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仔猪副伤寒 |
释义 | 简介仔猪副伤寒也称猪沙门菌病,是由沙门菌引起的仔猪的.种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症,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常发生于6月龄以下仔猪,特别是2~4月龄仔猪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雨潮湿、寒冷、季节交替时发生率高。 沙门菌属细菌苗体两端钝圆、中等大小、商杆状。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无荚膜,具有周鞭毛,能运动,绝大多数具有菌毛,能吸附于宿主细胞表而和凝集细胞。 症状(1)急性(败血)型 多见于断奶前后(2~4月龄)仔猪,,体温升高(41~42℃),拒食,很快死亡,耳根、胸前、腹下.等处皮肤山现淤血紫斑(图2-1,图2-2),耳尖干性坏疸(图2-3)。后期见下痢、呼吸困难、咳嗽、跛行,经1~4天死亡。发病率低于10%,病死率可达20%~40%。 (2)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较多见,似肠型猪瘟,表现体温升高(40.5~41,5℃),畏寒,结膜炎,黏性、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连,角膜可见浑浊、溃疡。呈顽固性下痢,粪便水样,可为黄绿色、暗绿色、暗棕色(图2-4)粪便中常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恶臭。症状时好时坏,反复发作,持续数周,伴以消瘦、脱水而死。部分病猪在病中后期出现皮肤弥漫性痂状湿疹。病程可持续数周,终致死亡或成僵猪。 (1)急性型 主要表现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皮肤有紫斑,脾肿大,暗蓝色,似橡皮,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肝也有肿大、充血、出血,有黄灰色小结节;全身黏膜、浆膜出血:卡他性出血性胃肠炎。 病理变化(2)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主要病变在盲肠、结肠(图2—5)和回肠。特征是纤维索性一坏死性肠炎(图2-6),表现肠壁增厚,黏膜潮红:上覆盖一层弥漫性坏死和腐乳状坏死物质,剥离后见基底潮红,边缘留下不规则堤状溃疡而,肠鼓气、出血坏死(图 2-7)。有的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索样的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而见的轮状环(图2--8)。肝(图2-9)、脾、肠系膜淋巴结常可见针尖大小、灰白色或灰黄色坏死灶或结节。肠系膜淋巴结呈絮状肿大,有的有干酪样变。胆囊黏膜坏死(图2-10)。肺常有卡他性肺炎或灰蓝色干酪样结节。肾出血(图2-11)。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实验室检验。ELISA和PCR技术也可以用于沙门菌的快速检测。 预防①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防止传染源的侵入。不可宰杀病猪食用,以免污染环境和引起食物中毒。 ②接种弱毒菌苗,即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l头份。用法:断奶前后一次喂服或肌内注射。 ③金霉索100克。用法:混饲,加入1000千克饲料中。 治疗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主要是抗菌消炎、止泻补液等。 处方1 ①阿米卡星注射液,每次20万~40万吲际单位,肌内注射,每口2~3次。 ②大蒜20克,捣汁后一次灌服,每几1次,连用2~3次。 处方2 ①1%盐酸多两环素注射液,3~10毫升次肌内注射,按每千克体重0.3~0.5毫升片j药。每日1次,连用3 -5天。 ②盐酸土霉素0.6~2克,分2-3次喂服,按每千克体重60~100毫克用药。 处方3 黄连1 5克,木香7克,白芍20克,槟榔IO克,茯苓20克,滑石25克,甘草10克。水煎分3次服完,每口2次,连用2~3剂。 处方4 针灸。穴位:后三里、后海、脾俞、尾尖,配百会、苏气、血印等穴。针法:白针或血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