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吉良村
释义

村情概况

该行政村隶属勐海县布朗山乡,地处布朗山乡西北边,距布朗山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40公里。东邻曼囡村委会,打洛镇,西邻曼果村委会村委会,北邻曼囡村委会班等自然村。辖吉良 、戈吉良 、曼迈等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405户,有乡村人2048人,其中农业人口2048人,劳动力103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24人。

全村国土面积77.12平方公里,海拔 650米,年平均气温 18-21 ℃,年降水量1374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甘蔗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12824亩,人均耕地6.37,林地29939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 3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2824亩(其中:水田2023亩,旱地10801亩),人均耕地6.37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71652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634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89亩,主要种植茶叶、甘蔗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300亩,草地580亩;荒山荒地29939亩,其他面积330亩。

基础设施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曼迈自然村为水泥路;距离最近的车站 0.0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5公里。全村共有拖拉机108辆,摩托车17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482亩,有效灌溉率为 11.6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3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15 亩。

到2008年底,装有太阳能农户5户。全村 8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 9个自然村已通电;有 8个自然村已通路;有9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 9 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有 40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15万元,占总收入的 70%;畜牧业收入62万元,占总收入的 20.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55头,肉牛80头);林业收入18万元,占总收入的5.8%;第二、三产业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的4 %。农民人均纯收入144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省内、省外。2008年茶叶、甘蔗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2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0.1%。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茶叶、甘蔗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茶叶、甘庶和畜牧业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405户,共乡村人口2048人,其中男性1090人,女性958人。其中农业人口2048人,劳动力1037人。该村以哈尼族为主,其中哈尼族374人,拉祜族614人。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683人,参合率83.6%。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4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 2个,人畜混居的农户405户,占农户总数的 100 %。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8所,校舍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拥有教师 15人,在校学生289人,距离乡中学45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02人,其中小学生287人,中学生1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2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0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824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5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12500元(人均6.21元),一事一议筹劳2521个(劳均2.4个)。年末集体总收入2.7万元,有固定资产46.3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村集体各项收入、各项支出、筹资筹劳情况等。

基层组织

该村建有党支部 1个,下设 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28人,少数民族党员 28人,其中男党员 27人、女党员1人。该村党支2000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3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村委会由支书(兼主任)、副支书、副主任、武干组成,下设吉良、戈吉良、曼迈等9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支部1个,共有团员76人。

人文地理

吉良系傣语地名。“吉”即浸泡,“良”即干,“吉良”意即未浸泡。传说百姓蒸饭喜迎释迦牟尼,但泡米时忘了放水,故名。吉良村委会位于布朗山乡驻地西北,与打洛镇、勐混镇接壤,吉良村因村委会驻吉良而得名。境内驻有振思公司吉良矿场、县林业机局所属木材检查站、天保办等单位。该村委会于1984年4月5日成立,拉杆、过贺、帕亮三个村民小组是从曼囡村委会划分过来的,曼掌村民小组于1984年从巴达区划过来。 吉良村委会土地、森林、草场资源丰富;所辖过贺、拉杆、曼迈、一带气温较高,适宜种植热带作物。

吉良村委会境内主要居住着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三种民族。哈尼族的人数最多,共705人,占全村委会总人口的35%。

哈尼族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是,勤劳智慧的哈尼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谣,这些歌谣优美动听,渊远流长。哈尼族女子善长于十字花绣,她们缝制的衣服、裙子、背包等民族服饰色彩艳丽,非常漂亮。

每年的1月1日,哈尼族都要过“嘎汤帕”节(相当于汉族的新年),节日一般持续4天。在节日里,哈尼人会穿上美丽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欢度新年。

新农村建设

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20多万元。党委政府投入19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对拉杆、过贺两个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工程进行了改进,解决了81户农民的饮水问题;党委政府对该村委会所辖的9个自然村开展了“电视进万家”活动,把31台电视机送到了贫困农户手中。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交通不便,人畜饮水、道路建设、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农民文化知识水较低,不能很好地学习和展握新的农业科技知识,产业结构单一。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强基础实施建设,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引导,改进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茶叶、甘蔗种植业,同时,利用林地和天然草地丰富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林业和大甡畜养殖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