社副社长刘德标、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桂凤、省台办副主任林卫国、龙岩市委书记张燮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梓元、副市长徐继武等,永定县委书记温锡浩、县长黄建新等五套班子领导及台湾国产实业集团董事长林孝信和其他董事等近200人,奠基仪式由县长黄建新主持。 该水泥厂是2005年福建省最大的水泥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可利用旋窑的余热进行发电,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带动闽西水泥业的升级换代。 自奠基至2005年12月,完成厂房建设征地450亩、水塘28亩,拆迁房屋184座,安置286人,移坟762座,完成投资3.54亿元。 教育文化坎市中学坎市中学,位处永定北部福建省著名历史文化名镇坎市境内;区位优越,毗邻龙岩中心城区,对外往来便捷;人杰地灵,是三院士(中国第一批院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卢衍豪、卢佩章)两将军(开国将军:卢仁灿、王平水)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与时俱进,乘风而上迅速崛起,是一所充满活力,享誉闽西的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 学校创办于1947年,原名太丰中学;1951年与高陂“太平中学”合并,易名为“丰平中学”,从此停办;1958年夏复办,更名为“永定第六中学”,1961年停办;1969年3月复办,再次更名为“坎市公社中学”,1972年春始用现名“坎市中学”。1995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欣然为学校题写校名“福建省永定县坎市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130亩,校舍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整,生活区、教学区、操场、运动场相对独立。现已拥有全新的教学大楼、舒适的学生公寓,校园里绿树掩映,花草芳香,是一所风景优美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创办伊始,只有2个班,105名学生,9名教职工。斗转星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特别是2001年升格为省三级达标学校以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学校于2007年11月以高分通过省二级达标评估验收,坎中人以不懈的努力构筑起再次腾飞的平台。 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部40个班,初中部10个班,在校学生2800余人;教职工219人,其中专任教师211人,教辅人员7人,工勤人员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40人,中级教师105人,研究生3人,省市级骨干教师30人,学历达标率100%。如今,学校以卓越的办学效益成为全市一流完中。 学校近年来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先得益于团结协作,朝气逢勃的年轻领导班子。中层以上领导班子配备健全,年龄、学历、学科结构合理,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班子成员敬业爱岗、廉洁自律、精诚团结、办事公正、以大局为重、作风雷厉风行,这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保证。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规章制度,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学校腾飞的坚实基础和发展动力。 坎市中学自三级达标以来就备受社会各界的瞩目,学校立足于高起点、高质量、创特色。经过多年的发展求索,改革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扬。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认真贯彻县委县府科教兴县战略,着眼于发展,适度超前投入,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兴建了师生食堂、学生膳厅,男女生公寓,成信教学楼、彩煌教学楼、金德教学楼,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19号、20号教工宿舍楼,学术报告厅,电教大楼。共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这几大工程的竣工,基本满足了教学、实验和生活的需要。各项教学仪器设备按中学一类标准配置。拥有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校校通网络平台、图书馆装备18万册图书,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以及理化生劳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办公系统已基本实现网络化,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学校还通过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建设,美化了环境,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文化品位,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成为一所“花园式”学校。办学条件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办学水平的迅速提高。 坎市中学地处闽西经济强镇坎市镇,是永定北大门的窗口学校,也是高、坎、抚、龙、培、虎六个工业重点乡镇生源就读的中学。学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声名鹊起;学校的发展还倾注了台胞卢泰江老前辈,爱国侨胞邵逸夫,著名民营企业家卢文椿、卢宪光、卢祯如、卢彩金、林太良先生,以及卢文华、卢淦华、卢何椿、卢大椿、卢鸿才、卢水星、卢彩荣、卢志扬等一大批热心乡贤和校友的拳拳之心,他们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为学校设立奖学金,捐建教学大楼。他们的义举,激励着全体坎中人,也深受全社会的高度赞扬!他们的功德将永远记入史册。由于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坎市中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坎市中学深孚众望,硕果累累。高考成绩已连续六年名列全县完中第一名, 是全县唯一连续三年实现双超(上重点线、上本科线)县委县府下达任务的学校。上本科线人数2002年96人、2003年141人、2004年252人,2005年 269人,2006年488人,2007年556人,一年一突破,一再创历史新高;同时近年来各学科竞赛也成绩斐然,获市级以上奖励125人,获省级35人,获国家级奖励6人。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文明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省级“先进教工之家”,“市级绿色学校”、2002-2006年县“综治计生工作先进单位”,2002-2006年县“教育先进单位”等20余项殊荣。 坎中人将站在新起点上,制定新的目标,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坎中人以“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为办学理念;恪守“严谨、勤奋、务实、进取” 的校训;弘扬“和谐、宏毅、求真、创新”的校风和“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之风;倡导“勤学、笃学、善学、乐学” 的学风;锁定目标,与时俱进,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为把坎市中学办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示范完全中学而努力奋斗。 《余晖》月刊《余晖》月刊于1989年1月创刊。原是镇离(退)休教师协会的会刊,办刊宗旨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维系感情、调节会员精神生活。1993年9月,镇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站决定与镇退教协联办该刊,扩大发行对象,从55期开始便成为两家共同的刊物,其宗旨改为服务于“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至1997年,出刊100期。从《余晖》第159期起,由镇政府提供专项经费,镇领导带头写稿。刊物的发行量从开始的80份增至500份,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亦不断扩大。刊物的封面和印刷技术也进一步精美化、专业化。该刊从第177期起(2003年11月),镇党委决定将镇内印刷改由中园印刷厂承印,封面增设“院士亭”、“金业大桥”等新的风景线,内容有坎市重大新闻、专论、评论、杂谈、随笔、民间传说、诗歌、楹联及健康保健知识等,发行对象也从内部扩大至外出干部、企业家、知名人士。《余晖》成为坎市镇党委、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也是离退休老同志的精神家园。 至2005年底,办刊17周年、出版203期,为刊物撰稿的作者由本地扩大至外地,从一般作者扩大到知名作家、知名人士,如张胜友、张惟、陈炎荣、卢先发、卢玉章、卢汉欣、陈雅年、江长武、涂祥生、翁鼎山、卢进忠、卢建斌、卢聚兴等。办刊初期的作者不过10余人,如今有80余人。《余晖》创办至2002年2月主编卢若帆。2002年3月起主编卢友杰。 《坎市镇志》出版《坎市镇志》的编纂工作始于2000年4月,2001年7月基本完成初稿,后经市、县方志委审改,交付龙岩印刷厂印刷,于2003年7月出版,为县内第一部乡镇志。 《坎市镇志》分27章113节,从唐代记述至2000年,内容涉及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电、工业、交通、邮电、镇村建设、商业、供销、粮油、工商管理、财税、金融、政权、党群、公安司法、民政、军事、教育、文化、体育、医药卫生、风俗、宗教、人物、村(居)简介等。全书计48万字,附有彩页(含地图)325张。全书执行主编卢友杰,经费15万元绝大多数为单位及企业家所赞助。 《坎市镇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地记载了坎市的自然、社会、历史与现状。尤其在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和经济脉络等方面既有传统特色又有时代风貌。它为坎市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该志坚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修志原则,展现了坎市地方的历史画卷;编纂时以时间为经、门类为纬、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体现了地方志“资政、教化、存史”的功能。 该志封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卢仁灿将军题字,扉页由龙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赖才魁题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直属分部政委卢俊坤大校题诗。封面摄影为闽西日报社编委詹鄞森。镇党委书记卢春平,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张胜友分别为镇志作序。 坎市镇被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坎市镇位于永定县东北部,是福建西陲重镇,闽粤两省交通要冲。明隆庆四年(1470)建镇至2005年,有530多年历史。《坎市镇志》载:坎市历代出了40多位知名人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科学院院士中,坎市就出了卢嘉锡、卢衍豪、卢佩章“三院士”。出了卢仁灿、王平水两位将军。1995年3月,坎市镇被列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示范镇;1997年8月,被列为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示范镇和中心镇。由于坎市土楼多(838座)、名胜古迹多(15处)、人文景点多(20多处),2004年,被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 客家风俗龙岩位于福建西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也是客家的主要聚居地,现有人口289万人中,80%是客家人。龙岩曾为 “古汀州”,客家文化、客家建筑、客家民俗风情积淀深厚,是客家民系的重要起点。今年7月,龙岩市下属的永定客家土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再次使龙岩扬名海外。 两岸客家同根同源,相同的文化认同使台湾客家乡亲回到闽西客家祖地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近年来,台湾一批又一批客家社团跨越海峡,来到闽西寻根问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日前,由国务院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福建省台办、龙岩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客家文化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在有“客家祖地”之称的龙岩市举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福建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学者、客家知名人士近200人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多篇,广泛涉猎客家文化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价值;客家文化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闽台客家文化渊源、传承与发展;客家文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内容。 台湾现有客家人400多万,是人口数量位居第二的族群。他们的先辈一部分来自福建,大部分来自广东。但广东客家基本上是从闽西迁过去的,因此,台湾客家的根既在广东,也在福建,归根到底是在闽西的观点,这是本次会上多位发言者和论文提交者所表述的观点。 龙岩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张佑周教授在其《弘扬客家文化精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论文中提出,客家文化大抵形成于“两宋”时期,中原汉族移民是客家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客家文化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以儒家伦理道德和老庄处世哲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精神,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慎终追远、念祖思乡的情结和聚族而居、敦亲睦族的传统。客家人不论走到哪里,都能继承中华民族守礼节、重道义、好学问、讲伦理之气质,发扬客家先辈刻苦耐劳、冒险犯难、爱国爱家之精神,为当地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做出贡献,有成就更不忘报效祖国、回报故乡。 台湾联合大学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焕云在其论文《全球化时代客家文化与两岸和谐发展之研究》中指出,客家文化是台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客家文化的互相交流,可以丰富21世纪客家文化的内涵。客家文化强调勤劳、节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以天下为己任”。这些客家文化的深层内涵,可以促进海峡两岸朝向和平统一与和谐发展之方向。全球一亿以上的客家人,在新世纪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客家文化,凝聚客家文化意识,为统一中国做出贡献。 海协会副会长、两岸关系杂志社社长张铭清在闭幕式上说,没有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就不可能有21世纪的中国世纪。弘扬客家文化,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客家人的共同追求和历史使命。 客家概述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部分地区,分布约120馀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山歌别具风格。客家人在聚居地区保持自己习俗传统,妇女均天足,参加劳动生产,不受封建陋习约束,勇於进取。近代,太平天国之乱失败後,不少客家人被迫分散在更广阔的地区,有的转徙台湾、香港,或侨居南洋一带。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客家精神一词,有的学者认为不确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风、特性、风尚、品德、品质,气质等词的见解。但客家精神是由客家历史打造出来的。客家历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为了生存、发展,长期的迁徙、流浪,颠沛流离,逐步地摆脱了中原“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保守观念的束缚,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长期的颠沛流离,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必须奋力与自然、与社会抗争,努力拼搏,胜利者,就是这些敢于拼搏、敢于冒险进取的强者,他们终于到了彼岸,获得新生和发达。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于是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可以函益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最为突出,最为本质的可以归纳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慎终追远,爱国爱乡”十六个字。 打新婚风俗永定坎市是闽西有名的一个大集镇。卢姓有万人之众,已在此繁衍生息500余年。“打新婚”是他们的独特民俗。 据老一辈人说,卢姓人的五代开基祖——林婆太百年辞世,农历正月十一日出葬。棺木抬到现在的“打新婚”地点,突然天降雷雨;待雨过天霁,抬棺木的人回来,却到处寻觅不到棺木。大家认为,这是天赐婆太的好“风水”,便在此处修筑林婆太坟墓。林婆太年高百岁,儿孙满堂,子孙为取吉利,定于林婆太棺木不见的农历正月十一日为打新婚日,以祈人丁兴旺、美满幸福。 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或元宵节,上年结婚的卢姓青年男女便披红挂绿,在一群男女青年的簇拥下,互拉着手,来到林婆太墓地前,由一个多福、多寿、有威望并经大家公推出来的族长给新郎新娘“打新婚”。 “打新婚”开始时,鞭炮齐鸣,雷铳轰响,“十番队”演奏传统优美乐曲;有跳采茶灯的、踩高跷的、舞龙灯的、玩狮子的,十分热闹;观众从十里八村涌来,墓地前人山人海。待用香烛、三牲敬过五代开基祖林婆太后,福寿族长手拿一个打面木槌,逐一在列好队的新郎新娘左肩上轻轻滚打而下,再从下滚打上右肩,边滚打,边讲些祝愿他们夫妇新婚美满、白头到老的吉利话。被木槌滚打过的新郎新娘则向族长敬上一个小红包。不过,族长拿着木槌滚打新郎新娘时,有的新郎新娘故意躲闪,让族长气喘吁吁地追着滚打,逗得围观群众哈哈大笑。 500余年来,这一民俗在此一直流传。 湖坑李氏“作大福” 永定湖坑李姓三年一次“作大福”,远近闻名。在重阳节后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六日举行的“作大福”是民间的迎神赛会活动,清康熙以前称为“打醮”。 相传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死者枕藉乡间,村中请道士打醮,无奈瘟魔依旧横行。一日,湖坑有五个小童下河洗澡,突然都跳起神来,一直跳到马额宫前,口中念念有词,说要请保生大帝农历九月十五日出宫降疫,必须先斋戒五日。于是,村民们依此而行,瘟疫得以禳解。为报保生大帝禳灾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阳节后,村民们敬神演戏,以谢神灵,甚是隆重,逐渐演变为三年一次的“作大福”。 临大福之年,农历九月初十,全村开始斋戒。九月十一日,各村的“公王”先到马额宫汇齐。马额宫为一小庙,端立在湖坑集镇西南一缓坡上,因后山如马额,故得名。宫中主供“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 上午9点钟,三声铳响,各路公王依次起轿上路,前往大福场。霎时,鼓乐喧天,火铳、鞭炮震天动地,队伍浩浩荡荡,旌旗遮天蔽日,看热闹的熙熙攘攘。抬神轿的年轻人,黄衣蓝裤.扎红腰带,裹红头巾,一摇一晃地走。吹打的、放铳的、扛大旗的、摇小旗的、抬“故事”的、舞狮的、提香篮的---一村一队,跟着神轿缓缓而行。 大福场设在村中一空地上。东头是神台,神台中置一屏风,屏风为湖坑李姓清代名贤受恩赐之品,屏前为“康太保刘汉公王”神位。西头搭起一座大戏台,南边设有吹唱班和木偶班演出的场所,北面竖起两杆悬着放映电影的银幕。中间是供场,供场上空拉起白布做天幕笼罩着。 大福期间,夜夜演戏,大班戏、木偶戏、电影、唱班,同时献演。大福场上,热闹非常。 上供是大福的重要内容。保生大帝出宫,是大福的高潮。农历九月十五日一早,从坎市迎来的保生大帝,一进入湖坑,就受到隆重礼遇。路上,迎接的喇叭、唢呐、大鼓、锣钹,吹打不停。一到大福场,“三把连”震耳欲聋,鞭炮声此起彼伏,滚滚浓烟中透出杀猪的嚎声,这是开斋戒、行荤腥之祭。各村同时上供,主供全猪、全羊、全鸡、全鸭。供场摆满供桌,供桌上猪头、肝花、鸡、鸭、鱼、酒、米米反、糖果、水果,应有尽有。各家妇女在此大显身手:上供的鸡鸭各有不同的造形,盘中的米米反堆叠得像宝塔,杂色的糖果在盘上拼出“福禄寿全”吉祥图案,般般可见巧妇匠心与妙手,真乃“千双巧手竞技艺,一片诚心敬神灵”。 如今,作大福这种古老的风俗也逐渐发生变化,除了祈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加强乡亲情谊、鼓励勤劳致富、唤起海外游子回乡寻根的愿望,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卢氏后裔扛着祭祖供品聚集到卢氏大宗祠布置“打新婚”场地。 这里有2005年农历正月十六镇上第一个结婚的新婚夫妇,自然成了今年的“新婚头”,他们第一个接受酒醉公 “打新婚”的洗礼。 其他新婚男子碍于面子被你推我拥,你跑我抓地给长辈滚打面槌,欢声笑声一片。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对福建省永定县坎市镇的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幸福和狂欢的时刻。这一天全镇上下人如潮,灯似海,欢声炮声连万家,坎市数万名卢氏后裔都会聚集在卢氏大宗祠举办独特的客家传统婚俗活动——“打新婚”。 这一活动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相传,卢姓人的五代开基祖——林婆太百年辞世,农历正月十一日出葬。棺木抬到现在的“打新婚”地点,突然天降雷雨,待雨过天晴,抬棺木的人回来却发现棺木不见了。大家认为,这是天赐婆太的好“风水”,于是便在此处筑起林婆太坟墓。林婆太百岁谢世,儿孙满堂,儿孙们为了图个吉利,定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为“打新婚”日,祈求人丁兴旺、美满幸福。 这天凡上一年结婚的新婚男女必须参加祭祖活动。2005年镇上共有70多对卢氏新婚夫妇。上一年第一个结婚的为“新婚头”,他将负责下一年筹办祭祖的供品和联络工作。祭祖时摆上桌面上的物品共189盘,分别为:牲仪、十二生肖、茶、酒、果类、瓜豆、鱼类、盆景、宫灯,还有全猪、全羊等等。一般上午筹备和布置场地。下午二时许,早由众族房推举一位德高望重、五代同堂的长辈为祖宗代表,俗称“酒醉公”,手执擀面木槌(用棉花包裹后再用红纸包住外层书写上“早生贵子”、“双生贵子”),当新婚头行祭后,“酒醉公”已喝得微有醉意,由两名后生搀扶而出,手执擀面槌向新婚头背上和肩臂上来回滚打,口里喃喃细语:“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祝语。此时,旁边人群中的新婚男子被你推我拥,你跑我抓地给长辈滚打面槌,新婚者与围观群众共同参与这一“狂欢节”,欢声笑声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活动达到了最高潮。“打新婚”意在表孝心,图吉利,维系亲情,同时热情好客的坎市人民还借此机会迎来了无限商机和友谊,家家户户都宾朋满座,喜气洋洋,宅第生辉。 历史遗产坎市镇文馆村松光仁山 青铜器时代 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文馆村佛子甲后龙山 青铜器时代 可辨器形陶支座,印纹硬陶片 坎市镇浮山村塔岭 青铜器时代 石箭镞、有孔石器 坎市镇文馆村细高洞 青铜器时代 陶罐、印纹硬陶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