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江广福铜山 |
释义 | 古铜山—今中江广福,因基地产铜,历代开采铸钱造币,故名铜山。据考证,这里是前汉邓通鼓铸造钱之所。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建置铜监署,设铸钱官。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废署置铜山县,辖今中江龙台、广福、冯店等地。元朝地世祖至元16年(公元1279年)撤飞乌县(今仓山镇),并入铜山县。其间几经战乱,几度兴衰,县城毁于宋末元初兵燹,于元代至元二十年并入中江县,前后历经唐朝、五代十国、南北朝、南宋、北宋、元朝,共604年。今中江县广福中学处是古铜山县城所在,有名的铜山八景就在附近。当阳胜处、古招提(广福院的前身)、走来石(又名飞来石)、梅坡、狮子窟、放生池、飞来泉、金锁桥、这八景不但天然成趣,更有不少人工点缀,优美古朴、颇具特色。除广福院、金锁桥和走来石的船石已毁坏,其余均有遗迹可见。 至今,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广福涌现了大批历史名人,为后世留下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深蕴的历史内涵,加上境内旖旎的自然风光构成了广福丰富的旅游资源。可概括为:当阳胜景,人间秀色。佛光普照,国泰民谒。古有名贤,今朝人杰。千年存址,万世福泽。 铜山历代名贤辈出,从唐代到明清,历史上有记载的进士以上的名人就有23位。当时著名的“铜山十三贤”,即“五苏”,“三赵”,“三王”,“一张”,“一林”。铜山名人中,光是苏门文人就有十三人之多。由于苏门文人崛起,兴铜山一代文风,因此古铜山县有“文化名城之称。在铜山众多名人中,尤其以“五苏”最为著名,他们是:北宋状元,著名文学家,被太宗皇帝称赞为“千载遇”的副宰相苏易简:北宋公布朗中苏耆;北宋爱国诗人、文学家,被称为“苏梅”的集贤校理苏舜钦;宋代度判官苏舜元;宋末著名文士苏伯起。铜山“五苏”一直为历代称颂。 被称为“价值连城”的明朝《铜陵记胜碣》碑文云:“计围六陵,高可七尺许,上下皆横刻雁行,中行铜乡当朝甲科姓名与各授官之差。顾剥落太甚,隐约可辨者三十余人,而苏门三世因可考见”。文中“剥落太甚,隐约可辨者三十余人”,可见当时铜山文人之多,真是令人惊叹。文中的“苏门三世”,就是指这五个苏氏名贤,又可见铜山“五苏”在当时是多么的著名。 《铜山乡贤祠简记》碑文中也有记载:“考前人之遗迹,无后借材异地而已,得赵公延义、苏公易简、子耆、孙舜侵、九世孙伯起,赵公成庆、张公国宝”。 《铜山乡贤祠》碑文云:“史传又宋判司天监赵公延义,参加政事苏易简,工部郎中苏公耆,度判官苏公舜元,集贤校理苏公舜钦,处士苏公伯起,元封君赵公垠,四川行省参加政事赵公成庆,四川肃政兼访副史张公国宝,凡九人”,碑文中更详细地记录了铜山“五苏”。 据《王氏家谱》中《惟贤公传》一文记载:“于下宝峰建祠,祀铜山乡先达,赵公三、苏公五、张公一,为九贤祠嗣”。文中的“苏公五”九世指这铜山“五苏”。 市公元1850年,当时清朝中江县令苏鼎甲,在游广福铜山,拜谐“铜山乡贤祠”后,欣然写下了《游铜山访贤祠》一诗,诗中有“政绩传三赵,文章著五苏”的名句,对闻名一世的铜山“五苏”作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古铜山县“名贤辈出,彪炳史册”。而其中最最著名的当属北宋宰相---苏易简。苏易简(958-996)字太简,其先祖传素由陕西武功县迁蜀地梓州铜山(今中江县广福镇)。父亲苏协,举后蜀进士,归宋,历任州县官,后居翰林,任开封县兵曹参军,继升任光禄寺丞,苏易简随父到河南,从小聪明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捷,太平兴国五年(980)年22岁即举进士。当时,宋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覆试,苏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挥而就,奏上御览,宋太宗极为称赞,说:“君臣千载遇。”于是擢冠甲科,成为北宋时期四川的第一位状元,今广福镇铜山镇铜山遗址尚有“苏状元打马还乡”的摩崖石刻图。苏易简初为将作监臣,通判升州,后迁左赞善大夫。太平兴国八年(983)为右拾遗知制诰。雍熙初,因参与效祀有功,进秩为祀有功,进秩为祠部员外郎。淳化二年初负责京朝官的考课工作,知贡举期间,规定用纸糊盖考生姓名,发杜绝舞弊,沿用至今。练文笔翰墨非常刻苦,有著作《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二十卷,是第一位宋词家和有名的书法家。后迁中书舍人充承旨,成为宋太宗亲随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