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潭村 |
释义 | 福潭村(鸭潭村)简介:福潭村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之南,位于广汕公路南侧,东临七坡村,西至文光乡,南与仙城镇接壤,北和柯围村相邻。创寨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古时村东有一潭,传说潭底有群金鸭,潭底久旱不干,始创寨名鸭潭乡,而名“鸭潭”后雅称至今。解放后演译福潭村。方圆面积2000多亩,还开拓有八百多亩南山草地。村背靠广汕公路,座向宽广平原,远朝南山翠峰岩?四面溪流缭绕,堤环绿竹成荫,水源充沛,久旱不乏灌溉。尤其足纵横道路,乃东西南北往东必经要道。前乃省道必经隘口, 得天独厚,故称潭乡沃土。深受许多姓氏先祖争先卜居,开疆扩土。史称:“十姓居址“现有柯、蔡、郭、颜、陈、杨六姓同营梓里,总人:6263人1087户。 祖讳元泉公,原土小坑五世祖鸿发公膝下第五子,于明万历欺间,洞悉鸭潭,迁居至此,辟地开族,公有百折不挠毅力,矢志不移创业精神,初建屋宇,培育子孙,自强不息。历三代努力,精心图治,于康熙期间,启基营造‘‘树德堂’‘宇后三山,奠定奕世水昌伟业,德泽流芳,绥至第七世祖顺之公,孙枝兴旺,公志前勋,精心策划,于乾隆期间,致力续造“树德堂”。完善落成 ,堂构生辉。德垂后昆,蕃绵迄今,四百余秋,繁衍十九代,派下住本村人口一千三百多(未计旅外人口)。裔孙遵祖训。学先贤。躬耕勤学,或工,或民、或商,或仕政界,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孙枝潘胤,皆租德福荫矣! 福潭三轶闻:l、鸭潭乡,寨名渊源一一福址寨东有一潭堀,深不见底,水久旱不涸,常有一对翡翠宝鸭在水里嬉戏,人们用尽办法,擒之不获,一潜入水,不见其踪,故称其潭堀为鸭潭。自列祖列宗创寨以来便以鸭潭为乡名,至解放后,演绎福潭村。 2、鸭潭寨门一一天生“榕”(成)。 “寨门生榕”皆由飞禽造就,因飞鸟常栖于寨门顶,其粪便中尚有消化不完的榕树籽,留于寨门墙壁裂缝中,得阳光雨露滋润.生根发芽,延着寨门边椽生长成荫,独具一格,形成一景,故有鸭潭寨门一一天生“榕”之谚语。 3、榕树路门一一皆由天之作美。 通往寨前大埕路口,有一“螺星鎏堆”,高与屋顶齐平,植有榕树数棵,恰有一弓形榕树,受台风挫伤,倾斜与屋脊相接,既不损坏厝屋,又不碍交通,榕树生长正常,形成大拱门、真是天之作美.逢年过节,稍加点缀,而成四季常青一一‘‘榕树路门“。 看新娘:乡俗婚后第二年,新娘在夫家过第一个元宵节时,不论是否怀孕,都要按结婚当天的衣饰打扮如初,请宾客再上门看一回“新娘”。 福潭佛祖庙:在潮阳市陈店镇福潭乡,有一座总称“六禾乡”,即三镇(陈店、仙城、两英)十四乡共有的佛祖庙,创于清同治甲戌十三年(1874),1983年复建,既奉供西天佛祖佛,也敬祀护法神玄天上帝像,还嵌有同治十二年(1873)《钦加同知衔调署潮阳县、和平县正堂加十级记录樊为出示禁》、1941年《潮阳县政府第9区署布告》等碑记,文物价值宝贵。 庙坐北向南,总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分为前厅、后厅、两厢。 后厅是主座,龛内奉1.2米高佛祖坐高椅像,西旁有半米高的护法神玄天上这坐高椅像,东旁置一“西天佛祖”坚牌,皆为木雕。龛顶挂着“佛光普照”横匾。厅前拜亭,摆着一只长方形石刻案桌,上列香炉。顶挂“光绪乙巳三十一年(1905)葭月吉立,溪头下厝治子吴和合敬造”的“求则得之”等横匾。 拜亭东侧墙上,嵌着同治十二年知县和1941年第9区署布告两块碑记,内容都是公布水流分配,以防纠纷。古代至民国,农村水利条件差,为水灌田,常发生争执甚至乡斗,故当地官府出面协调,定下分流制度,并刻碑公诸于众,可防止争斗,有利于社会稳定,故这两碑很有文物价值。拜亭之西侧墙上,嵌1983年《复建关佛古庙碑记》,内刻施主芳名。 庙之西厢,门匾刻“天元阁”。 福潭名人:潮剧名丑郭石梅郭石梅,男,潮剧丑角。汕头市潮阳区陈店镇福潭村人。一九一二年二月生。 幼年家贫,1921年卖身老玉梨班为童伶。1930年受聘于中玉春香班,1937年起在老正顺香班当老丑师博,兼演老生。其扮演的主要角色有《程咬金》的程咬金、《李晤直撬水鸡》的李晤直、《秦德避雨》的秦德、《金来清》的太爷、《清宫秘史》的咸丰皇帝、《换偶记》的马大成、《琵琶记》的蔡太公、《柴房会》的李老三等。建国后,积极从事潮剧改革工作。1956年调广东潮剧团,任副团长兼演员。1957年随广东潮剧团上京汇报演出。1953年广东潮剧院成立,任一团副团长兼演员。1959年随团上京参加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并到上海、杭州等地巡回演出。1960年随团到香港演出,同年11月随团到柬埔寨演出。1964年任广东潮剧院二团团长兼演员。1965年调任潮剧院艺术室副主任。1969年下放东山湖干校。1973年退休。1978年任广东潮剧院艺术顾问。建国后郭石梅扮演的主要角色有传统戏《苏六娘》的渡伯和族长、《陈三五娘》的黄九郎、《荔镜记》(续集)的林大和黄九郎、《辞郎洲》的张义、《王老虎抢亲》的祝枝山、《蓝关雪》的张干、《四进士》的末士杰等,现代潮剧《俩兄弟》的王有才、《奸商马文明》的马文明、《枫溪恶霸吴成族》的吴成族、《社长的女儿》的社长、《江姐》的徐鹏飞等。均获观众好评。 表演艺术风格深沉、幽默、自然,富有艺术魅力。以袭头丑、官袍丑、项衫丑应工,善于用老生跨丑行或丑行跨老生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成名之前,始学小生,末正式拜师,皆以自身勤奋拼搏,以同行为楷模,“勺油”偷师。从杂角到小丑到丑坐到新老丑到老丑,到成名被称为“十一指丑”是自学成材的艺人。初出道时在老正顺香班,时有丑角师傅6人,潮剧名丑谢大目领班,郭石梅排四五手,只能演午夜戏副角或当备用角。但他从不偷懒,别人演出他细心观摩,将角色的台词关目默记在心。一次,谢大目因病无法出演《李晤直撬水鸡》李晤直一角,其它丑角无人敢顶替,在鼓师蔡蛤狄的鼓励下,他毅然登台,与台上艺人密切配合,将整出戏演了下来,观众为新出台老丑叫好,戏班获得好声誉,《李晤直橇水鸡》一剧也成为郭石梅的开名之作。又一次,戏班到潮阳两英演出,郭石梅在《三戏白牡丹》中串演生、丑、旦角色,演出精妙,获得观众很高评价,两次受奖,每次150银元,并书写大字上柱,予以表彰。因郭石梅自幼右手拇指歧生小指,为观众所知,自此,观众称他为十一指丑,戏班卖海报,也以“七生八旦十一丑”招徕观众。郭石梅以艺名十一指丑著称潮汕。建国后,郭石梅的丑角艺术,更为观众所喜爱。1950年,正顺潮剧团上演第一个现代潮剧《长城白骨》,他在剧中扮演主角人物,因伸手出现六个指多。观众有所议论,为了不影响演出,他开始用白布把第六个指头捆起来,但不自如。为了塑造剧中人物,不顾对艺名的影响,遂到揭阳真理医院去掉第六个指头。 参加拍摄潮剧艺术影片,在《苏六娘》中饰族长,在《陈三五娘》中饰黄九郎,由他参加录灌唱片出版发行的有《苏六娘》、《陈三五娘》、《续荔镜记》、《辞郎洲》、《蓝关雪》、《笑蓉仙子》等。 演唱艺术独具一格,以头腔共鸣发声,俗称痰火填声,具有穿透力,声能及远,唱字清晰,行腔圆滑,观众誉之为“金石之声”。晚年,他还为录制卡式带《潮丑集锦》演唱了一段活三五调的丑腔,为潮丑唱腔留下一份珍贵资料。郭石梅传授丑角艺术,尽心尽力,潮剧名丑陈大筐是他早年培养出来的高足,对新一代名丑方展荣更是关心有加,多方扶持。 1950年出席粤东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1951年当选为潮汕文联委员。1954年被评为潮州市工会联合会劳动模范。1955年被评为潮州市会演大会一等功臣。1957年被评为汕头市文艺先进工作者。1951年出席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 特产-糖葱薄饼:简介糖葱薄饼是一种潮汕的小食。出自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福潭村,人称鸭潭,所以也很多人把糖葱薄饼叫作“鸭潭糖葱”。是由一层圆形的薄饼皮包住里面的长条状的糖葱的,形状是跟名字很相符的。糖葱是长条状,中间有许多通孔,像是多个葱孔并排粘在一起,颜色雪白,所以叫糖葱。而薄饼皮是在一炉上烙熟的,也是白色的,很薄的一张圆饼。糖葱撒上芝麻,用薄饼包起来,就可以吃了。 做法饼皮: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 糖葱(又称葱糖):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用糖掺配少量面粉,蒸煮多时,逐渐去掉水分,使之成饴,然后反复加以提炼,使具韧脆之质,再把它做成中有葱孔的长方形。糖葱很容易松碎。糖葱入口酥脆而香甜,比起其他各地著名茶食来,糖葱有它特别的优点,和独具的地方特色 摊开一张薄饼,放上一块糖葱,洒花生芝麻末,包卷上薄饼,即可享用到一道具潮汕特色的著名潮汕美味特产. 温馨提示: 1.薄饼起包裹糖葱的作用,是很常见的面皮,类似春卷和北京烤鸭的面皮,还有江浙沪一带的鸡蛋饼的面皮。 2.糖葱可以常温密封保存的;薄饼放冰箱,吃时用微波炉稍微加热即可。 评价以前在潮汕地区的许多街头可以看到很多卖糖葱薄饼的摊档,薄饼是现做的,糖葱也是很新鲜的,吃起来里面松脆外皮韧。现在这种食品已经渐渐失去它的消费群了,乡镇里可能还多见一点,据说市区里面是很少见了。《潮菜天下》这本书里面就有些糖葱薄饼的图片,很清晰,还有糖葱的制作过程图片,作者也是颇费笔墨写了糖葱薄饼的。 以下是从张新民的《守望潮汕》摘来的一段关于糖葱和薄饼的描述: 箔饼卷糖葱又叫糖葱箔饼,是一种即将消失的潮汕美食,一种甚至让人在睡梦里还会想念的甜香。现在,在各种现代精制糖果充斥市场的今天,让我们乘着民谣的翅膀,重温一下这种古老的乡土糖果吧! 先说说糖葱。做糖葱的主要原料是白糖,要先在锅里熬煮成饴,冷却到合适温度后才趁热拉打。拉糖的动作很象北方的拉面,但糖的韧性大,需要一头固定才好借力。我小时候看到的多是利用钉在木电线杆上的钉子,每次将糖条中间往钉子一挂,拉长之后两股合在一起又往上挂。这样不断重复拉打,不断将空气包含在糖里面,直到变成白色的中空长方形糖条。然后切断成小指长的段段,成为香酥甜脆的“白糖葱”。糖葱,顾名思义就是有葱孔而且象葱白一样洁白的糖块。 糖葱吃起来松松脆脆,入口即化又不沾牙,实在太好吃了。美中不足的是吃时老要掉糖屑,于是有了箔饼卷糖葱。 说到箔饼,也许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吃北京烤鸭时用来包馅的那种薄饼。但潮汕的箔饼要更薄,大约十来张叠起来才相当于北京薄饼一张的厚度。潮汕箔饼也不是用擀面仗辗压出来的,而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做成的。做箔饼的人一手捧着稀面团,往热锅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着在锅上的薄面层随却凝固成饼,于是另一手即将箔饼揭起叠放在旁。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地快捷。 现状糖葱以前是用白色塑料桶装,薄饼用另外的塑料袋装(见右图),颇具风味, 但这种包装在夏天很难长时间保持糖葱的酥脆状态。 目前福潭村民开始使用了一种新包装(见左下图),采用薄饼和糖葱分开密封包装的做法,把两者放着同一个包装盒里,可较长时间保存糖葱,并把糖葱薄饼推向市场的一贯想法变为现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