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华藏寺支提寺 |
释义 | “华藏寺支提寺”宁德霍童支提山位于宁德市区西北部40多公里处。据佛教《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载:“东南方有山名曰支提,现有天冠菩萨,与其眷属一千人俱常住说法。”“支提”系佛教术语,“谓诸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为求福故,悉皆供养恭敬”(《大日经疏》)。因此,支提山被佛教徒视为天冠菩萨讲经说法之道场,且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 寺院简介华藏寺初名“华严寺”,因《华严经》而得名,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西北部霍童镇支提山,故亦名“支提寺”。该寺由唐朝高丽僧人元表法师始建,《宋.高僧传》载:“释元表,三韩人也。天宝年中(724-756年),来游华土,仍往西域,瞻礼圣迹。遇尊者示《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东南方有山名支提山,现在天冠菩萨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遂至支提山礼天冠菩萨,于那罗延窟潜习华严。会昌法难,师付法山下元白法师后,不知何往。”吴越王钱鏐闻其事,命杭州灵隐寺了悟禅师闽兴建天冠菩萨道场。宋开宝四年(917年)吴越王敕赐“华严寺”额,封了悟禅师为国师,主支提法席,并依华严经铸铁佛千尊,即“千圣天冠”,分置正殿雕梁上。雍熙二年(985年),宋太宗敕赐“雍熙禅寺”额。淳化元年(990年),又赐了悟禅师法嗣辩隆禅师继席支提,并赐“佑国记室禅师”封号、紫衣、御书等。 政和年间(1111-1117年),宋徽宗赐“政和万寿寺”额。元初,寺被兵毁,元世祖敕澄鉴禅师重修。明永乐五年(1403年),明成祖重建大殿,敕额“华藏寺”。仁孝皇后重赐铁铸天冠像千尊,每尊高约0.3米,重约10公斤,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保存至今。正德十五年(1505年)寺遭兵燹,嘉靖年又遭倭寇焚毁,至万历元年(1573年),朝廷敕大迁和尚重兴支提,明神宗赐“万寿神寺”。万历廿五年(1795年),慈圣皇太后赐铸铜渗金大毗卢千佛托一尊,历三年行程方至支提山,该像重千斤,高2.5米,莲台围径3.7米,莲座由千佛组成,喻华藏世界。又赐紫衣袈裟一件,五爪金龙堆绣、金钩、玉环、明朝藏经各一套(即北藏)。以上所赐物,至今保存于文物殿。 康熙、同治两代,亦作较大修葺,并两度撰写《支提寺图志》,共计六卷。民国三十六年,兼辉法师的高徒心严法师重建大殿。1966年寺宇又遭破坏,所存无几。1983年,泉州王静远居士发心重塑大殿佛像,次处又重修,华藏寺面积三千七百多平方米,坐北朝南。自双髻峰发脉。三折而下,中轴线自南而北,为山门、天王殿、明堂、大雄宝殿,东西两廊连于钟鼓二楼(已废),广连层阶、月台、左为伽蓝堂,右为祖师堂和僧舍。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木构穿斗式梁架,面阔七间,进深七间,四面回廊,高约八米。正门上横额为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华藏寺”三字,殿内正中供明神宗御敕的鎏金铜毗卢佛。 山门,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因高耸逼近天王殿,崇祯元年(1628年),寺众议撤。清顺治七年(1650年),僧如典募建山门并增建华表于山门前,后废,址存。1983年,政府拨款重建山门,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高约7.5米。重檐下横额书“天下第一山”五字。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诞生于此。1980年11月11日,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华藏寺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院。1985年10月11日,列为第二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南普陀寺妙湛大和尚开辟了从溪边村上支提寺的十三华里公路,结束了华藏寺肩挑手提的历史,开始了重建支提寺的宏伟工程。在妙果法师的住持下,该寺为妙湛大和尚建塔作永久性纪念。1995年,依本山的自然条件,兴建了水电站和自来水塔,为该寺今后的建设和生活提供了保障。1998年又重塑了天冠青铜像一千尊,供于天冠殿。现存宇已初具规模,建筑占地面积已达五千多平方米,寺院计划占地三十多亩。现拥有山林土地使用权已达七千多亩,耕地四十六亩,茶园一百亩。本寺以大雄宝殿为主体,接连天王殿、祖师殿、伽蓝祠、藏经阁、鼓楼、山门,寺周围亦多梵宇,金碧辉煌,林峦交映,极为壮丽。附近那罗延窟寺为岩穴古寺,“石窟高可百寻,深广五十丈,上主若凿,下平如镜”。辟支岩连绵五公里,珍珠帘、罗汉洞、孤猿叫月、锦鲤朝天诸景,令人叫绝。辟支寺侧,悬岩滴水如浆,额目“天浆甘露”,亢旱不绝。华藏寺现在常住僧众五十多人,全寺严整宗风,谨守律法,海众安和,为目前闽东唯一的一座十方丛林。 支提寺支提山,海拔700多米。方圆百里,群峰拔地,层峦叠嶂,溪涧纵流。华严寺所在之处,四周群峰环拱,状似千叶莲花,而寺恰在花心上,好一派雄奇伟秀的景象。众多的山川林窟,多以佛教名词称之,诸如普贤峰、维摩峰、菩萨峰、天冠林、帝释峰、钵盂峰、袈裟岩、香炉峰、舍利窟、甘露泉等,且山中寺院林立,有小支提寺、仙峰寺、仙岩寺、甘露寺、那罗延窟寺等,不愧“闽东东岳”和“佛巢仙窟”之誉。华藏寺作为支提山佛教中心而置身其中,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华严寺,也称华藏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创建于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缘于唐代高丽僧人释元表在此讲颂《华严经》。宋代,朝廷先后敕赐“华严禅寺”与“雍熙禅寺”之名;明代也敕赐过“华藏禅寺”与“万寿禅寺”之名。华严寺屡经兴废沧桑,历代诸高僧为古刹的重光鞠躬尽瘁。据寺志记载多达二三十人,如唐代的元表、本净,宋代的元白、了悟、辩隆,元代的平楚、澄鉴,明代的无碍、大迁、天恩、樵云,清代的远门、亘信、无得等。现寺之东边尚存一塔碑,文曰“明敕中兴赐紫大迁国师塔”。大迁法师,讳圆慧,俗姓杨,燕都(今北京)人,为明左护卫杨邦卿之子,19岁出家,万历元年因明皇太后梦礼天冠菩萨而召其入山中重兴支提,历时9年,后圆寂,众人建塔纪念。支提寺山门为明代所建,“天下第一山”之额系明永乐帝敕赐,而今殿前的“华藏寺”之匾额,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题。在大雄宝殿中供奉的佛像颇具特色,当中是释迦牟尼佛,丈六金身,结跏趺坐,形成庄严之像;右边为手持青莲、乘坐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像;左边为手提如意宝、乘着青狮的文殊菩萨像。殿的正中供奉着毗卢遮那佛像。这尊佛像为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宫廷以铜渗金铸造的珍品,重约千斤,为双层空心圆体。该佛像端坐在莲花座上,头戴金冠,手成毗卢印,面容祥和,熠熠生辉。 寺内现存明代铁铸天冠菩萨像(俗称千圣天冠菩萨),系明永乐年间为明成祖的仁孝皇太后所赐,原总数1000尊,现尚存947尊。每尊重20公斤,高33厘米左右。其形或合掌,或结跏趺坐,或结三昧印,呈听、说法相,表情各异,形态生动逼真,个个栩栩如生,为寺内珍贵之文物。 寺中至今还完好保存着明版佛教经书《永乐北藏》,共678函,6780册,为明神宗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所颁赐,堪称镇山之宝。这部佛教经典现为国内之稀本。同时,该寺还收藏明万历年间御赐京缎的金绣五爪盘龙紫衣一袭。原配的金钩玉环遗失已久。而紫衣幸存至今,其工艺精湛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华严寺成为闽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9月,叶飞同志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支提寺宣告成立,开始了艰难的革命历程。在支提山说法台下的天峰亭是当时工农红军的后方医院,辟支崖畔的袈裟岩是红军18勇士的殉难处。1984年7月1日,宁德地委在华藏寺树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纪念碑》以纪念之。 今日的闽东千年古刹支提华藏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明媚阳光中。僧众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宗教信仰政策,发扬佛教“农禅并重,修持精进”的优良传统,并全面维修了寺院。寺内的山门、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藏经楼都修葺一新,并且还新建念佛堂、放生池等,使这座深山古刹“云开震旦诸山秀,日照琳宫万瓦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