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马舞
释义

普安彝族海马舞流传于地瓜镇格拱、三板桥镇梅子井一带,保持古老淳朴的民族原始遗风。表演风格拙朴、风趣。 海马舞源于彝族祭祀活动,旧时用作白事驱邪除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海马舞逐渐走向田间地头,应用于婚丧、农耕、庆典、节日等场合。

普安彝族海马舞

海马舞表演三人一组,其中一人扮马哥,二人扮烈马,马哥道具为一人高竹杆两端各系一朵红白花,烈马则由马头与马臀两部分分别系于舞者腰间,道具由竹编骨架糊白绵纸做成。表演时,舞者手持马颈,步伐有双脚并跳,踮步跳,变脚跳,自由奔跑等跳法。马哥手中的花棍用作引导烈马作各种舞步。

海马舞表演由四个阶段组成:

第一段:马帮跋涉;

第二段:调遣烈马;

第三段:烈马争斗;

第四段:降服烈马。

海马舞伴奏以皮鼓为主,辅以钹、锣。鼓点两钟,一种为“乱打”,近似京剧中使用的“急急风”;一种为“齐打”,三种乐器按舞者步伐同时敲击。

湖北钟祥海马舞

海马舞,是湖北省钟祥市土生土长的古老的传统舞蹈之一,是由古代的竹马灯演变而来的,早在唐代就曾有过竹马灯的记载,在钟祥市形成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了。目前海马舞主要分布于钟祥市的东桥、客店、张家集、南湖、郢中、双河、石牌等地。

海马,是钟祥市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相传三国时蜀国大将赵子龙的座骑是一匹神马,身上布满鳞片,洁白如云,有着象云海一般变幻无穷、人马合一、战无不胜的本领,遂被人们称作“海马”。这种海马身上长着四只眼睛,全身长满鳞片,洁白如云,有逢山过山,逢水过水的本领,只有智勇双全的忠臣良将才能拥有这样一匹神马。后人为赞颂忠臣良将,据此,创编了海马舞。海马舞的主题内容是反映三国时期的战斗故事,通过任务和各种队形的变化来再现当年的战争场面。在表演中融唱、跳、跪、打为一体的,在唱词内容中演唱的是三国历史故事,曲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解放前由于生活所迫,海马舞成了艺人们乞讨的手段,解放后该舞才真正成为劳动人民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海马舞多在春节期间表演,由于人物多,舞蹈运动幅度大,演出场地一般在村头禾场、街头巷尾,是民俗节目中必不可少的群众自娱活动形式之一。现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