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筹河刍言
释义

《筹河刍言》是清代学者包世臣在1808年(嘉庆十三年)写的专谈治河的文章。嘉庆十三年,江督以海口高仰、阻碍河水下注为由,请帑六百万议改河道,包世臣经过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发现海口并不高仰,“于是乃为《筹河刍言”。

原文

筹 河 刍 言

包世臣

治河者始自下流,下流既畅,上澜自安,自神禹以迄国朝靳文襄,奏绩宣防,莫不由此。自贾让倡不与水争地之说,墨守诸生,群以筑堤激水为非计,而前明潘氏解之曰:导河云者,盖洪水横流时,禹度其高下,以堤束之,引而入海之谓也。愚证以八蜡祭防,则潘氏之言信矣。潘氏又曰:沙垫底高,但渭旁决之河,不可以论于归槽时也。沙易停亦易刷,水势归槽,则沙随水刷,故余所筑遥堤,守之十七年而未尝有分寸加高者,诚以水聚则底深也。但底深之后,人视底为无用而弃之,不加修葺,则有旦夕之急耳。绎潘氏之论,以验文襄之事,大概可知矣。文襄之督南河也,清口以下涸者且十年,遂于关外接筑长堤,除逼海软淤二十里之外,皆加修防,堵塞决口四十余,而河以治安者五十年。是故近日之河患频仍,说者共钻海口矣,然而不稽前贤之成绩,不察现在之情形,谬为铁板沙拦门骇之说,又谓海潮上下,河水不敌,以致淤垫,因有别改海口,及修复爬沙船混江龙等议。大改海口之说,潘氏已详言而力排之,今昔一理,无容赘辩。至爬沙等船,乃文襄之舛议。铁板拦门之名,自前明嘉靖之初已见章奏,其时海口仅在云梯关下,至今海口东徙且数百里,若果系铁板,则当横塞关门,何以竟随水下徙耶?盖河水下注,海潮上溢,于口门一顶,则潮水锐而中行,黄水曲而两散,黄潮交汇之处,中聚停沙,此不必海口为然也,凡山河入江之处皆有之。愚更谓黄口之潮,实弱而易敌,唯不能为黄厚集其力耳。夫水慕大于江河,海潮入江直一至小孤山,瞬息二千五六百里。海潮入河。仅抵十套,才百五六十里耳。盖海虽周环,而性能就下,地势北高南下,海浪趋于南,而山东之成山矶头,横插海中者千余里。挑溜东去,回溜南折,正抵钱塘,故潮为最大,黄浦口次之,福山口又次之,河口近在胶僮之间,正成山之矶窝耳,胡潮力甚弱。河源万里,又合五省之支流,此正同为逆河之势也。但北岸六套南岸仁和镇以下,二百余里全无堤束,遇大汛水旺之时,横溢至数百里,流散则缓,潮乘其虚,直入以扼其吭,故河身积淤,屡致不测。愿尝亲至海口,南自射阳湖,北至灌河口,徘徊青淤尖上,度其情势,见潮落之时,拦门沙面水色深白可辨,去口门尚有二三十城,与潘氏所言不殊。夫河既入海,而沙在二三十里之外,其不阻大溜也明甚。诚修培旧有之堤,接长至逼海软淤二三十里外,其不阻大溜也明甚。诚修培旧有之堤,接长至逼海软淤二十里为止,则河力聚而海潮上泛,河溜仍自下行冲刷底淤,不至如今之潮呈现时,河水倒注百里,致上游水立矣,再度上游河身漫宽中弘无溜之所,测量水线,镶做头束水斜坝,激动水头,节节逼溜,导致清口,乃于束清坝下,接长盖坝,逼高清势,于御黄坝外,加做顺黄大坝,挑黄溜北行,导清溜东注,分不赶办,遴选良善之员,朝于归实,不过经两大汛,而桃源之高家湾以下,河底可以掣深。河深则淮高,清水下注,助黄刷沙,高堰自不吃重,粮艘永无滞碍,此虽未然之事,而有必然之理者也。今制府奏请饷六百万,分别动帑及摊征归款两项,南灌从无摊征之例,恐骇民听,而户部筹拨,势实不继,内外俱以为忧。愚周旋海滨者月余,详察地势,周咨人情,有深便于民而藉资国帑者二事,敬谨述陈,以庶几野人暴背之义焉。?

出处

选自《安吴四种·中衢一勺》。

作者简介

人物资料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学者、文学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又自署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泾县于东汉时曾分置安吴,包氏旧居接近其地,所以学者称安吴先生、“包安吴”。自幼家贫,勤苦学习,工词章,有经济大略,喜谈兵。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多次考进士不中,以大挑试用为江西新喻县令,年余,又被弹劾免职。此后曾先后为陶澍、裕谦、杨芳等人幕客。他毕生留心于经世之学,并勤于实际考察,对于漕运、水利、盐务、农业、民俗、刑法、军事等,都能提出有价值的见解。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巨政,经常向他咨询,以此名满江淮。鸦片战争时期,他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曾有记述与议论,颇具卓见。

著作

《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管情三义》、《齐民四术》,合刻为《安吴四种》36卷,又有《小倦游阁文稿》2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