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活字本
释义

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瓢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

简介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中期,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农书》,但均未见存本。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清时期活字本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华燧以铜活字排印了《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斋随笔》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又有明蜀府活字本《栾城集》,上海涵芬楼民国八年影印而列入四部丛刊初编。清雍正年间,内府以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乾隆间又以枣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此外,流传到我国的还有朝鲜活字本。

详细说明

版本类型。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北宋的雕版印书已很盛行。雕版印书较之手写有无比的优越性,雕一版,印无穷。但必须是一种书雕一套版,劳师费时,仍不甚方便。北宋仁宗庆历(1041~1048)时,平民毕升首先发明了活字。其法是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排版印刷,是为泥活字。这一发明,比德国J.谷登堡使用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早 400年。公元1241~1250年间,姚枢寓居河南辉县,教其弟子杨古仿制毕升泥活字,排印过朱熹的《小学》等书。清道光十二年(1832)苏州李瑶在杭州仿制毕升泥活字,排印《校补金石例四种》和《南疆绎史勘本》。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泾县翟金生与其子侄亦仿制毕升泥活字,排印《泥版试印初编》、《仙屏书屋初集》及《水东翟氏宗谱》。元代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1295~1300)山东东平人王祯在安徽旌德县做官,刻意创制木活字 3万多个,排印《大德旌德县志》,并准备排印自己的《农书》。他调任江西后,江西已将其《农书》雕版印刷行世,故未再行排印。敦煌千佛洞还出现过元代回鹘文木活字。明、清两代,木活字普遍流行,江南各省的祠堂,常用木活字排印家谱、宗谱。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北京发行的朝廷“邸报”,也改用木活字排印。清代不论官署、私宅、坊间用木活字排印书籍更为普遍,以武英殿用木活字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规模最大、最有名。程伟元用木活字排印的《红楼梦》,也很著名。锡、铜、铅等金属活字在元明也相继出现,其中以铜活字印刷较为盛行。明代弘治、正德(1488~1521)年间无锡华、安两家用铜活字印制的书籍,堪为代表。清代私家以铜活字排印的书不多,较有名的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开排的陈梦雷的《松鹤山房诗集》。雍正四年(1726),内府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凡1万卷,5000册,另目录20册,525函,是历史上有名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工程。

活字本古籍的鉴定

主要特征

l、活字本在栏线四角的横线竖线衔接处,连接的不是那样严密无缝,多数有隔开的缝隙。雕版印本却无此现象,因版刻栏线地在上版稿纸上预先画好镌刻的整体。

2、排字行气不整齐,有时倾斜不直、有些字排列歪扭,甚至个别字倒置或卧(横)排。

3、字的大小不一致,笔画精细也不匀,版刻系写稿上版,字体大小一致且刻工一气呵成,因而大小匀整,字与字间可以互相照应。活字刻本却完全不同。活字是一字一刻,这个活字与另外的活字照应的不好,难免有大小不匀之处。一行之内,不但字有大小,且笔画粗细有时也难一致。

4、墨色轻重(浓淡)不均。拼字排版,会出现版面凹凸不平,因此印刷出来,墨色就有轻有重,浓淡不均。

5、活字与活字的笔画之间绝不交*。雕镌书版时,是将一页之内的文字写成书稿,粘在版上进行刊刻。因此,在书写上版时,上下字之间的撇、钩、竖、捺有时笔画交*相互照应。这是为了行气整齐,字体结构美观。而活字则不然,它是每字一刻,自为整体,字与字之间没有交*的可能。因此,拼接成版时,不会有字与字笔画间的交*现象。

6、书口上下栏线整齐。版刻印本由于印刷涂黑,书版会出现涨缩,或版心大小不一,致使装订成册后,栏线不齐,装订规矩是齐下齐上的,活字印本拼版时,上下栏线尺寸一定,故装订成册后,从收口看来,上下栏线均整齐。

7、活字印本无断版裂版现象。雕版有的因刻成年久,经刷印施墨或遭风吹日晒,常会断裂。活字印书,印完,版即拆散,如需再印,即行再版,不会有象雕版那样现出断裂的情况。因此,在鉴定古籍时,遇不断版裂版现象的,即非活字印本。

8、行格界线时有时无。活字要行格界线亦系拼排,因而也会不平,从而着墨不匀,故出现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现象。

区别铜活字

首先,活字是否铸造。铜便于铸造而难以雕刻,以当时的技术能力,铜活字应该是铸造的,表现为每一页上重复的字由同一个字模翻铸而成,字形结构相同。如清道光间福建人林春祺铸造了二十余万枚铜活字,排印了《音学五书》等几部书。在书前的《铜版叙》中,林春祺说明了制作铜活字的过程,几次说铜字是镌刻的。但我们很容易观察到,林氏印的书一页之中有的字出现几次,字形完全相同,乃至有共同的缺陷,证明这些字实铸非刻。林氏自称“镌”、“刻”,只是用词习惯而不是技术描述。朝鲜古代用铜活字印书的规模远大过我国,他们的铜字也都是铸造的。可铸造是铜的独有属性,铸字也成为铜字区别于木字的根本特征。如果我们发现一部书的字是同模铸造的,在排除了陶瓷字可能后,即可断定它是铜活字本而非木活字本。同样,如果我们发现一部有文字记载的“铜活字本”上的字并非铸字而是刻字,就应该有所警觉,先搞清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再断定它是否铜活字本。

第二,能否高质量地刷印出大面积图形,这也体现了铜的特性。木字吸附墨水的能力强,刷印出来的文字图形无论大小均墨迹均匀。而铜金属表面光滑,吸附墨汁能力差。文字笔画纤细,尚可解决着墨问题,遇到版心鱼尾这样面积稍大的图形,就难以保证墨色均匀。古人解决这一问题的做法是尽量消除这类图形,改变鱼尾的式样。例如清代刻书鱼尾基本上是整体黑色的,称为黑鱼尾,但几种铜活字本如康熙、雍正间武英殿本与道光间林春祺本,鱼尾只有几条边线,线内图形印出来是空白的,称为白鱼尾。又如古代朝鲜的书基本为花鱼尾,即在鱼尾中刻上几道花纹,究其原因,最初应该也是为保证铜字版印刷质量采取的技术措施。因此,如果遇到这类带“白鱼尾”、“花鱼尾”的书,不妨先考察一下它是否铜活字本。此外,明代还有所谓“活字铜版”印书,其版框可证实由铜铸成,刷印出来的墨色也不能均匀。我们可以根据版框与文字之间的墨迹对比,来判断其文字是否为铜活字。

第三,活字是否新旧杂用、断裂残缺。这主要体现了木字的特性。木料远没有铜材坚硬,在墨汁的浸泡和棕刷的反复冲击下,木字很容易损坏。损坏较轻时,印出来的字往往笔画损坏、残缺,特别是几道笔画会顺着同一道木纹断裂。损坏严重时,就需要雕刻新字更换坏字,在印出的书页上,会出现新字与破旧字同存的现象。铜字由于不易损坏,即使因各种原因添加了新字,也不会出现文字新旧杂用、断裂残缺的情形。

第四,版框能否拼合严整。无论铜活字还是木活字,在排版时都要用四周的版框围合成版面,固定活字。从理论上说,一副版框在新制成时总能拼合得比较严实,四角没有缝隙或缝隙很小。但木料有遇水膨胀的特性,在经过墨水浸泡后,木活字慢慢涨大,版框就会被它们撑开,四角产生缝隙。特别应注意观察这种现象:在一本书刚开始印刷时,因木字尚干燥,版框的四角也拼合严整。随着刷印继续,字不断膨胀,版框四角的缝隙也越来越大。这时,就应该考虑它是木活字本。而铜活字遇水不会膨胀,所以不存在撑开版框的问题,印刷质量一般要好于木活字,版面看上去也更加美观。

书籍

书籍作者:徐忆农 著

书名:活字本

目录

概说上编 文献记载的活宇印刷术 宋元——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时代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与毕升“活版” 南宋周必大“胶泥铜版” 蒙古杨古与“沈氏活版” 元王祯《造活字印书法》 元马称德“活书板” 明朝至清朝前期——活宇印刷术的发展时代 明华燧会通馆“活字铜版” 明华埕“活板” 明毗陵人用铜与铅为活字 明安国“铜板” 清康熙泰安州士人“为活字版” 清吕抚活字泥版 清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清萃文书屋《红楼梦引言》 清朝后期至民国——东西方活字印刷术的交替时代 清李瑶泥活宇 清翟金生泥活字 清林春祺《铜板叙》 清王韬《瀛埽杂志》与墨海书馆活字 《格致汇编》与《印书机器图说》 当代——活字印刷术的变革时代 王选与“748工程” 活字印刷术在国外的影响 活字印刷术在朝鲜的影响 活字印刷术在日本的影响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影响下编 活字与活字印本传世之作 北宋印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西夏文活字印本佛教书籍 元回鹘文木活字 明弘治华燧会通馆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 明弘治华珵铜活字印本《渭南文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