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南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释义

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景区内,展现了距今3~5万年中原地区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的居住和活动的细节,反映出当时人类居址复杂化的趋势。提供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研究的新视角。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中文名:河南郑州老奶奶庙遗址暨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地理位置:河南郑州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景区

所属时代: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

出土文物:石制品、动物化石等

简要介绍

嵩山东南麓位于中原核心地区,是联结中国及东亚大陆南北与东西的枢纽,也是中华文明起源与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的关键区域。2011年4至8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发掘位于嵩山东麓的郑州西南郊老奶奶庙遗址,揭露面积近50平方米,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12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20余处用火遗迹,以及多层迭压、连续分布的古人类居住面。这处新发现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当时人类在中心营地连续居住的活动细节,将原来在嵩山东南麓发现的300多处旧石器地点完整地连接起来,不仅系统地再现了郑州地区晚更新世人类的栖居形态,同时也发掘出土一系列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为探讨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出现与发展等史前考古学核心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证据。

考古发现

老奶奶庙遗址的主要发现

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景区内,东南距代家门村约500米,西邻贾鲁河上游九娘庙河,坐落在河旁二级阶地之上。遗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庙,当地称老奶奶庙。遗址地处郑州西南部的嵩山余脉向东延伸地带,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呈东高西低,区内黄土堆积发育。

1、地层堆积

遗址东侧的马兰黄土断崖剖面高近20米,马兰黄土之上还迭压着新石器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但在发掘区内,由于雨水冲刷与当地村民取土的破坏,大部分马兰黄土以上的堆积已不存在,已接近旧石器文化层。仅局部尚保留有1-3米不等的残余堆积。发掘区中部的东剖面的地层堆积如下:

1层:表土层。

2层:扰土层,含陶片、汉砖,以及动物化石与打制石器等。

3层:黄褐至灰褐色黏质粉,砂旧石器文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层:

A层:黄褐色黏质粉砂,含少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B层:灰褐色黏质粉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非常丰富,并有多处灰堆遗迹。

C层:灰褐色黏质粉砂,含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等遗物,有零星用火遗迹。

D层:灰褐色黏质粉砂,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用火遗迹。

E层:灰褐色黏质粉砂,石制品和动物化石较丰富,也有用火遗迹。

F层:灰褐色黏质粉砂,含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亦发现数量较多且面积较大的用火遗迹。

4层以下的试掘面积很小,平面布局情况尚不清楚。从剖面观察可见,该层为灰褐色、灰黄色至黄褐色粉砂,局部有较清楚的水平层理。亦可分为多个亚层。除最下层为较纯净、水平层理明显的灰黄色粉砂外,其余6个亚层均含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炭屑等文化遗存。

老奶奶庙主要文化层的加速器碳14的年代测定结果为距今40000年前后(未校正),结合附近遗址光释光测年数据来看,该遗址碳14测定结果校正后的实际年龄应早于距今45000年。

2、主要发现

老奶奶庙遗址的主要发现是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居住遗迹,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遗存。

(1)用火与居住遗迹

遗址地层堆积与遗物分布特点显示,除表土层与2层的较晚阶段堆积外,3、4层皆为旧石器时代遗存。多个文化层连续分布,显示古人类曾经较长时间重复占用该遗址。在本年度发掘揭露的区域内,除3A层的遗物相对较少,其他各层均有用火遗迹与石制品与动物骨骼及其碎片构成的居住遗迹。尤为引人瞩目的是3B与3F层的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等遗物与多个用火遗迹共存,清楚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居址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3B层共发现用火遗迹10处。这些灰烬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中部和中南部区域,面积上有大有小。较大者如H9分布范围南北长约20厘米,东西长约30厘米,最厚处厚约3厘米,剖面观察则呈浅锅底状。周围发现大量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等遗物。另外在发掘区北部至中部的不同区域,也有大量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与炭屑等遗物密集分布现象,是当时人类一个集中居住活动留下的活动面遗迹。

另一处比较清楚的活动面遗迹保留在3F层。其原始地面呈北高北低的缓坡状分布。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共发现灰烬堆积6处,面积分布均较大。如分布在发掘区西南部的灰烬堆积平面形状呈近椭圆形,其分布范围南北最长处长约126厘米,东西最宽处宽约100厘米,从剖面上观察,其剖面最厚处可见厚度约8厘米,含有大量炭屑和灰白色斑块状物质。灰烬周围散布着较多的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等遗物。发掘区中部发现的灰烬堆积,平面形状亦近圆形,直径约160厘米。灰烬内包含大量炭屑,其周围也散布着大量密集分布的文化遗物。在中北部区域还有另外几处面积稍小灰烬堆积。灰烬堆积亦周边分布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在离灰堆稍远处,还可见到明显石器加工区,有数量较多、属于同一原料来源的石核、石片及断块与碎屑等生产石器的副产品。

(2)石器工业

老奶奶庙遗址所发现的石制品有3000多件。种类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各类工具等。石制品的原料以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白色石英为主,亦有少量的石灰岩、火成岩及燧石等原料使用。在石英砂岩制品中,石片与石核的数量较多。石核多为多台面石核,均为简单剥片技术的产品,尚不见预制石核的迹象。石英原料则体积较小,亦采用锤击技术或砸击技术直接剥取石片。经过仔细加工的工具多系石英原料,数量不多,可见到的类型有边刮器、尖状器等。形体多较细小。

(3)动物化石与骨制品

动物骨骼数以万计,包括数量较多的较完整的下颌骨、肢骨、牙齿等,以及大量骨骼碎片。其中下颌骨与牙齿等来自食草类动物头骨的骨骼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部位。多数动物骨骼的石化程度较深。可鉴定种类主要是马、牛、鹿、羊与猪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鸵鸟蛋皮碎片。动物骨骼上完全不见食肉类或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显示大量骨骼在遗址上出现完全是人类狩猎与消费猎物活动的结果。另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其中较多骨片的大小比较相近,很多骨片长度集中在10cm上下,刚好方便手握使用。有些残片上有比较清楚的打击修理痕迹。个别还可见到明确的使用磨痕。这些迹象显示,该遗址的居民除了使用石制品以外,还大量使用骨质工具。

(4)贾鲁河上游其它发现

在老奶奶庙遗址附近,沿贾鲁河上游近10公里长的范围内,还分布着20余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也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与其同期异相的红褐色古土壤层中,其时代也当与老奶奶庙遗址相当,只是多数地点的堆积较薄,文化遗存也较少,应只是临时活动的场所。从分布位置、地层堆积与文化遗存的保存等情况看,老奶奶庙遗址位于这个遗址群的中心,当是一处中心营地(或称基本营地),并与前述临时活动地点共同构成一个遗址群。

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自2004年冬季以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连续组织多次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有计划地对郑州地区含更新世堆积的地区展开系统调查工作,已经发现300多处旧石器及动物化石地点。这些地点西起颍河上游,向东到潩水河与双洎河流域均有分布。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或地点沿几条河流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成群组聚集分布,构成多个相对密集分布、类似贾鲁河上游老奶奶庙附近的遗址群。绝大部分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与其同期异相的红褐色古土壤层中,时代也与老奶奶庙遗址等发现相当。2009年以后,对其中的新郑赵庄与皇帝口遗址首先进行发掘,并取得重要进展。

1、赵庄遗址

赵庄旧石器遗址位于新郑市赵庄村北,潩水河东岸3级阶地。遗址西部是陉山与具茨山,东临黄淮平原。该遗址2009年10-12月发掘。

(1)地层

遗址地层从上至下分为七层,分别为全新世堆积,含钙质结核的马兰黄土,以及其下的漫滩相堆积即旧石器时代文化层。旧石器文化层的主体部分为灰白色粘质砂土,有锈黄色斑点,土质略硬,含砂量较大,局部可见黄灰相间的水平层理。大量石制品及动物化石主要分布在厚约10-30cm的范围内。

(2)遗迹

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置放象头的石堆与石器加工场。两者位于同一活动面,是同一时期活动的遗存。活动面由南向北分布着古棱齿象头骨、大块的紫红色石英砂岩块和乳白色碎小的石英制品。象头骨呈竖立状,臼齿嚼面朝南;由于长期的挤压作用已明显变形,但仍保存完整。大多数石英砂岩块位于象头骨的下部和周围,互相叠压,形成堆状。调查发现,这些紫红色石英砂岩是直接采自距遗址5公里以外的陉山基岩原生岩层。其搬运至此的主要功能并非加工工具,而是围成石头基座,在上面摆置象头。

(3)石制品与动物化石

石英制品则主要分布于象头骨的北侧,绝大部分是加工石器产生的石核、石片、断块与碎屑等副产品,很少见到加工完成的精制品,说明当时人类在这一区域的主要活动是石器生产。发掘所获石制品数量超过5000件。石英制品数量占绝对多数,但个体较小,多在5cm以下。种类主要是石核、石片、断块、碎屑以及未加工的石料。还有少量经过修理的工具,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等。

该遗址保存哺乳动物化石很少,除古棱齿象头骨外,仅有一段象门齿、零星象肢骨片,以及的个别羊、鹿化石等。亦不见灰烬与炭屑等用火遗存。

2、皇帝口遗址

与赵庄遗址隔河相望,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的皇帝口遗址,文化层厚度仅10厘米左右。发掘所获各类文化遗物也仅有100多件。石制品也以石英原料为主,个体较小,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经过第二步加工的工具很少,仅见几件刮削器和尖状器。余者均为石核、石片以及断块、碎屑等。动物化石有鹿类等,少数具有人工打击疤痕,还有清楚的被切割痕迹。遗物与堆积状况表明黄帝口遗址为一处人类短暂活动的场所。当时人类曾在这里进行处理猎物等活动。加速器碳14的年代结果说明皇帝口与赵庄遗址当属同一时代,均为距今35000前后(校正后)。

3、潩水河流域与嵩山东南麓旧石器地点群

在赵庄与皇帝口附近,还有另外10多处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沿潩水河两岸分布,出露地层与埋藏状况与前两者相同,显然同属潩水河流域的同一遗址群。这些地点多数也是堆积较薄,已发现的遗物不多,与皇帝口的情况类似,应属于临时活动场所。但其中也有少数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有石制品、动物化石以及灰烬等,是类似老奶奶庙的中心营地遗址。

如前所述,北起贾鲁河上游的老奶奶庙,南到潩水河流域的赵庄-皇帝口遗址,郑州地区嵩山东南麓广泛分布着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既有临时活动场所,也有长期居住的中心营地,还有专门的石器加工场所,以及摆放石堆与大象头骨的特殊活动遗迹。其分布明显成群组聚集,构成多个以基本营地为中心,各类临时活动地点成放射状分布的遗址群。这些遗址群沿古代河流两侧分布,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系统地展示了郑州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阶段的聚落与栖居形态,清楚地记录了晚更新世人类在该地区生存发展的辉煌历史。

重要意义

区域地层对比显示,老奶奶庙遗址与郑州地区新发现的大量旧石器地点,主要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红褐色古土壤层,属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的气候较暖湿时期。加速器碳14与光释光等测年数据也显示旧石器地点的时代主要分布在距今3-5万年期间。这些情况说明老奶奶庙遗址等新发现正处于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出现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另一方面,位于中国与东亚大陆核心地区的嵩山东南麓,也是晚更新世人类与文化向南北与东西方向迁徙与交流的中心。该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新发现,对于深入探讨当前世界史前考古学与古人类学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的歧见尤为重要。

首先,数百处旧石器遗址与数以万计文化遗物在距今3-5万年的嵩山东麓的广泛分布与发现,填补了过去中原地区以及东亚大陆这一阶段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也确切证明有关晚更新世中国与东亚地区的古人类在最后冰期寒冷气候中灭绝的认识并不符合历史实际。与此相反,这一时期该地区的人类与旧石器文化已发展至更为繁荣的新阶段。

第二、数百处旧石器地点成群组聚集分布在相对独立的古代河谷地带构成多个遗址群,群组内又有中心营地、临时活动、以及石器加工场等特殊遗址的组合,这一发现完整地反映了嵩山东南麓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之交阶段的栖居形态。

第三,多个用火遗迹所组成的复杂居住面的中心营地出现,偏好收集并带入居址内大量狩猎对象的下颌骨,以及远距离搬运紫红色石英砂岩堆砌石堆,并摆放古棱齿象头等明显具有象征意义的非功利性行为的存在等,均是史前学界判断现代人行为的典型标志。这些行为特征是迄今为止,首次在中原地区以及东亚大陆距今3-5万年的旧石器遗址中被发现。

第四,老奶奶庙遗址大量使用骨质工具的发现,也应与现代人类在本地区的出现密切相关。虽然旧大陆西方同一阶段也开始大量使用骨质工具,并被视为旧石器晚期文化与现代人的重要主要特征,但后者的骨制品加工技术与老奶奶庙却明显不同,老奶奶庙遗址所发现的骨制品基本不见磨制技术的应用,而主要是通过打制加工的特征,与本地区更早的发现一脉相承。

第五,老奶奶庙遗址等新发现旧石器工业展示出更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征,无论是石料选择与石器加工,或是工具组合等技术特征与类型学特点,均可以找出与本地区更早期文化的密切联系,却看不到来自旧大陆西方同时代人类或文化影响的迹象。

老奶奶庙遗址及嵩山东麓旧石器遗址群的新发现确切证明,早在距今3-5万年在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晚更新世人类在这一地区繁衍生存的辉煌历史,不但是探讨中华文明之源的重要资料,而且更进一步展示出多项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新文化特征。这些出自中原地区的新发现,与中国及东亚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明显相悖,而很清楚地展示了我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为研究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在东亚地区出现与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新视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27:00