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龙鱼事件
释义

金龙鱼事件

2010年下半年,网络上曾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犯罪嫌疑人郭某林利用网络发布《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文章散布谣言,该文称金龙鱼食用油利用“有害的”转基因大豆,“毒害”国人的身体健康,呼吁网民抵制金龙鱼。

这起事件是一起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损害企业商业信誉案,南山警方已于2010年10月23日将犯罪嫌疑人郭某林抓获,目前,犯罪嫌疑人郭某林已被南山区检察院依法逮捕。

事件经过

“公关先生”发帖攻击金龙鱼获刑 2011年07月15日 02:31

来源:京华时报作者:胡笑红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因撰写网帖攻击金龙鱼食用油,北京一家公关公司的策划总监郭成林昨天因损害商品声誉罪被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判决书中出现了另一食用油巨头鲁花的身影,郭成林所在的公司曾与鲁花签订过服务协议。

本报记者胡笑红

>>事件缘起

“公关”发帖啐金龙鱼

深圳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提起的公诉显示,去年8月,郭成林所在的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赞伯公司”)与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营销策划咨询协议》,鲁花支付180万元委托赞伯公司提供“鲁花坚果调和油营销整合服务”,赞伯公司指派郭成林负责此项目。接手项目后,郭成林带领项目团队根据鲁花的介绍,“提炼”出其主要竞争对手金龙鱼的很多“缺点”。

随后,郭成林撰写题为《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鳄鱼!》的文章,于去年9月15日发在天涯、搜狐等网站的论坛及自己的QQ博客上。短短一个多月时间,该文章的浏览、跟帖、回复次数达80万之多。经相关评估机构评估,这给金龙鱼所属公司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造成的商品声誉损失达58万元。

去年10月11日,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负责人向深圳南山公安分局报案,南山公安分局很快锁定嫌疑人郭成林,并于当年10月23日在北京将其抓获。11月30日,郭成林因涉嫌损害商品声誉罪被批捕。

>>一审判决

因损害商品声誉获刑

6月3日,南山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被告人郭成林当庭否认指控,称自己发帖是为了警醒网民注意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害,呼吁政府部门停止转基因商业化步伐,是为公众利益呼吁。对于将矛头指向金龙鱼的原因,郭成林称这是因为金龙鱼是国内第一大转基因食用油生产商。

郭成林的辩解未被法院采纳。昨天,南山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郭成林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商品声誉,情节严重,已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万元。不过,对于公诉机关提到的58万元损失,法院表示不予采信。

一位旁听了此案审判的人士昨天向记者透露,在法官宣判后询问郭成林是否服从判决时,郭回答“不服”。

>>同业反应

给公关行业敲响警钟

金龙鱼风波是食品行业再度上演的一出竞争对手恶意攻击事件。此前,国内两大乳品巨头之间也曾发生类似事件。

“郭成林很多年前曾在我们公司工作过,现在他家里因为这个事情搞得很惨”,某公关公司老总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件事也给公关营销行业敲响了警钟,“这一行业的从业者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是什么钱都可以赚的,尤其是要远离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一旦开了先例,很多行业都会相互效仿、相互抹黑、相互落井下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影响到整个行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追问

1鲁花到底是否介入该案

鲁花及赞伯齐“封口”

在本案中,鲁花的角色有些微妙,尽管不在被诉之列,但其与赞伯公司的合作是不争的事实。鲁花是否是攻击金龙鱼的幕后推手?对此,郭成林的说法前后不一,有消息称郭成林此前曾承认自己发帖时与鲁花方面有过交流沟通,但之后又否认了。

记者了解到,郭成林最后辩称,赞伯公司与鲁花之间签订的协议和他没有关系,他作为公司总监,与任何项目都不挂钩,他虽然与鲁花公司有工作关系,但绝不是因为经济利益帮助鲁花打击竞争对手;发帖是出于社会公益的个人行为,完全基于事实,不是捏造。

而从昨天的判决来看,鲁花和郭成林所在的公关公司也似乎逃脱了干系。连日来,记者就此案与鲁花方面联系采访事宜,工作人员都称“不太清楚此事,负责宣传的徐主任联系不上”。记者昨天打电话给赞伯公司负责人路长全,当听说是询问此案时,路长全只说了句“没有任何评价”就匆匆挂断了电话。

2转基因食用油是否有害

专家认为对人体无害

法院在判决书中称,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出具的检验报告证实南海油脂公司生产的金龙鱼二代食用调和油等产品合格。

实际上,包括鲁花、金龙鱼在内的很多食用油品牌,都会在产品标签上标注“转基因”、“非转基因”字样。转基因食用油是否有害?对此,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蒋卓勤教授表示,现有的科学方法证明转基因食用油对人体无害。中国油脂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汪学德表示,虽然部分食用油使用的是转基因原料,但在精炼以后,油脂中的转基因含量几乎就没有了,所谓的“非转基因”其实是一种概念炒作。

2012年金龙鱼事件

安徽省工商局最近通报金龙鱼玉米油被检测出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

生产商益海嘉里工作人员称,“问题油”系因流通环节运输、储存不当导致。业内分析称,多种油混合也可能导致色泽不稳定,即使流通环节导致生产企业也得负责任。

虽然"问题油"已经下架,但萦绕在消费者心中的疑问仍未能解开。"问题油"背后的色泽和烟点项目为何不合格?"问题油"生产、流通环节到底谁之过?对此,涉事小超市并不认可,超市经理说,总部配送到货,店里直接上架,基本上不会出现盛放和保管问题。

安徽工商通报,金龙鱼两批次玉米油被检测出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金龙鱼生产商表示,由于小超市保管不善,使得玉米油长期暴晒。

2012年金龙鱼事件经过

金龙鱼玉米油被抽检出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的讯息,近日再一次触动了公众有关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

目前,虽然“问题油”已经下架,但萦绕在消费者心中的疑问仍未能解开。“问题油”背后的色泽和烟点项目为何不合格?“问题油”生产、流通环节到底谁之过?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调查。

金龙鱼被曝出现“问题油”

春节临近,食用油“黄曲霉素”风波未平,“色泽烟点”风波又起。安徽省工商局不久前对外发布通报,该部门抽检7家生产厂家10组食用油后发现,合肥市有2批次食用油不合格。其中,金龙鱼玉米油被检测出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

“为加强元旦、春节期间食品质量监管,省局在合肥、芜湖和宿州等地市场流通环节对食用油开展抽样检验。”安徽省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副调研员张明介绍说,此次被检出有问题的金龙鱼玉米油的生产日期为2011年3月1日,由益海(泰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5升装金龙鱼玉米油,被抽检出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

短时间内,“黄曲霉素”“过氧化值”“色泽烟点”……一些食用油相继检测出这些项目不合格,令关注食品安全的消费者深感不安。

记者8日走访合肥市多家大型超市和粮油专卖店,听到很多消费者在询问“问题油”的情况,不少消费者表示绝对不会购买“问题油”。

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粮油检验部负责人说,对于食品加工企业来说,在产品出厂检验时,这两个项目应该是必检的。“根据过往食用油检验的经验,不管是在生产环节,还是在流通环节,出现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谁在制造“问题油”?

色泽和烟点项目不合格既然在检测中不多见,并且也不是什么高技术难度的检测项目,那么这到底是食品加工企业的“低级失误”,还是流通企业的“操作不慎”所致?

据有关报道称,金龙鱼食用油合肥经销商王先生称,此次抽检的“问题油”,出自一家小超市,由于小超市保管不善,才使得玉米油长期暴晒在日光下,因而导致油质产生了变化。

对此,涉事小超市并不认可。记者8日来到这家小超市,看到这里虽然没有涉事“问题油”的踪影,但同品牌食用油还有很多种,都整齐地码放在超市的最拐角处。“我觉得经销商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抽检的玉米油在店里销售比较慢。”小超市负责人韦经理说,一般是经过总部配送到货,店里直接上架销售,基本上不会出现盛放和保管问题。

记者随后来到这家小超市总部,工作人员向记者出示了该经销商的“三证”,即组织机构代码证、食品流通许可证和税务登记证。总部负责人郝明玲说,这“三证”是经销商进入超市的前提条件,同时,每一批次产品还有“票证通”,可以追根溯源查出商品信息,包括产品的来源、生产厂家的信息、产品合格证编号等。

郝明玲告诉记者,被抽检的这一批次产品在便利店不是大批量销售,整个超市销量不到10桶,且平常配送和仓储也有一整套流程,暴晒导致色泽和烟点不合格的说法,实在不敢认同。“我们正准备相关材料,积极配合工商部门的调查,并找经销商通知厂家及时给出解释。”

接受采访的消费者纷纷表示,油是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对此特别关注,希望能尽快查明问题真相。“不管是超市问题,还是生产厂家问题,赶快查出原因吧,别又拿老百姓的安全不当回事了。”在家乐福超市合肥国购广场店,70岁的胡翠兰边选购食用油边说。

9日上午,金龙鱼食用油生产商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经理李志刚回应记者称,公司总部对这一事件非常重视,接到工商部门的通报后,第一时间将涉及的同一批次所有产品做下架处理。对于抽检的色泽和烟点,属于质量等级项目,而不是食品安全项目。比如,烟点不合格,是由于没有达到一定的度数标准,说明食品的质量等级存在瑕疵,但在食品安全方面还是有保证的。

李志刚表示,因抽检的这一批次产品具有出厂检验合格证明,经过初步判断,“问题油”产生的原因是流通环节运输、储存不当造成的。不过,公司将通过这一案例,更加密切关注终端销售环节,配合经销商给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

如何让“问题油”不再成为问题

安徽省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副调研员张明告诉记者,工商部门在检测出“问题油”之后,及时向各地超市、卖场下发了“问题油”的下架通知。。

眼下,“问题油”下架了,但食品安全无小事,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值得深思。如何确保不再出现“问题油”、食用油产供销“全链条”如何安全运转,激起社会公众热议。

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粮油检验部负责人说,既然国家颁布了《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对各项指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那么,在产供销各个环节,生产厂家和流通企业就应该不打折扣地遵照执行。此次被查出食用油的某些指标不合格,说明有些环节确实出现了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顺藤摸瓜,进行严厉查处。

网友“天意如刀110917”也建议,不要等不合格产品流入了市场再采取措施,这只是亡羊补牢,要抓住源头,减少或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商务部特聘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认为,纵观问题食品事件,无不与源头和流通有关。从源头把关上看,作为行业的标杆企业更应该自律,实行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标准,同时还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发生问题食品事件时,及时回应消费者关切。此外,若涉及到食品安全问题,应让相关企业承担巨大的代价,并对相关责任人严格追责。

周清杰说,作为流通环节的监管部门,工商、质监等部门也应履行好质量安全监控,将执法资源共享,并不断加大抽检力度,增加抽检频次,切实保障老百姓的饮食安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4: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