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虹-1无人飞机
释义

长虹-1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研究研制,是高空多用途无人驾驶飞机。该机在军内称无侦-5,英文DR-5。长虹-1可用于军事侦察、高空摄影、靶机或地质勘测、大气采样等科学研究。该机于69年开始研制,72年11月28日首飞,1980年定型正式装备部队。

当然这是官方说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长虹-1很明显是我军多次击落的美国BQM-34“火蜂”(FireBee)无人侦察机的翻版。近年的公开文献也证实确实是仿制了“火蜂”。

越战期间,“火蜂”多次侵入我国领空,初期我机截击连连失利。1964年11月15日,我空军某部中队长徐开通驾驶歼-6机,在距离“火蜂”230米处开火,一直打到距离140米,炮弹直穿发动机,终于将敌机击落。在此后一段时间内,通过解放军空军与美军不断的斗智斗勇,多次成功击落“火蜂”,其中包括美军专门针对解放军歼-6性能进行改进的“火蜂”高空改进型。甚至连歼-5都曾成功击落敌无人机。当然“火蜂”坠地后科研人员就可以详细的进行研究了。196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此基础上修整、改装、试制,历时10个月,设计定型。但此时离真正成功还远。

长虹-1本身的研制可参照击落的“火蜂”,但无人机的地面监测控制系统的仿制则完全得靠自己。60年代起,以毛士艺为核心的科研部门进行了地面站研制工作。经过艰苦努力,该部门终于建成了配套的无人机地面控制站。1970年无人机在东北的靶山试飞,依靠地面站指挥其运行,试飞取得了成功。后该系统进一步进行了无人机地面雷达远程数字距离跟踪系统的改装改进,1978年在大航程试飞中通过了“航空委”的鉴定。这时长虹-1才接近成功。该远程跟踪系统具有400千米自动跟踪的能力,因此400千米也是长虹-1的最大实用半径。1979年又再进行了机载四坐标卡尔曼滤波跟踪系统的改进工作。1980年12月25日,无侦-5/长虹-1真正宣告研制成功。

长虹-1飞机由大型飞机(母机)带飞到4000-5000米的高度投放。母机开始试用过苏联制图-4轰炸机(左图,仿自B-29),后来采用运-8E,而“火蜂”的母机采用C-130(下下图),与运-8相当。长虹-1由其母机携带起飞,在空中投放,自动爬升到工作高度,随后按预编程序控制高度、航速、飞行时间和航程。完成任务后长虹-1自动返航,飞到回收区上空,飞机可在程控或遥控状态下进行伞降回收。在自动导航系统的控制下,长虹-1可在直飞1000千米时,保证飞行横向偏差不超过2.5%。全程可通过配套的地面无线电控制站与机上测控标雷达组成的遥测、遥控、纹标三合一的无线电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回收后经过一定维护,可重复实用多次。

长虹-1机身部分由前到后为雷达舱、照相舱、油箱、发动机短舱、航空电子舱和伞舱。脊背有背鳍,内装电缆、回收伞等。主要机载设备包括光学照相机和电视/前视红外摄像机。在执行可见光照相侦察任务时,照相机镜头能绕其纵轴倾斜旋转或垂直向下,从五个照相窗口进行拍摄。

动力采用1台涡喷-11(WP-11)小型涡喷发动机(下图),海平面最大静推力8.33千牛。涡喷-11是一台增压比为5.5的涡轮喷气发动机,高空性能好,成本低。该发动机由单级跨音轴流压气机、单级离心压气机、离心甩洞的环行燃烧室和单级轴流涡轮组成。上述指标与“火蜂”采用的J85-100涡喷发动机类似,推力略小(仿制发动机总是会有这种情况)。

涡喷-11具体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动力系第401小发动机设计研究室负责研制改进。401发动机研究室成立于60年代中期,建立初衷就是为了研制无人驾驶高空侦察机的WP-11发动机。该发动机从1965年开始研制,1971年国产首台WP-11发动机进行台架试验,1977年设计定型,并进行国家鉴定试车。1978年WP-11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试飞,转入正式生产。在80年代和90年代,401所先后与航天集团有关单位合作研制该发动机的改型,应用于海鹰-4岸对舰导弹和某型号巡航导弹。2000年初研究室将WP-11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近一倍,并通过了鉴定。

我国获得的“火蜂”无人机,可看到多个完成对越南侦察任务、伞降回收成功标志。据传该机在一次进入中国领空的任务中,降落伞错误打开,导致整机较完整的落入中国之手。估计这就是长虹-1的由来。

附:我军击落敌无人机记录

1964年11月15日 空1师中队长徐开通驾驶歼-6在雷州半岛上空首次击落无人机1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