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庚辰年 |
释义 | 庚辰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1880、1940、2000···(60年一周期) 所谓农历的干支纪年,也就是: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转六圈而地支转五圈,正好一个循环)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做一甲子。 我国古人用这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这就是干支纪年法。 明朝:1368-1644,共经历5次庚辰年,分别是1400年(年号:建文),1460年(年号:天顺),1520年(年号:正德),1580年(年号:万历),1640年(年号:崇祯)。惠帝(朱允炆) :公元1398年登基--公元1402年去位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年号“建文”. 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登基--公元1424年去位 出生:公元1360年--去世:公元1424年(在位22年),为朱元璋的第四子,年号“永乐”.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登基--公元1425年去位 出生:公元1378年--去世:公元1425年(在位1年),为明成祖长子,年号“洪熙”.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登基--公元1435年去位出生:公元1398年--去世:公元1435年(在位10年) 为仁宗长子,年号“宣德”. 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登基--公元1449年去位出生:公元1427年--去世:公元1464年(在位14年),为宣宗长子,年号“正统”. 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登基--公元1457年去位出生:公元1428年--去世:公元1457年(在位8年),宣宗次子,年号“景泰”.英宗(朱祁镇):公元1457年登基--公元1464年去位 出生:公元1427年--去世:公元1464年(在位7年),年号“天顺".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登基--公元1487年去位出生:公元1447年--去世:公元1487年(在位23年) ,英宗长子,年号“成化”. 孝宗(朱佑樘):公元1487年登基--公元1505年去位出生:公元1470年--去世:公元1505年(在位18年) ,宪宗三子。年号"弘治"。 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登基--公元1521年去位出生:公元1491年--去世:公元1521年(在位16年) ,武宗,孝宗长子,年号“正德”。 世宗(朱厚璁):公元1521年登基--公元1566年去位出生:公元1507年--去世:公元1566年(在位45年) ,宪宗孙,父兴献王。年号“嘉靖。 穆宗(朱载垕):公元1566年登基--公元1572年去位出生:公元1537年--去世:公元1572年(在位6年),世宗第三子。年号“隆庆。神宗(朱翊钧):公元1572年登基--公元16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563年--去世:公元1620年(在位48年),穆宗第三子。年号“万历”。 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登基--公元1620年去位 出生:公元1582年--去世:公元1620年(在位0年) ,神宗长子。年号"泰昌。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登基--公元1627年去位 出生:公元1605年--去世:公元1627年(在位7年),光宗长子。年号“天启”.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登基--公元1644年去位 出生:公元1610年--去世:公元1644年(在位17年),光宗第五子。年号“崇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