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
释义

德沃夏克的《第八交响曲》,G大调,OP.88,作于1889年,1890年2月2日由德沃夏克自己指挥在布拉格首演。这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中波西米亚色彩极浓的一首,因有即兴趣味,也被许多人称为“交响诗式的交响曲”。

作曲背景

德沃夏克所写的最美好的音乐和他本人一样,是自发的、不娇饰的。德沃夏克一生都特别喜爱朴实的人民、乡间的环境、故乡的语言、习俗和民间的传说。

德沃夏克于1889年在他心爱的波希米亚乡间的寓所中创作了G大调交响曲;那时,他的灵感来时有如潮涌,使他笔不及书。8月26日,他开始记下他的构思。十天以后,从9月6日至23日,他正式写作。11月8日,他在布拉格完成了配器,并在1890年2月2日指挥布拉格国家剧院乐队,第一次上演了这部作品。这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中波西米亚色彩极浓的一首,因有即兴趣味,也被许多人称为“交响诗式的交响曲”。总谱是作为他的第四交响曲出版的,但在实际上,这是他的第八部交响曲,现在也常常这样编号。

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的特点

《第八交响曲》于1889年夏秋之间、当作者在他的维索卡乡间别墅时写出。在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这一部的内容同他个人牵涉最多,也最独特。在这里,象《第七交响曲》中那般集中的激烈冲击和感伤的悬念,可说是荡然无存,它所反映的完全是平静的心境以及欢乐与自傲的感觉,同作者的特定心境和体验息息相关;听赏这样一部作品,仿佛可以分享作者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所获得的新鲜、明朗而愉悦的感受似的。作者在这里毫不陷讳同鼓舞和哺育着他的捷克民间音乐素村的直接联系,整部作品饱含对祖国大地及其人民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就象是从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捷克民间直接产生出来似的。

《第八交响曲》采用四乐章的传统结构,但其中却有某些不同一般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他将在所袭用的形式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换句话说,这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虽以常见的奏鸣曲形式、三段体或回旋曲形式为基础,但在细节上却有很重要而有趣的偏离。先讲第一乐章。这里的引子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它分别在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之前叠次出现,从而丰富了乐章所采用的奏鸣曲形式;这引子主题具有史诗般宏伟的气质,又接近于庄严的圣咏,它的存在(还有最后乐章的引子)使原来象田园诗般的音乐兼备了英勇的戏剧性,因此有人据此时而把这部作品喻为“英雄”交响曲。

乐章的第一主题紧接着呈现,它是一支牧歌风的旋律,先由长笛奏出,酷似农村少女清晨在田野劳动时爱唱的小歌曲《每茂的草地》,在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十分流行。

这一率真朴实的主题在乐章中获得了不同一般的发展,它有时逐渐被英雄性的色调所装饰,以第二小节的节奏型为基础构成急速的进行曲步调。乐章的第二主题是抒情性的,但带有不安的附点节奏,这里用于木管乐器的笔法极为精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上面说过,引子的主题将原原本本地在发展部和再现部开始处呈现,它使听者在这旋律的迷宫中漫游时得以毫不费力地觅出路径。总的说来,田园诗意的画面同英雄性因素的特殊结合,乃是这一乐章的最大特点。

这部交响曲总的情绪是明朗而乐观的,但其中仍不无一些悲悼性的篇页,好象诉述笼罩在作者的祖国的黑夜和在哈布斯堡统治下的牺牲。这方面,在第二乐章开始处反映得最集中而直接,其中简直可以听到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的葬礼进行曲的回声。这一乐章依然兼有史诗般雄伟和抒情性画面的形象,这二者之所以能够相辅相成,主要是因为乐章用单一主题构成,或者说,在整个乐章出现的一些形象,由于同出一源,彼此十分近似。乐章开始时呈现的这个主题,也很作者早些时候创作的钢琴曲集《诗意的画面》中的《在古老的城堡》,同最后乐章酷似胡斯战歌的引子主题也有联系。这样,在这一乐章开头,作者就使带有沉思与蛋念意味的一段音乐充实了概括的史诗内容。

接着,音乐从c小调转入同名大调,原来的主题衍化成一支自由之歌,由木管乐器(长笛和又簧管)和独奏小提琴相继奏出,这时快速的下行音列在旋律进行的长音中屡次填入,从而使音乐的情绪显得更加活跃。随后,乐章的主题变成一支进行曲式的英雄赞歌,这时,鼓声号声不绝于耳,主题中一个动机的交错发展,掀起乐章的一个高潮,体现出音乐的英勇威武的特性。最后,自由之歌改曲小提琴陈述,音乐恢复先前那种温婉可亲的气度,乐章以温馨的画面作为结束。

同前两个乐章相对置,第三乐章并没有戏剧性的内容,它揭示的是令人感到亲切的抒情体验,仿佛笼罩着诗意的雾幔一般。乐章的基本主题用德沃夏克典型的抒情诗间调写成,它的旋律进行典雅如歌,圆舞曲式的节奏又使这一富于冥想的主题添加一种活力。乐章中段转入同名大调,这里出现的新主题同样典雅和深具民间气质,十分接近纯朴无华的民歌。这是作者从十五年前创作的独幕歌剧《老顽固》中优美的托尼克咏叹调借用过来的,因为这支旋律同最后乐章的第一主题有着音调上的联系,又得以同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相呼应,特别重要的还在于作者借此又强调出第三乐章的民间场面的特点。乐章的尾声取材于中段主题,节拍和速度的更换使它变得十分决断有力。总的看来,这一乐章给人的印象就象是作者的一首《斯拉夫舞曲》一般。

在最后乐章中占优势的是陶醉于生活的健爽欢乐情调,乐章的这一特点一开始便由小号象战斗性号召的响亮合奏确定下来——这支旋律同胡斯的行军歌曲在廛调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再一次强调音乐形象所具有的勇武的一面。这最后乐章的结构是奏鸣曲形式同变奏曲的独特结合。乐章第一主题在音调和气质上都相当接近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这里它带有明显的舞蹈性,在呈示时还进行四次变奏,每当这一主题在乐队的全奏中进行时,有如掀起一阵阵欢乐的狂潮一般。乐章的第二主题是戏谑性的小歌曲,专入下属调的小调调性,它在不同的乐器上不断传递,逐渐积蓄力量和威势,获得一种短暂的戏剧性发展。乐章的这一段既是第二主题的变奏呈示,又起着类似奏鸣曲形式的发展部的作用。乐章的再现部开始之前又可以听到引子主题的召唤,然后第一主题及其四次变奏又依序重现,但它的色彩比前更加柔和、更加明朗。至于乐章的第二主题,在这里却全给省略掉,音乐直一特点一开始便由小号象战斗性号召的响亮合奏确定下来——这支旋律同胡斯的行军歌曲在廛调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它再一次强调音乐形象所具有的勇武的一面。这最后乐章的结构是奏鸣曲形式同变奏曲的独特结合。乐章第一主题在音调和气质上都相当接近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这里它带有明显的舞蹈性,在呈示时还进行四次变奏,每当这一主题在乐队的全奏中进行时,有如掀起一阵阵欢乐的狂潮一般。

乐章的第二主题是戏谑性的小歌曲,专入下属调的小调调性,它在不同的乐器上不断传递,逐渐积蓄力量和威势,获得一种短暂的戏剧性发展。乐章的这一段既是第二主题的变奏呈示,又起着类似奏鸣曲形式的发展部的作用。乐章的再现部开始之前又可以听到引子主题的召唤,然后第一主题及其四次变奏又依序重现,但它的色彩比前更加柔和、更加明朗。至于乐章的第二主题,在这里却全给省略掉,音乐直接用第一主题的一个变形塑成的民间节日欢乐画面以结束整部交响曲。

4个乐章的赏析

赏析1:

1、灿烂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以大提琴、单簧管、圆号演奏优美、恬静的G小调悲歌旋律开头,看似序奏,实际却相当于第一主题的第一句。它在本章中的一些关键处再度出现;但在其中它是作为一个架子,而不是作为乐章本身的组成部份。第一主题的第二句明朗而欢乐,与第一句形成第一乐章的重要因素。第二主题第一句由木管以B小调呈现,此第一句与第一主题第二句相关发展,然后木管又以B大调和谐地表现第二主题第二句,与圆号相互应答。发展部速度减慢,先以各件乐器处理第一主题第二句,再处理第一句、第二主题第一句、第二句。

这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由独奏长笛吹奏的轻盈音型构成;对心有田园风光的人们来说,它暗示着鸟儿的歌唱。这一乐章还充满着令人易于记忆的旋律,其中有很多是接近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的节奏。

2、慢板,C小调,不规则的3段体

乐章用开头短小乐句的几个富于想像力的变型构成,以弦乐的柔美旋律始,充满乡村宁静祥和的气氛,其间加入长笛与双簧管类似小鸟般的啼鸣。其中最吸引人的一处是从C小调转换到更明亮的C大调,活泼的风格,这是舒柏特常用的手法。在用小提琴演奏的纤细下行音阶的背景上,这支旋律的新变型在长笛与双簧管在急促的弦乐音型上呈现,有人认为是在描写乡村祭典。气氛热烈后再转为宁静,小鸟的啼声再现,最后静静地结束。

3、优雅的稍快板,G小调,3段体

第一段略带几分忧郁,中段为G大调,圆舞曲风格。圆舞曲似的第三乐章使人忆起柴可夫斯基的一些更雅致的乐思,然而它同时却表现出农民的坚实而轻快的节奏。结尾为布拉姆斯在《第二交响曲》中使用的手法。以二倍速度将中段主题变形处理。

4、从容的快板,G大调,变奏曲式

欢庆的独奏小号呼唤声开始了末乐章,它好像是号召人们去参加某种庆祝会。随后大提琴呈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第二句富有异国情调的轻快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层次丰富的分段变奏,大提琴清晰地呈现主题,速度加快地进入尾声高潮。末乐章的主题再一次地表明了德沃夏克舞曲旋律所具有的无限变化和美妙

赏析2:

共4个乐章:1.灿烂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以大提琴、单簧管、圆号演奏优美、恬静的G小调悲歌旋律开头,看似序奏,实际却相当于第一主题的第一句。第一主题的第二句明朗而欢乐,与第一句形成第一乐章的重要因素。第二主题第一句由木管以B小调呈现,此第一句与第一主题第二句相关发展,然后木管又以B大调和谐地表现第二主题第二句,与圆号相互应答。发展部速度减慢,先以各件乐器处理第一主题第二句,再处理第一句、第二主题第一句、第二句。

2.慢板,C小调,不规则的3段体。以弦乐的柔美旋律始,充满乡村宁静祥和的气氛,其间加入长笛与双簧管类似小鸟般的啼鸣。中段转为明亮的C大调,活泼的风格,长笛与双簧管在急促的弦乐音型上呈现,有人认为是在描写乡村祭典。气氛热烈后再转为宁静,小鸟的啼声再现,最后静静地结束。

3.优雅的稍快板,G小调,3段体。第一段略带几分忧郁,中段为G大调,圆舞曲风格。结尾为布拉姆斯在《第二交响曲》中使用的手法。以二倍速度将中段主题变形处理。

4.从容的快板,G大调,变奏曲式。以小号强有力地奏进行曲旋律始,随后大提琴呈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第二句富有异国情调的轻快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层次丰富的分段变奏,大提琴清晰地呈现主题,速度加快地进入尾声高潮。

《第八交响曲》于1889年夏秋之间、当作者在他的维索卡乡间别墅时写出。在德沃夏克所有交响曲中,这一部的内容同他个人牵涉最多,也最独特。在这里,象《第七交响曲》中那般集中的激烈冲击和感伤的悬念,可说是荡然无存,它所反映的完全是平静的心境以及欢乐与自傲的感觉,同作者的特定心境和体验息息相关;听赏这样一部作品,仿佛可以分享作者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所获得的新鲜、明朗而愉悦的感受似的。作者在这里毫不陷讳同鼓舞和哺育着他的捷克民间音乐素村的直接联系,整部作品饱含对祖国大地及其人民和艺术的热爱之情,就象是从波希米亚的原野和捷克民间直接产生出来似的。

《第八交响曲》采用四乐章的传统结构,但其中却有某些不同一般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他将在所袭用的形式中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念。换句话说,这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虽以常见的奏鸣曲形式、三段体或回旋曲形式为基础,但在细节上却有很重要而有趣的偏离。先讲第一乐章。这里的引子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它分别在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之前迭次出现,从而丰富了乐章所采用的奏鸣曲形式;这引子主题具有史诗般宏伟的气质,又接近于庄严的圣咏,它的存在(还有最后乐章的引子)使原来象田园诗般的音乐兼备了英勇的戏剧性,因此有人据此时而把这部作品喻为“英雄”交响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