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甘肃安西极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Gansu Anxi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yper-Arid Desert),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境内,面积80万公顷,1987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极旱荒漠生态系统。 简介本区地处暖温带与中温带的过渡区,位居亚洲中部荒漠的腹地,区内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具有典型性、独特性、珍稀性和多样性,植被类型主要有红沙、珍珠、泡泡刺、合头草等四大荒漠植被类型。野生植物有34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3种,属亚洲中部特有种的有10种,区内有高等植物13种,属亚洲中部特有种的有10种。区内有高等动物152种,其中雪豹、野驴、北山羊、金雕等26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保护区的建立对极草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研究及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地处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亚洲中部温带荒漠、极旱荒漠和典型荒漠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和蒙新荒漠的结合部,其荒漠生态系统在整个古地中海区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分南北两片,总面积80万公倾,南片位于瓜州县南部,与玉门市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为邻。北片位于瓜州县北部、南以甘新铁路为界,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接,东与肃北马鬃山,西与敦煌市相连,是我国目前第10位的大型自然保护区。 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与一九八七年六月、一九九二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所处位置的典型性和保护对象的代表性,多次受到国家和甘肃省业务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九九三年被中国人与自然圈国家委员会接纳为首批网络成员,一九九四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确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荒漠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点、一九九九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等四部局授予“全国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称号。保护区按区域划定核心区、缓冲区、科学实验区及开发利用区。 生态系统和功能脆弱、地域范围辽阔、环境因素多变、生态类型多样等典型的极旱荒漠特征,造就了安西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生态系统,区域分布有戈壁、丘陵、盐沼、山地、低地盐生草甸,等多种生态环境;多样的生境孕育着不同的生物在其生活、栖息、繁衍,各类生物虽数量稀少,但各代表着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能力,现分布有砾石荒漠、低湿地盐生草甸、沼泽、盐漠、沙质荒漠等植物362种,特殊固沙植物30余种,首届一指的药用植物甘草、麻黄等植物100余种,保护区主要以典型的中亚四大类泡泡刺、红砂、黑柴、珍珠以及盐生草甸、芨芨草、芦苇草、苔草、柽柳、胡杨、麻黄等为保护对象,其中国家一类保护植物裸果木,二类保护植物胡杨、梭梭、甘草、胡杨、胡黄连等,地方重点保护植物柽柳、麻黄、苁蓉锁阳等尤为珍贵。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境内,分南北二片。南片在瓜州县南部,与玉门市和肃北蒙古自治县为邻,在 95 ° 50 ′ 30 ″— 96 ° 51 ′ 00 ″ E , 39 ° 50 ′ 45 ″— 40 ° 43 ′ 40 ″ N 之间,面积 40 万公顷。北片位于瓜州县北部,南以 41° 19 ′ 00 ″ N 线为界,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接,东与肃北蒙古自治县的马鬃山镇接壤,西与敦煌市相毗连,在 94 ° 47 ′ 00 ″— 95 ° 41 ′ 00 ″ E , 41 ° 19 ′ 00 ″— 41 ° 12 ′ 24 ″ N 之间,面积 40 万公顷。保护区总面积 80 万公顷,是中国第10 位大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南片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均在1300米以上,最高峰—滴水山海拔高度 3547米,为瓜州县境内最高峰。保护区主体是走廊平原,疏勒河出口构成大型三角洲,地势平坦,为地下水溢水带,沼泽广布。由于受区域构造控制,地域自南而北呈现有规律分带现象,成为尖顶缓坡中心带;圆顶缓坡低山丘陵带;中等倾斜老洪积扇带;缓倾斜新洪积扇带;绿洲平原带和风蚀雅丹地貌带等。 保护区北片总地形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海拔高度均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红石山海拔2334米。星星峡东山和红石山西部石低山丘陵和剥蚀准平原地型,低山丘陵地型和山前冲积平原三种地貌单原组成。 地质地貌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与1987年6月,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分南北两片,总面积80万公顷,南部位于瓜州县南部,该区主体是走廊平原,疏勒河出口构成大型三角洲,地势平坦,为地下水溢水带,沼泽广布。由于受区域构造控制,地域自南而北呈现有规律分带现象,成为尖顶缓坡中心带;圆顶缓坡低山丘陵带;中等倾斜老洪积扇带;缓倾斜新洪积扇带;绿洲平原带和风蚀雅丹地貌带等。保护区北片总地形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海拔高度均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红石山海拔2334米。星星峡东山和红石山西部石低山丘陵和剥蚀准平原地型,低山丘陵地型和山前冲积平原三种地貌单元组成。 气候瓜州县深居内陆,气候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基本特征是降水少,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严寒,风大沙多。瓜州县年均温变化在7.8℃~10℃之间,夏季6、7、8三个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一10℃以下,年较差达34.9℃。由于受大气环流及河西走廊大地形的动力和阻力作用的影响,海洋暖湿气流不易到达,下垫面为壁、沙漠,使得瓜州县气候异常干燥,降水稀少,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年均降水量52.0mm以下,上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的70%,冬季降水极少,一般<10mm。年蒸发量2754.9mm,高的年份可达3420mm,是降水量的48倍,最高可达87倍。 瓜州县年日照百分率平均为 73%,在中国名列前茅,比同纬度的北京日照时数长481.3小时。在植物生长的关键季节(5 — 8月)日照最长,平均每天大于10小时,对植物一般没有限制作用。瓜州县年太阳总辐射为152,789千卡/ ㎡ ,比北京多18,650千卡/㎡。这将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综合利用。瓜州县热量资源丰富,≧10℃期间的平均积温3295.32℃,属热量充沛地区。 保护区南片年平均降水量为 58.2mm — 75.3mm,年平均蒸发量2758.5mm,接近降水量的50倍。年平均气温7.6℃--8.2℃,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4℃— 25.0℃,最冷月元月,为-11.0 — 11.6℃。年平均湿度38.4%。日照时数为2940.4h — 3171.9h。南部祁连山地地势较高,气候稍湿润。北片保护区仅依柳园气象站观测记录,年平均降水量40mm — 70mm,年蒸发量3100mm — 3500mm,为降水量的80 — 50倍。年平均气温6.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0.7℃,最冷月为-12.8℃。日照时数平均为3069.5h。两地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0%,体现了亚洲温带干旱区的基本特征。风是自然保护区有特色的气候现象,年平均风速3.7m/s。春季3-5月工资风速最大,为4.2m/s-4.5m/s。其余各月平均风速3.1m/s-3.8m/s。 土壤土壤是地质历史的的自然体,在地球演变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地质、地形、母质、气候、植被、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发育演变而来的。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决定其土壤类型比较复杂,可分为棕漠土、灰棕漠土、盐土、草甸土、沼泽土、风沙土、灌淤土和潮土8 类,另 30 个亚类。 棕漠土是暖温带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其成土过程与灰棕漠土十分相似,只是气候条件更为严酷。主要分布于双塔水库以西,柳园以南,南截山以北。占全县面积的 25.9% ,分成 6 个亚类。其植被类型差异较大,覆盖度极低。灰棕漠土是温带荒漠区的地带性土壤。多发育在山前平原冲积物或低山残丘的坡积物上,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北部洪积——冲积扇中,以及马鬃山剥蚀残山和坡积、洪积戈壁上。面积最大,占全县面积的 61.1% 。仅有一个亚类。植被覆盖度较低,主要有红砂( Reaumuria soongorico )、黑柴( Sympegna regelii )、珍珠猪毛菜 (Salsola passerina) 、泡泡刺 (Nitraria sphaerocarpa) 、木本猪毛菜( Salsola arbuscula )等。沼泽土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浸润的土壤,不受气候影响的非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沼泽地、滞水洼地、泉眼周围、河谷。占全县总面积的 0.23% 。分布两个亚类。植被生长茂盛,覆盖度较高。主要有喜温性沼泽植物芦苇( Phragnites australis )、小香蒲( Typha mininma )、水葱( Scripus tabernacmontani )、蔗草( Bolboschoenus )、海韭菜( Triaglochin palustre )等。草甸土是草甸植被条件下形成的半水成土壤,多分布于绿洲与戈壁接壤地带,地下水位较高的低洼处。占全县总面积的 1.96% 。植物生长茂盛,主要的赖草( Leymus secalinus )、芨芨草( Achnatherum splendens )、芦苇( Phragnites australis )、苔草( Carex spp. )等。盐土是含有较多可容性盐的土壤,分布于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易于积水的盆地,山间洼地或地势平坦、排水不畅的地带。占全县总面积的 8.5% 。植被覆盖度较高,主要是盐穗木( Halostachys ruthenicum )、盐角草( Salicarmia europaea )、罗布麻( Apocynum venetum )、黑果枸杞( lycium tuthenicum )。风沙土是岩戈壁砾石就地风化的产物。经风、水搬动形成沙丘、沙垄、沙地。分布于桥子、南岔、瓜州和环城,占全县总面积的 0.6% 。植被覆盖度较低,主要有骆驼刺( Alhagi maurorum )、苦豆子( Sophora alopecuroides )、白刺( Nitraria spp. )、柽柳( Tamarix spp. )等。灌淤土是干旱环境下绿洲农业灌溉形成的土壤,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产物,占全县总面积的 0.6% 。以农作物为主,着生田间杂草。潮土是一种半水成的土壤,分布于洪积—— 冲积扇沿泉水溢出地带的上部和河流下游的低平地区,占全县总面积的 0.1% 。植物以农作物为主,生有田间杂草。 水文保护区内主要河流有疏勒河和榆林河,均发源于祁连山。疏勒河在区内南部流过,流程50.75km,年径流量2.5亿m3,中游双塔水库有效库容量1.15亿m3,保灌面积1.2万hm2。榆林河从区内西南部流入踏实盆地,流程36.25km,年径流量0.55万m3,中游建有榆林河水库,保灌土地面积2400hm2。另有汇集泉水和地表水的塘坝54座,蓄水量0.85万m3,可用于灌溉和人畜饮水。区内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在南部地势地低洼的平坦地带地下水溢出,沼泽广布,主要集中于三道沟、双塔、布隆吉、锁阳城。 自然资源生物资源瓜州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物种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据保护区资源调查,野生维管束植物有 60科362种,野生脊椎动物56科158种,这些动植物物种在亚洲中部荒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安西自然保护区拥有亚洲中部特有种植物22种,根据人类利用生物种的历史证明,许多植物种将会成为医药、工业、农业育种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用的甚至不可替代的原料。这些特有种是保护区的珍稀物种资源,应进一步研究和合理利用。 以山地、砾石、戈壁、沙漠、草甸等动物群为主的脊椎动物共158种、26目、55科,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名录》的27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动物有蒙古野驴、雪豹、北山羊、金雕、胡兀鹫、小鸨、黑鹳、普氏野马8种,占保护种类的15.92%;国家2级保护动物有草原斑猫、猞猁、鹅喉羚、岩羊、盘羊、天鹅、暗腹雪鸡、雀鹰等20种,占保护种类的72.00%;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有14种,占瓜州县脊椎动物种数的72.00%;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42种,占安西鸟类种数的38.30%;重要的经济动物有裸鲤、鲫鱼、狐、中亚兔、毛腿沙鸡、赤麻鸭、绿头鸭、白骨顶、高山雪鸡、鹅喉羚、石鸡、岩羊等62种,占保护区动物种 群的39.50%。 草场资源作为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瓜州县不仅有广阔的戈壁荒漠草场,也有水草比较丰美的低平盐生草甸草场,许多植物如:柽柳、梭梭、拧条、沙蒿等都有较好的固沙作用,可作为植物固沙的先导。药用植物100余种,豆科的甘草首屈一指,蕴藏量丰富,是我国甘草主要产区之一;其次是锁阳、麻黄为本区的特产药材;第三瓜州县的草场资源也比较丰富,对发展草食畜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的利用并通过禁牧、休牧等措施,加强基本草场保护,达到草畜平衡,将会有效推动全县草畜产业的快速发展。 矿产资源瓜州县矿藏种类多,主要金属和非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花岗石、大理石、水晶石、石英石、冰洲石、石棉、芒硝等,储量大、品位高,开采前景非常广阔,其中贵金属矿金、银、铅、锌和非金属矿花岗石的开采加工,已成为安西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来源的支柱产业。 气候资源瓜州县年日照百分率平均为 73%,在国内名列前茅,比同纬度的北京日照时数长481.3小时。在植物生长的关键季节(5—8月)日照最长,平均每天大于10小时,对植物一般没有限制作用。瓜州县年太阳总辐射为152,789千卡/ ㎡ ,比北京多18,650千卡/㎡。这将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综合利用。安西热量资源丰富,≧10℃期间的平均积温3295.32℃,属热量充沛地区。瓜州县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0.87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381.32毫米,决定了安西极端干旱的气候特征。瓜州县特定的地形、地貌使风速自然增大,风向较为恒定,近15年平均风速2.84米/秒,属多风地区,有世界风库之称,虽然8级以上大风和沙尘回造成灾害性天气,但风力也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能源,正受到广泛的重视。瓜州县风能利用的前景十分广阔,十一五期间,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站将在安西建成,这就是风能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好基地。 旅游资源瓜州县众多的人文景观为旅游业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前景,目前在保护区的实验区边沿开发的旅游业就是最好的证明。同时,瓜州县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如大漠风光,翰海幻景(蜃光),风蚀地貌,绿洲水乡,山地奇景等则为开展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 旅游景观概述保护区内有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榆林窟,还有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锁阳城,此外还有保存比较完整的汉唐水利渠灌网络系统。丝绸古道、古城堡、古长城关隘、烽燧、古泽泊遗址、兔葫芦新石器遗址、东千佛洞西夏壁画、青石峡岩画、黑水河汉唐古墓葬等众多古迹构成了安西保护区特有的人文景观。由于地形的差异地下水位的变化和疏勒河、榆林河的影响,在局部地区分布有非地带性植被类型——绿洲盐生草甸沼泽和盐土群落,在南部山地一带随海拔的升高,形成了特殊的山地垂直植被带。在布隆吉、锁阳城一带在强烈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风蚀、风沙地貌,这些特殊的地貌也相应要加以保护。 榆林窟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 76千米的山谷中,为中国六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北魏--清(公元386--1850年)。洞窟开凿于榆林河谷东西两岸的砾岩上,现存41窟,东崖30窟,西崖11窟,两崖相距120米。 这里先后在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陆续增修。从现存题记和壁画艺术风格判断;唐代3窟、五代8窟、宋代13窟、西夏4窟、元代4窟、清代9窟。明代嘉靖年间由于退守嘉峪关,关外陷于混乱状态,榆林窟逐渐荒废,至清代道光年间才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榆林窟第 25窟是中唐时期的杰作,也是保存较完整的一窟,两壁的极乐世界巨幅壁画,又是榆林窟的精华和代表之作。“南北天王”“文殊”“普贤变”“西方净土变”“弥勒变”等壁画结构严谨,造型逼真,色彩艳丽,神态生动,特别是线描,潇洒流畅,具有吴道子一派的绘画风格,为唐代壁画所罕见。这两幅画的大型临摹品,以敦煌壁画的代表作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甘肃省厅内。 五代、宋代、西夏和元代经变中,穿插着耕获、嫁娶、饮宴、弈棋、酿酒、冶铁、音乐、舞蹈等画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特别是五代、宋初大规模的供养人画像和题名结衔,是研究瓜沙二州曹氏政权统治河西的宝贵资料。 西夏、元代风格别致的密宗曼荼罗和衣冠特殊的西夏人、蒙古人的形象,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风俗服饰。 榆林窟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许多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资料,如西夏、元诸窟,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新中国建立前,榆林窟盗匪出没,破坏甚巨。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作了大量的保护工作。 70年代以来,敦煌研究院曾多次前往调查、测绘、摄影、临摹,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成立机构,设置管理人员、修缮窟门,加固壁画,使其保护完好。 更为出名的是唐初某僧由印度取经返回时携象牙造相至榆林窟,象牙佛造像系印度恒河上流犍陀罗佛教雕刻品。它大如人手掌,用象牙雕刻而成,外刻一尊持塔骑象菩萨,里面有小人像 279个,雕刻之精,世所罕见。象牙佛出世以来历经劫难。1958年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58年5月按原样复制一件,由县博物馆收藏。 榆林窟东南与千佛洞相望;北与汉冥安县城、锁阳城、旱峡石窟、碱泉子石窟相通;西北与汉广至县城、唐舍利塔相接,形成三足鼎立之名胜区。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博览中心地处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唯一以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她的建立将有利于保护荒漠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再生环境,有利于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形成、发展和演替,也必将成为科研、教学、生态示范的重要基地,推动荒漠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荒漠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博览中心位于安西县瓜州大道西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观赏资源、文物资源、实验室、信息室、多媒体电教室、保护区建设成就等为展示内容的综合性展览中心。它将成为全县青少年教育的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起成为人们休闲纳凉、旅游观光、消遣娱乐的城市旅游景点之一,也将成为安西对外开放和宣传的窗口。 动物展厅分为南展厅和北展厅两个展厅,共展出动物 157 种。其中南展厅是小型动物展厅,展出动物有金雕、黑鹳、 大鵟、小鸨、胡兀鹫、大白鹭、大天鹅等 种 ;北展厅是大型动物展厅,展出动物有双峰驼、野牦牛、野马、野驴、盘羊、北山羊、岩羊、雪豹、金雕等 种。欢迎广大游客来我中心观光旅游。 锁阳城锁阳城又名苦峪城,位于安西县城东南 76.5千米,桥子乡正南9.5千米。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锁阳城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 621年)唐开元年间曾被吐蕃所毁,后复行补筑。城堡为长方形,南北长470米,东西宽430米,城墙夯土版筑。高10米左右。城中偏东有一南北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两部,东小西大,东城面积为10009平方米,西城为169000平方米。隔墙北部拐角有门,东部是内城。城垣四角有圆形转角土墩,北墙、南墙各有马面七个,东西墙各有五个。有四座瓮城,北墙两座,南、西墙各一座。西北角有一个圆形高大建筑物,并有拱形门洞,东西贯通。城内有一簇簇的土塔,系圆形土筑房屋遗址。城上城下堆积大量擂石。城外环墙遗迹犹存,西北角有两个土圈,墙高无门,据考为监狱。东北方向1千米处有八座土塔,用土坯砌成,其中一座建筑高大,白灰抹面,名叫塔尔寺。在城的正南和东南一带,各有一片墓葬。 在锁阳城还采得不少唐代文物,城墙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仍保持着初建时雄伟壮观之风格,据航测,锁阳城周围有 2.3万公顷古代耕地,部分地段至今仍留有渠道、田埂遗址。因此而知,锁阳城在隋唐及其以后,不仅是一个军事重镇,而且是农牧业发达地区。在民间还有“唐王兵困锁阳城”的传说,薛仁贵奉唐王李治之诏率兵征西,兵至锁阳城被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大军包围,断绝水源,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用城区遍生的锁阳充饥解渴,饥荒缓解,援军一到,苏宝同逃遁,锁阳救了唐军。现这里仍锁阳丛生。 晚唐张议潮、五代曹议金等先后在锁阳城任指挥使、归义军节度使等职,贞元后(公元 785-850年)陷于吐蕃,后张、曹两节度使收复。其后陷于新疆吐鲁番回民。明清两次重修,安置逃散回民,后回民西迁,此城废弃至今。 锁阳城其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唐代古城。文物内涵相当丰富。 城外汉唐时期水利农田设施网络遗址达 2.3万公顷,较现今安西县总耕地面积1.5万公顷还多8000公顷。对于研究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整修旧城,安置哈密、肃州回民,称“上苦峪城”。因城围盛产野生中药锁阳,明清数百年,当地人每年“三九三”有挖锁阳的习俗,故称锁阳城。 东千佛洞桥子乡东南 28千米长子山北麓干河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为区别于敦煌西千佛洞地理位置,故历代惯称“东千佛洞”;又因7窟前室东、西壁彩绘西夏壁画接引佛各一铺,故又称“接引寺”。是西夏和西夏以后开凿的佛教石窟寺,洞窟开凿于河床东西两侧的山壁上,山壁高35米到55米,为夹砂岩石结构。洞窟多是单独开凿,没有串洞。现存洞窟23窟,而留有壁画塑像的仅有9窟。以壁画艺术风格和题记判断:西夏5窟、元代1窟、清代3窟。其文化源流与莫高窟、榆林窟一脉相承。犹以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西夏窟见长,其密宗佛教壁画可弥补莫高、榆林窟之不足,是研究西夏民族文化和民族建筑的珍品。 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西夏洞窟,可以看到的壁画内容有:“净土变”“药师变”“说法图”“文殊、普贤变”“密宗曼荼罗”“水月观音”“涅磐变”等西夏流行的主要题材,除此而外还穿插着坛城、藻井、鸟兽花枝花边、双龙团凤、趺坐小佛、伎乐菩萨、火焰、壶门等图案装饰。 从绘画技法上看,这里是一座精美的不可多见的西夏艺术宝库。从几个典型洞窟壁画里,“西夏人远宗唐法、不入宋初人一笔,秒能自创,俨然自成一家”的独特艺术情调,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一主室后穿道的南北壁上绘有两幅色彩艳丽约各 4平方米大小的水月观音,观音悠然自若的坐在金刚宝石上凝神遐想,身边彩云环绕,山后数竿绿竹更点缀出仙山胜景的清静;金刚宝石座下,绿水荡漾,隔水的岸上唐僧双手合十朝观音膜拜,孙悟空手牵驮着经卷的红马,紧跟在后。这两幅水月观音画,无论从色彩上还是从线描上都达到极为严正工细的程度。榆林窟久因数幅水月观音称绝于世,这里的精美佳作更有胜之,形成了西夏壁画观音变独具的特色。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长,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1990年在其新作《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中所说:“安西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六幅玄奘取经图的发现,是稀世之珍,在研究佛教思想的演变、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研究《西游记》成书之前主要人物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完善过程,是难得的形象资料” 。 雅丹地貌由于祁连山在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地质历史背景,2.5亿年来,在它隆起的过程中留下无数岛地层断裂沟槽,雪水融化后,沿着沟槽潜流地下,到山北麓低地涌上地面,形成片片绿洲。安西原始先民们便依靠这片片绿洲、繁衍生息,发展农牧业,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地质历史作用、人为作用,在安西地面上遗留了大片风蚀黄土台地,荒漠戈壁沙丘片片绿洲,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 布隆吉雅丹地貌 布隆吉乡北疏勒河北岸至国道 312线北山丘东西长4.8千米,南北宽800米--1000米地带内,为第四纪全新世黄土沉积带,厚6.50米—14.50米。2万年以前,疏勒河在流经发育过程中,将上流大量泥沙夹带向西北流,至此地地域开阔,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沉淀淤积成浅湖底。以后气候变干、水流下切,沉积层抬升,高出河床10余米,由于东西向强风蚀作用,水平沉积层被切割成连绵起伏的雅丹地貌区。 平地矗立起似城如堡,似山如峰,高低参差的土丘峰林,其间夹杂着较多低矮的岗丘。形状奇特,有人头疙瘩、泥狮子、风蘑菇、小金字塔、平顶土墩等,一般顶部庞大,底部尖细。土丘峰林和其间的低洼地,都是按照东西方向,互相平行的排列着,个别丘体还具有流向性外貌。雅丹地貌真实地反映了当地气流运行情况,是气流运行的“照片”。 高大的土丘峰林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土丘体颜色发红,颗粒较粗,比较疏松,手感沙性明显,有滑感,而基座组成物较细腻,丘体有圆形孔洞及植物根系等特点,是由遭受破坏的红柳沙丘所组成。这一雅丹地貌的形成,包含了一个在风力作用下的红柳沙丘形成、演化和消亡过程。 锁阳城雅丹地貌 这一地区,第四纪冰河时期,古冥水夹带大量泥沙向西北顺坡而下流经此地,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成湖泽地层。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干,生态环境变迁。进入封建社会汉唐时期,先民在这里大量垦荒,呈田园风光。生态环境远比现代好得多,唐开元以后,冥水断流;瓜州屡遭吐蕃人攻陷,农民向北迁移,田地大片荒芜,后宋、元时期曾一度恢复该地农业,生态景观有所改观。明清以后,冥水彻底断流,黄土沉积层无水依赖;无植被覆盖;强烈的东风切割地表,带走大量沙土,近 300年风蚀作用,以往的田园风光变成了连绵起伏的风蚀台地—雅丹地貌。 此地雅丹地貌和其他各地略有不同,有流水的作用,水流依附于风力吹蚀,增强和加速地表的沙漠化过程,一次暴雨、雪形成地表径流,刻蚀地表,造成明显的沟谷系统,整个外貌极似凝固的海洋波浪,“波浪线”南北纵走,波浪呈不对称状,陡坡朝着东方,缓坡斜向西边,又似流水下的涟痕,“波浪线”两面的斜坡不是平坦的,同样经过风力的吹蚀,但分割较浅,沟槽没有南北方向深大,东西向条状排列的地面形态仍然非常明显。这里的风蚀过程进行的较和缓。 保护价值保护区属于温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因此荒漠类型多样,极旱荒漠,典型荒漠,草原化荒漠的植被类型都有一定面积的分布。其中:泡泡刺荒漠、红砂荒漠、黑柴荒漠及珍珠猪毛菜荒漠为中亚荒漠最有代表性和典型的植被类型,应作为主要保护对象。植物区系的主要成份是亚洲中部成份,属亚洲中部特有种植物泡泡刺、膜果麻黄、蒙古沙拐枣、珍珠猪毛菜、白沙蒿、黑柴、花棒、霸王、裸果木、短叶假木贼等达20多种。其中裸果木、霸王、膜果麻黄、泡泡刺、又属第三纪孑遗物种,裸果木还是国家Ⅰ类保护植物,另外还有梭梭、胡杨等国家Ⅱ类保护植物,这些特有和濒危的植物种类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以山地、砾石、戈壁、沙漠、草甸等动物群为主的脊椎动物共161种、26目、55科,其中鱼类13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10种,鸟类107种,兽类2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28种,其中国家1级保护动物有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雪豹、北山羊、金雕、胡兀鹫、小鸨、黑鹳8种;国家2级保护动物有草原斑猫、猞猁、鹅喉羚、岩羊、盘羊、天鹅、暗腹雪鸡、雀鹰等20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规定保护的有14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鸟类42种;列入《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17种。保护区内不仅有广阔的戈壁荒漠草场,也有水草丰美的低平地草甸草场,蕴藏着大量的矿产资源和众多的古文化遗产,全国知名的石窟——榆林窟,与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唐代古城——锁阳城,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唐古城,奇特的雅丹地貌为保护区造就了一片亮丽的风景线。保护荒漠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繁衍地、栖息地、文物古迹及自然遗迹是保护区义不容辞的职责。 管理现状建区二十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西自然保护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逐步加强资源管护能力,努力提高科研监测技术水平,扩大保护区宣教培训,使区内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依托保护区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建成了集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宣传教育、保护成就等为一体的资源博览中心;以戈壁植物园为基地,移栽培育荒漠珍稀濒危植物7科18种5万多株,有效的发挥了示范作用;成立了保护区公安派出所,完善了基层管护站功能,充实了保护区管护、监测及宣传设施;完成了保护区网站建设,在扩大保护区宣传的同时,提高了资源管护能力及监测水平。 保护区不断加强技术队伍建设、重视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科研监测与资源管护水平,逐步实现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依法管理的转变;在技术培训方面,保护区突出在职职工专业培训的同时,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兄弟单位的合作交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了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先后与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保护区、新疆罗布泊、宁夏沙坡头、甘肃祁连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中国工程院任继周院士、北京大学陈昌笃教授、北京生物多样性中心王宗礻韦教授、兰州大学刘发教授等21位专家、学者成为保护区高级顾问。如今保护区已成为科研院所的主要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在资源考察方面,先后邀请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家教授指导帮助,完成了保护区一期资源本底调查和二期综合科学考察,编辑出版了《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集和《甘肃安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资源科学考察》专辑,通过调查发现草地早熟禾、西北缬草、多裂骆驼蓬、附地菜、黄缨菊、铺地柏、长茎毛茛、问荆、拟糙叶黄芪、柔毛边蕊芥、长毛荚黄芪、雅布赖风毛菊等新分布植物12种,资料显示,保护区动物种群数量有较大提高。在科研监测方面,先后完成了戈壁草场恢复治理试验、保护区草原围栏封育、西气东输保护区段生态恢复治理等大型科研课题,同时确定资源监测点,制定监测路线图,积极落实保护区中、长期资源监测和国家重点项目效益监测,依靠国家环保总局和甘肃省环保局,1997年开始承担并实施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普氏野马回归自然的驯化繁育。现已成功实施半放养,首批放养的普氏野马已完全适应了野外生存环境,为普氏野马最终回归自然奠定了基础。 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建区以来,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司朱广庆、王德辉司长、甘肃省委书记宋照肃,省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副省长陆武成、省人大环资委主任丁国民、省环保局局长赵伟民等领导先后来保护区视察、调研。保护区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市、县科技进步奖6次,6次评为省级管理、科技推广、环境保护先进集体,10次评为市级先进集体,连续五年评为县级文明单位,1993年被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接纳为首批网络成员,1994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确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荒漠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点、1999年、2006年分别被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等国务院七部门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同时管理处杨增武处长被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